語譯
聖嚴識:所謂別教的相似即菩提,便是內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十心
位,亦名別教菩薩的叁賢位,不僅超過藏教的七方便位,也超過藏通二教的佛果位;是從通教叁乘共十地的第叁八人地開始,便進入別教的初住,已相當于藏教的初果。別教的七住,便是藏通二教的佛果位。別教的第八住以上,便非藏通二教所知了。
現在參考《天臺宗綱要》及關口真大的《校訂天臺四教儀》所附第十圖,介紹叁十心如下:
所謂十住,是以智慧之心,住真谛之理,共有十階:
1.發心住,信心成滿,廣求智慧,創發大心,即斷叁界見惑,與藏教初果齊,與通教八人地及見地齊,也與圓教的初信位齊。
2.治地住,隨空觀心,淨諸六度法門,煉治心地,與藏教二果、通教薄地齊,也與圓教的第二信位齊。
3.修行住,巧觀空有,長養衆行,與藏教叁果、通教離欲地齊。
4.生貴住,生于真谛實際之家,種性清淨,與藏教四果阿羅漢、通教已辦地齊。
5.方便具足住,帶真隨俗,修習無量善根,與藏教辟支佛、通教支佛地齊。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門,與通教第九菩薩地齊。
7.不退住,徹證無生,入于畢竟空界,與藏通二教的佛果位齊,也與圓教第七信位齊。《教觀綱宗》則說,于第七住斷叁界思惑盡,與通教已辦地齊。
8.童真住,見空而不取證,悲智堅固,如人初生,天真純粹。
9.法王子住,不住于空而能入假化物,當紹佛位。
10.灌頂住,觀空無相,得無生心,以無生法水灌頂,如轉輪王太子,當紹王位,用寶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
于第六正心住時,位與通教第九菩薩地齊,扶習潤生,利物行因,故即開始伏界內障礙菩薩道的塵沙惑;到了別教第七、八、九的叁個住位,便開始斷界內塵沙惑,伏界外塵沙惑,並且已與圓教的第八信位齊。
此十住,名爲研習空觀的習種性位,用從假入空觀,假是凡俗的虛妄,空是審實,先照于假,後入于空,故謂用從假入空觀,即見真谛;便開慧眼,了知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理;便成一切智,對于一切內法內名,一切外法外名,能知
能解,但尚不能用諸佛道法,發起衆生善根。從此即證叁不退中的位不退。以《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須行五百由旬方至寶所而言,于此十住位,僅算已行叁百由旬。
所謂十行位,行是進趣的意思,由此從空入假,觀無量四谛。現依《天臺宗綱要》,條解如下:
1.歡喜行:初入法空,心生歡喜。
2.饒益行:常化衆生,令得法益。
3.無瞋恨行:常修忍辱,謙下恭敬。
4.無盡行:發大勇猛,行大精進,令一切衆生,至究竟涅槃。
5.離癡亂行:修定持心,不爲無明之所失亂。
6.善現行:般若智照,念念現前。
7.無著行:以人法二空爲方便,空諸執著。
8.尊重行:依四弘誓,運大慈悲,所願如心,爲天人所敬。
9.善法行:力行真性、觀照、資成之叁軌,說法授人,令人信解領受,叁輪清
淨,善成軌則。
10.真實行:真俗二谛,同時現前,空有雙非,顯但中理。
這十行,名爲分別假性的性種性位,是能分別十法界的種種性、種種欲,無有錯謬。用從空入假觀,若住于空,便同二乘,于十行位中,觀空而不住于空,乃入于假,遍觀衆生之病,遍學四教一切法門之藥,應病給藥,令得服行。在十行中,斷界外塵沙,見俗谛理;開法眼而能明察生、住、異、滅,自、他、一、異等相,無不洞鑒。成道種智,則能分別一切假名,用諸佛道法,發起衆生善根。
所謂十回向,回向者,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理事融和,順入法界之意。今亦依《天臺宗綱要》,條解如下:
1.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以無相心,于六道中,廣度衆生。
2.不壞回向,念念不住空有二邊,歸向中道;二邊可壞,中道不壞。
3.等一切佛回向,一切時中,依叁世佛法而行。
4.至一切處回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養一切諸佛。
5.無盡功德藏回向,以常住之法,授于衆生(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故。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行中道之善法,不落于空有二邊。
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觀諸衆生,或修善、或行惡,無有二相。
8.真如相回向,以中道觀,隨順實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無。
9.無縛解脫回向,以般若照叁世諸法,理智合一,故無能照所照。
10.法界無量回向,覺一切法,中道無相,一名入法界無量回向。
《教觀綱宗科釋》所解,亦與此同。
此十回向位,名爲中道能通的道種性,正修中觀爲道,能生佛果爲種。即是修習中道第一義觀,此位已與圓教的十信位齊,伏無明惑,居方便有余土;化他行滿,無有退轉,故證行不退。若依《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別教十回向位,猶如全程五百由旬,到此則等于已行四百由旬。
注釋
1.「叁十心」:依《四教儀》所說,這是《華嚴經》所明四十一位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稱叁賢位。《菩薩璎珞本業經》則明五十二位,是在叁賢位前加十信位。在十地位後、妙覺位前,加等覺位。
2.「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等:這是《璎珞經》卷上以六種性配四十二位,即是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回向道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五十二位中的第一科十信位,尚屬外凡位,故不入種性之流;叁賢已是內凡位,便分屬叁個種性;十地及等覺,是聖流之因,故屬兩個種性,妙覺是聖位之果,故爲最高種性。
別教五十二位凡聖因果種性,請見附圖十(第叁八七頁)
五、別教的分證即
原文
分證即佛者,十地聖種性。
〔旭師自注雲〕:(證入聖地。)
及等覺性也。
〔旭師自注雲〕:(去佛一等。)
初歡喜地,名見道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谛,開佛眼,成一切種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所,證念不退,得無功用道,隨可化機緣,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衆生。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語譯
所謂別教的分證即佛,即是證入十個聖地的聖種性,菩薩曆經觀行位、相似位,修空假二觀,爲方便道,入中道第一義谛觀,初破一分無明惑,初證一分中道理,便是分證即佛位。此位又分二位,即是十地聖種性,以及距離妙覺佛位尚有一等的等覺性。在這之前,但稱爲即,不名即佛,到了別教的分證,方稱即佛。其原因則請參閱後面圓教的六即文(第二九九頁)。
十地的位次名稱是:
1.歡喜地:這是別教菩薩經過叁賢位之後破一分無明,即入見道位,是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谛,舍凡入聖,平等雙照有無二邊。開佛眼,成就一切種智,如《法華經‧化城喻品》的行了全程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到寶藏之所,
證到叁不退中的念不退,得到無功用道,隨順可化的衆生根機,能于百界作佛,亦以八相成道身,利益衆生。
此下的九地,參考《天臺宗綱要》及《科釋》,介紹如次:
2.離垢地:以中道觀,不落二邊,以無相而入衆生界,終日度衆生,不見有衆生可度,與衆生同處,猶如虛空。
3.發光地:以中道智光,慧照無礙,入上信忍,修習諸佛道法,淨極而明生。
4.焰慧地:順于無生法忍,觀一切法,觀慧發焰,比前更極明淨。
5.難勝地:順無生忍,觀于叁界,無明皆空,不但方便土塵沙已盡,即實報土與分證寂光土之無明,亦已分盡,
6.現前地:爲上品柔順忍,諸法無生,觀于叁世,寂滅境相,常時現前。
7.遠行地:觀諸煩惱,不有不無,當體無生,是以任運常向上地,念念寂滅。
8.不動地:修無生忍,以中道觀,舍叁界有爲動作之地,不再被叁界的動作所動。
9.善慧地:以上品無生忍,于一一世界,學佛化度,無明將盡,智慧轉增,念
念覺無生之理,即以此理,覺悟衆生。
10.法雲地:以此地證寂滅理,受佛職位,既同于不妄不變之真如,亦等于交徹融攝之法界,唯以妙法慈雲,覆涅槃之海。
以上十地,每地各斷一品無明,各證一分中道。此後更斷一品無明,即入等覺位,是于第十地的後心用觀,又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此等覺位,對于法雲地而言,已經是佛,若從妙覺位看,此位名爲金剛心菩薩;望于妙覺,猶有一等,故名等覺;猶有最後一品無明,故對變易生死而言,亦名一生補處菩薩,過此一生,即補妙覺之處;由于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斷,故亦名爲有上士。妙覺的佛位,即名無上士。
注釋
1.「上信忍」、「順無生忍」、「無生忍」:叁賢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爲伏忍,初歡喜地爲下品信忍,第二離垢地爲中品信忍,第叁發光地爲上品信忍。第四焰慧地爲下品柔順忍,第五難勝地爲中品柔順忍,第六現前地爲上品柔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