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27

  ..续本文上一页

  顺忍;顺于无生法忍之理,故名顺无生忍。第七远行地为下品无生忍,第八不动地为中品无生忍,第九善慧地为上品无生忍。

  

  2.「三种不退」:依天台家言,(1)别教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断见思二惑,超越三界分段生死。(2)由别教第八住至十回向终,为行不退,破尘沙惑,于利他行,不再退失。(3)由别教初地开始,为念不退,分断无明之惑,于中道正念,不再退失。

  

  若以之配于圆教,则(1)初信至第七信,为位不退。(2)第八信至第十信,为行不退。(3)初住已上,为念不退。

  

  若据唯识家言,入十住位是位不退,入初地位是行不退,入第八地是念不退。

  

  3.「中道观」:是天台学派的三观之一,所谓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道第一义谛观。智顗的《维摩经玄疏》卷二说:「三观之名,出《璎珞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的〈贤圣学观品〉有云:「初地已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

  

  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

  

  4.「三眼」、「三智」、「三惑」、「三土」、「三观」:通常所谓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及天眼是凡夫所具;别教三贤位的十住位,用从假入空观,开慧眼,断见思惑,见空谛(偏真)真理,得一切智,生凡圣同居土。别教十行位,用从空入假观,开法眼,断界外尘沙,见假(俗)谛理,得道种智,居方便有余土。别教从初地开始,用中道第一义谛观,开佛眼,分断无明,见中谛理,得一切种智,居实报无障碍土。

  

  5.「百界」:即一百个佛国土,亦即一百个大千世界。

  

  6.「金刚心」:依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五所说,是譬喻此心,「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然依天台家所见的金刚心,乃为观心最明利,是菩萨的最后心,也即是等觉位,此心分为前中后三个段落,金刚后心,便是无间道,剎那即登妙觉的佛位。《四教义》卷十云:「即是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三魔已

  

  尽,余有一品死魔在,断无明习也。」《四教仪》亦云:「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教观纲宗》所用者,与《四教仪》同。

  

  7.「一生补处」:依据《菩萨本业经‧十地品》,是以十地住的第十地住,称为补处。《阿

  佛国经》卷上,是以住于兜率天的最后生菩萨,名为一生补处。因此,当来下生人间成佛的弥勒菩萨,是此界的一生补处。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一生补处,都是指的等觉位菩萨。

  

  六、别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佛者,妙觉性也。

  

  〔旭师自注云〕:(妙极觉满。)

  

  从金刚后心,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

  

  〔旭师自注云〕:(量同尘剎,相好剎尘。)

  

  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轮。

  

  语译

  

  所谓别教的究竟即佛,就是妙极觉满的妙觉性,也就是佛果位。这是从等觉位的金刚后心,再破最后一品无明,便进入妙觉位,坐在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的大宝华王座上,现圆满报身;此佛身量高大、周遍,量等尘剎国土,相好之多亦等剎尘之数。此身是为界外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轮。

  

  注释

  

  1.「一品无明」:无明共有四十二品,别教但破前十二品,即是从初欢喜地至妙觉地,然其仅与圆教五十二位的第二行位齐,故以圆教菩萨而言,尚有三十品待破。若细分之,十地菩萨的每一地,各各皆有下中上三品,十地之中,即有三十品无明。共计四十二位,每位三品,全部则有一百二十六品无明。

  

  2.「莲华藏世界」:即是华藏世界海,表十方法界,悉在其中。

  

  3.「钝根菩萨」:由于其迷于中道第一义谛力较重故,必须次第修证,始能迂回通向宝所,对圆人而言,名为钝根。

  

  七、别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名为独菩萨法,以界外道谛为初门。

  

  〔旭师自注云〕:(藏通道谛,即界外集;藏通灭谛,即界外苦,故以界外道谛治之。)

  

  无复二乘而能接通。通教三乘,既被接后,皆名菩萨,不复名二乘也。

  

  语译

  

  此别教,名为唯独属于菩萨法门,在四圣谛中,是以界外道谛为初门。藏教以苦谛为初门,通教以灭谛为初门,圆教将以界外灭谛为初门。此别教以界外道

  

  谛为初门的原因,是为对治藏通二教的界内道灭二谛。藏通二教的界内道谛,正是别教的界外集谛,藏通二教的界内灭谛,正是别教的界外苦谛。别教既是界外大教,故已无复二乘;既无二乘,当然亦无通教三乘。通教三乘,既已被接入别教和圆教,应皆名为菩萨,故也失去二乘之名了。

  

  八、别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缘于登地中道之境,而为所观,

  出空有之表。二真正发心,普为法界。三安心止观,定爱慧策。四次第遍破三惑。五识次第三观为通,见思、尘沙、无明为塞,传传检校,是塞令通。六调适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入三解脱门,证中无漏。七用前藏通法门,助开实相。八善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差别,终不谓我叨极

  

  上圣。九离违顺强软二贼,策十信位,入于十住。十离相似法爱,策三十心,令入十地。

  

  语译

  

  所谓别教的十法成乘,即是十乘观法,与藏通二教,名同实异。

  

  1.观境,是缘于登初地的中道之境,为所观境。这是第一义观境,其于信、住、行、向位中,习中观,伏无明,都是中道观的方便,称为缘修位;登初地后,用中道第一义谛,破一品无明,是为真修位,故以

  出空有二边的中道第一义谛,为其所观境。

  

  2.真正发心,是以缘无量四谛,普为法界众生,兴起四弘誓愿。

  

  3.善巧安心止观,不但修止、不味着禅定,应亦修观;然亦不但修观,否则心易浮动,故宜双修止观,不相舍离,名为定爱慧策。

  

  4.破法遍,即是遍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

  

  5.识通塞,以空、假、中的次第三观为通,以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为塞,位位相传,辗转检点计核,不得稍有疏忽。

  

  6.道品调适,《摩诃止观》卷七上有引「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句,故于别教菩萨,亦修三十七道品作为调适,以之入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证中道无漏的实相。

  

  7.对治助开,如果已修三十七道品,仍不能证得中道无漏,便得用藏通二教的种种事相法门,助开三解脱门,以证中道实相第一义谛。

  

  8.知位次,如能善知菩萨修证的道品行位次第,共有七等,那就怎么也不致于以凡滥圣,乱说我已超凡入圣甚至已登佛位了。

  

  9.能安忍,既知位次,又须远离违者强及顺者软的二类心贼;对诸逆境及顺境,均不起瞋爱之心,方能由十信位而进入十住位。

  

  10.离法爱,不于相似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起法爱心,离此法爱,策励从三贤位的三十心,进入十地。

  

  注释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宝炬陀罗尼」:因为《大智度论》卷十九说:「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也说四念处、八正道,都是大乘菩萨法。故到别教菩萨,乃至圆教菩萨,依旧得用藏通二教的事相法门,例如用五停心、四念处、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来对治助开。至于「宝炬陀罗尼」,《科释》引用湛然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二以圆(教)无作道品释之,乃云:「具足佛法名之为宝,遍照法界名之为炬,总持一切名陀罗尼。」

  

  八、圆教

  

  原文

  

  圆教,谓圆妙、圆融、圆足、圆顿,故名圆教。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

  

  此教诠无作四谛,亦诠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亦诠称性六度十度,亦诠不思议二谛,亦诠圆妙三谛,开示界外利根菩萨,令修一心三观,圆超二种生死,圆证三德涅槃。

  

  〔旭师自注云〕:(

  

  (1)圆妙: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2)圆融:三一相即,无有缺减。

  

  (3)圆足:圆见事理,一念具足。

  

  (4)圆顿:体非渐成。

  

  (5)圆伏:圆伏五住。

  

  (6)圆信:圆常正信。

  

  (7)圆断:一断一切断。

  

  (8)圆行:一行一切行。

  

  (9)圆位:一位一切位。

  

  (10)圆自在庄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

  

  (11)圆建立众生:四悉普益。

  

  (12)无作四谛: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13)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无明、爱、取,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业即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大乐,

  

  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14)称性六度十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等。

  

  (15)不思议二谛:幻有、…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