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16)圆妙三谛:非惟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如止观说。
(17)一心三观:照性成修,称性圆妙,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
语译
圣严识:圆教的圆义,源出于晋译六十卷本的《华严经》卷五十五所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又云:「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天台家依之判圆为化法四教的第四最上教法,华严宗判圆为五教的第五最上教法。就天台家言,圆融及圆满是圆体;圆顿是圆位;三谛相即
的实相不可思议是圆妙。若依《四教义》卷十一所说,出于圆教之法,共有八种,称为八圆,那就是教圆、理圆、智圆、断圆、行圆、位圆、因圆、果圆。此与《教观纲宗》所说的略有出入。现在参考《天台宗纲要》及《科释》二书,整合《教观纲宗》原文及旭师的自注,语译介绍如下:
所谓圆教,是三谛圆融,不可思议,称为圆妙;三一相即,无有缺减,称为圆融;圆见事理,一念具足,称为圆足;体非渐成,称为圆顿,因此而名为圆教。
所谓圆伏五住,名为圆伏;圆常正信,名为圆信;一断一切断,名为圆断;一行一切行,名为圆行;一位一切位,名为圆位;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名为圆自在庄严;以四悉檀,普遍利益一切众生,名为圆建立众生。
此圆教,诠释无作四谛,那就是因为五阴和十二入皆是真如,故亦无苦可舍;无明和尘劳的烦恼,即是菩提,故亦无集可断;边见及邪见,都即是正直的中道,故亦无道谛可修;生死即是涅槃,故亦无灭谛可证。
此圆教亦诠释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那就是由于无明、爱、取等三支,是烦恼道,就是菩提,而菩提是通达的般若,烦恼便不存在,那就是究竟清净的了
因佛性。行、有二支,是业道,业即解脱,便是解脱自在真我的缘因佛性。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的七支,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是无苦无乐的大乐,也是不生不死的真常,那就是正因佛性,所以《大涅槃经》有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在此项下,是以十二因缘配释果位的般若、解脱、法身的涅槃三德,以及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也配释因位的了因、缘因、正因的三因佛性,因此而名为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此圆教亦诠释称性六度及十度。有别于藏教明事六度,通教明理六度,别教明不思议六度及十度。圆教则名为称法界性而行的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的每一度中,各各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如以布施度而言,称法界性而行布施: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过,是假义;施尚不可得,是空义;何况当有趣及有非趣,是中义。以此类推六度十度,亦皆称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六度十度为法界,一切法趣六度十度,是趣不过,是假义;六度十度尚不可得,是空义;何况当有趣及有非趣,是中义。
圆教亦诠释不思议二谛。此不同于藏教明实有二谛,通教明幻有、空二谛,
通含别和通含圆之二谛;别教明显中二谛,圆入别二谛。圆教的不思议二谛,是说二谛皆具诸法。俗谛是六凡法界的幻有,以及出世间诸法的幻有即空。真谛是一切法趣有趣空,以及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真俗相即;如如意宝珠,珠是真,用是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世间及出世间法,三千性相皆是俗谛;而其三千性相,无非实相的真谛。真谛的理性,具足三千性相,名为理具;俗谛的事相,显示三千性相,名为事造。由于俗谛即是真谛,所以事造三千即是理具三千;由于真谛即是俗谛,所以理具三千即是事造三千。理具与事造的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便是天台家的一念三千。
圆教亦诠释圆妙三谛。此亦不同于藏教的但明二谛不论三谛;不同于通教的明别入通三谛及圆入通三谛;不同于别教的明别三谛及圆入别三谛。圆教所诠的圆妙三谛,是说非但中道实相,具足佛法实相,就是俗谛及真谛,亦皆具足佛法实相,如《四教仪集解》卷下所说:「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为圆妙。」也就是俗、真、中的三谛相即:一即三、三即一的实相不思议,称为圆妙三谛。
此圆教是为开示界外的利根菩萨,故也不同于别教是为开示界外的钝根菩
萨。圆教令界外利根,修一心三观,即是圆人于因地依性德而起修德。在吾人的现前介尔一念六识妄心之中,体具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圆妙三谛。也就是一切众生的每一念中,本来具足三谛,称为性德,一心三观,称为修德。依此圆妙三谛的性德,而起一心三观的修德,名为依性起修;修德功深,性德便显。所谓一心三观,便是照性德而成修德,依这种称性的圆妙三谛,而修一心三观,而成涅槃三德。三谛相即,就如梵字的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依圆妙三谛的性德,修一心三观的修德,便能圆超分段及变易的二种生死;便能圆证法身、般若、解脱的涅槃三德,圆妙三谛是因,涅槃三德是果;三谛如伊字三点,而此涅槃三德,亦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前不后,亦不一时。此便大异于别教所说:法身本来具足,般若渐次修成,解脱最后始满了。
注释
1.「三谛圆融」:是说,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圆具
三谛是在三谛的任一谛中,均具足三谛;圆融三谛,是在三谛的任何一谛,皆遍于三谛。此即称为「三一相即」。
2.「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所谓圆见事理,是说事造三千及理具三千,即于凡夫的现前一念妄心之中,本来圆满具足,故称为圆足。至于一念三千,是由十法界的每一法界,各各皆具足十法界,即成为百法界;百法界的每一法界,各各皆具足十如是,即成为百界千如;十如是之名,出于《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以此千如是各各皆有三世间的差别性相,所以成了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简称一念三千;所谓三世间,便是《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说的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
3.「体非渐成」:这是圆顿成就的圆位。若以三谛为立教之体,遍于一切,名为「教体本周」;三谛乃天然之性德,非造作所成,名为「非渐次成」,故合称为「体非渐成」。
4.「圆伏五住」:何谓五住烦恼?已在前面别教章的注释中介绍过了。圆教根性的人,初闻圆教名字,即悟圆理,便能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境智相应,
五住烦恼不伏而伏,名为圆伏。
5.「圆常正信」:既已圆伏五住烦恼,便于念念之中,得见圆融三谛,而常生正信,《四教仪集解》卷下云:「信一切法,即空假中,名为圆信。」
6.「一断一切断」:既信一境三谛之理,从此进修,便能不断而断,断五住惑,开佛知见,住大涅槃,故名为圆断。
7.「一行一切行」:也是依一境三谛而修,随观一境,皆即三谛,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不动不寂,念念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故名为圆行。
8.「一位一切位」:圆人证初住时,即具一切诸位之功德,乃由于圆位的位位之间,都是相融相摄,行布不碍圆融,故名为圆位。
9.「四悉普益」:于藏、通、别之三教,虽亦论及以四悉檀利益众生,唯其收机尚未普及。圆教人则自行既圆,利他亦普,故称四悉普益。
10.「一心三观」:即是于一心之中圆修空假中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唯是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亦于一观之中,三观相即,互不妨碍。此原出于《大智度论》所说的三智一
心中得,再配以《中论‧观四谛品》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ś
nyat
亦译作无),亦为是假名(Prajñapti),亦是中道(Madhyam
-pratipad)义」的四句偈,便构成了天台家的一心三观之说。具体的文献是智顗的《摩诃止观》卷五上有以下的一段说明:「若法性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九、圆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原文
正约此教,方论六即。
〔旭师自注云〕:(前三虽约当教,各论六即,咸未究竟;以藏通极果,仅同此教相似即佛;别教妙觉,仅同此教分证即佛。又就彼当教,但有六义,未有即义,以未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也。是故夺而言之,藏通极果、别十回向,皆名理即,以未解圆中故;登地同圆,方成分证。)
语译
真正的六即,其实是就圆教而说的。因为此前的三教,虽就其各自的当教,
也各自都说了六即,然都未算究竟;藏通二教的最高佛果位,仅同于此圆教的相似即佛位;别教的妙觉佛果位,也仅同此圆教的分证即佛位。再说,就彼三教自身而言,但有六的意思,尚未有即的意思,以其尚不知如《华严经‧夜摩天宫品…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