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今以圆教的究竟义而言,藏通二教的佛果位,以及别教的十回向位,皆算是理即佛,以彼等尚未了解圆满中道是什么哩!别教登了初地,才算是成了圆教的分证即佛。
注释
德义的《教观纲宗赘言》卷下云:「六即义蕴大经,名出智者。止观卷一引〈大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云: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知识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秽,渐渐得近,近已藏开,尽取用之。大师撮略而引,辅行委释。义虽蕴经,诸师莫知,吾祖深悟圆宗,发明此义,故于〈摩诃〉止观发大心中,约六即显是。观经疏中约六即释佛。荆溪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
又说智者立六即,有二义:1.为显圆,诠诸法事理不二,生佛同体,免生退
屈,故名即字,虽全体是,其迷悟因果之相则各不同,免生增上慢,故名六字。2.为革除文字法师及暗证禅师之蔽,世间暗证禅人,不事修行,唯云即心是佛,不辨阶位深浅,多滥上圣,为救此蔽,故明六位。另有文字法师,唯守名相,不事实修,并以实证无份,为此辈人,故名即字,晓以六而复即。
一、圆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语译
所谓圆教的理即佛,《摩诃止观》卷一下,名六即佛为六即菩提。理即便是
不可思议的理性,一切众生无不具足,就是尚未了知。其实那便是《起信论》所说的如来藏,亦即随缘的真如。此理性的真如如来藏,随缘之义,已在解释别教章的理即项下,有所申论。彼处只说随缘不变,圆教则更说不变随缘,以表理性与事相,相融相即。由不可思议的理性来看,随时所拈的任何一项法相,无非全体的一真法界,所以如《华严经》说的一样:即此现前一念心、与诸佛心、及一切众生心,三者之间无有差别,现前一念的妄心即是不可思议的理性,诸佛之心即是不可思议的理性,一切众生之心亦即是不可思议的理性,只是佛已圆悟此理性,众生犹未悟得此理性。不过,无论迷悟,此理性是不会变动的,在凡夫位时不减分毫,到佛果位时不增分毫。
注释
「如来之藏」:如来藏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三大系之一,与中观、唯识,同为近代佛教学者之间所重视和探讨的大主题,日本东京大学的高崎直道博士,是如来藏的专家,我国印顺法师虽以中观为其立场,但亦撰有《胜鬘经讲记》、《大
乘起信论讲记》及《如来藏之研究》等书,印老举出如来藏的主要经典有《如来藏经》、《大涅槃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密严经》等十六种,主要的论典则有《宝性论》、《佛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三种。圣严亦有一册《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
至于如来藏的意涵,《胜鬘经‧法身章》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这是以如来的法性身,称为如来藏。
《如来藏经》也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并且举了九个譬喻,强调「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所谓九喻是:1.未敷花内,无量化佛,结跏趺坐,2.蜜在岩中,3.粳米未离皮
,4.真金堕不净处,5.贫家有珍宝藏,6.庵罗果内种子不坏,7.有人以弊物裹金像弃于旷野,8.贫贱丑女怀孕贵子,9.铸师铸造金像倒置地下,外虽焦黑,内像不变。
如前注所引用的《大般涅槃经》卷七,则将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之我德,赋予相同的意涵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芸除草秽……是人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女不知。」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即出于此,佛性即是如来之藏,佛性思想的影响力,更大于如来藏。在如来藏系的诸宗之间,一般大众,都信有佛性,但尚不太明白如来藏的意涵。
在《胜鬘经》的〈空义隐覆真实章〉中,说明如来藏有空与不空二种:「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又于〈自性清净章〉中说:「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又说:「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又于〈法身章〉中说,如来藏有在缠与出缠的二种。
以此可知,《胜鬘经》所说的如来藏,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功能:空与不空,
是跟理体及功德有关,如来藏的体性是空,如来藏的功德不空;空是空诸烦恼,不空是过于恒河沙数的不思议佛法。又说生死及法身,即依如来藏、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而被生死所依;在缠如来藏即为生死所依,出缠如来藏即是体性功德。此虽未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确已经有了随缘的意涵。故到《大乘起信论》中,便说真如有「如实空、如实不空」的二义。若以《大乘起信论》的真如如来藏与《胜鬘经》所说的如来藏对照,请见附图十一(第三八八页)。
天台宗属于如来藏系统,唯于智者的撰述中,尚未引用《起信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句法,到《十不二门指要钞》,始见此句子,《教观纲宗》则亦采用。
二、圆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
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
语译
所谓圆教的名字即佛,是指闻解一切众生皆有不思议的理性,因而了知如《摩诃止观》卷一上所说:「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亦即了知,理具三千的性相及事造三千的性相,同在现前一念的妄心之中;一念如此,具足两重三千,一切诸念,亦复如此,念念具足理具事造的两重三千。现前一念的心法,是如此的具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一切诸佛之法以及一切众生之法,亦复如是,同样具足理具事造的两重三千。若于闻佛说法,能作如此了解者,便得称为名字即佛。
注释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教观纲宗赘言》卷下云:「一色一香,文出大品。」这是说明,众生的心法,即是中道实相的第一义谛,若能理解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便可领受个中的道理。
事实上心法如此,色法也是如此。在前面所说的三世间中,五阴世间及众生世间,是色与心的结合体。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的山河大地,包括一花一叶、一沙一尘,用眼根及鼻根接触这个国土世间,便各各都是一色一香了。既然两重三千,都在现前一念中,三世间也都在现前一念中,三世间的国土世间,当然也在现前一念中,国土世间的任何一物的一色一香,无不都在现前一念中。
既知现前一念即是理具事造两重三千的中道第一义谛,一色一香当亦无一不是中道第一义谛了。
三、圆教的观行即
原文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
语译
所谓圆教的观行即佛,虽然是即佛,仍须修行,此在圆教是外凡的五品弟子位,是圆教八位的第一位。所谓五品,见于《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那便是:1.随喜品,闻实相法,信解随喜。2.读诵品,更要读诵《法华经》,以助观解。3.讲说品,又名说法品,说自内解,导利他人。4.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以助观心。5.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自行化他,观行转胜。在此观行即佛位中,便能圆伏五住烦恼,不伏而伏。此位是与别教的十信位齐,唯于别教的十信位
中,仅伏见思二惑,与藏教的世第一位齐,圆教的五品弟子位,则能不伏而伏,圆伏五住烦恼,见思二惑仅是五住之中的前四住地,即是枝末烦恼,圆教五品弟子位的观行位中,已能圆伏枝末烦恼,以及第五无明住地的根本烦恼,所以较之别教的十信位,殊胜得多了。
注释
「五品外凡位」:亦名五品弟子位,即是圆教的观行即佛位。天台宗所说的「即佛」,之所以要分为六等,是在表明「即佛」并不等于不用修行就一步成佛,只是说每一个位次,都融通佛的位次,每一个位次的所修功德,都是成佛的功德。因此在《四教仪》的〈五品弟子〉位项下要说:「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修证者也。我等愚辈,纔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赘言》卷下引《止观》卷一下云:「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达,宁是菩提?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名观行即。」故其虽为圆人已闻圆理,仍得从五品
弟子位起修。
五品属于外凡,圆教的行位,有六即、八位、凡圣之别,请见附图十二(第三八八页)。
六即中的理即佛,如金在
,如贫女怀孕贵子,尚未起用,亦未自知。名字即佛,则已闻得并且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理,唯其尚待解后起…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