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7

  ..续本文上一页的,是随时随地将心安住在话头的方法上,抱着一句话头不断地参。不要自己给答案,而是向这句话头找答案。因为不需要思考,只是持续地问下去,所以是非常轻松的。如果心处于混乱、散乱的状况,便回到数息或念佛,等心比较安定,不那么浮躁时,就可以开始参话头。

  

  从此刻开始,便要下定决心好好用方法。生命很有限,一定要珍惜,所以要随时随地保持心念处于修行的状态,也就是随时随地参话头。吃饭、走路、睡觉,心系在话头上,话头不离心、不离念,如此用功,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佛经里有个寓言故事是说,有位国王想要试验看看,人在面临死亡边缘时的心力如何,恰巧有一名死囚即将处决,国王因此告诉死囚,若是能够通过考验,将有机会免除死刑。死囚为了保住性命,所以答应愿意尝试这项考验。于是,国王交给死囚一个装满油的钵,要他捧着油钵通过一条很长的路,过程中若是有一滴油漏出来的话,当场就立刻执行死刑;如果能够抵达路的尽头,而钵中的油一滴都没有漏掉,就算是通过考验,可以免除死刑。

  

  接着,死囚开始捧着油钵上路了,一路上,他遇到拿刀要杀他的人、遇到对他大声咆哮的人、遇到毒蛇猛兽,还遇到美女及钱财,虽然一路充满诱惑、刺激、恐吓或威胁等各种状况,但是他为了性命,心无二念地捧着油钵,不管路上发生任何事,他的每一步伐都非常小心翼翼,仔细地照顾着钵,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心专注地守謢油钵,结果当他即将到达终点时,他开悟了!于是他将整个油钵丢掉,表示自己已经不再害怕死亡,可以接受死刑了。当国王知道以后,反而免除了他的死刑。

  

  若是在参话头时,能有即将面临死亡、面临无常大鬼随时会取走性命的警惕心,还能不珍惜每一个用功的机会吗?还会不好好用心地参话头吗?

  

  

  

  

  

  参、进入话头禅法

  

  虽然参话头能使我们开悟,但并非一开始参话头就准备着开悟,而是要从自己所知的禅修基础方法开始。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正确的坐姿,之后要懂得如何调呼吸、如何不让念头散乱。这通常是从数息或念佛入手,直到心比较安定、杂念比较少的时候,才提起话头不断地参下去。

  

  一、要领

  

  参话头时方法是否得力,因人而异。有些人一开始即可用上话头,有些人则需要从数息、念佛入手,之后才能用话头。正在用话头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心力、体力,或是方法不得要领,结果产生散乱、妄想或烦躁,因而无法用话头,若是出现这种情形,便要回到数息或念佛,但是不要变换方法,一下数息、一下念佛,最好数息就专门数息,不要念佛;念佛就专门念佛,不要数息。

  

  随息和数息

  

  首先将身体的姿势坐正,不弯腰驼背。接着让身体、头脑、眼球全部放松,眼睛最好闭八分、睁两分,如果张开眼睛,心念会有散乱的情形,可以将眼睛闭上,但若是闭上眼睛会昏沉,那还是睁开眼睛。之后,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上,这是「随息」。

  

  随息时,如果会昏沉,或是脑中有杂念出现的情形,可以改用数息法,也就是数自然的呼吸,并且只数出息而不数入息。当每一口气呼出的同时,数一个数目,吸气时则不需要数,但是让数字继续维持到下一个呼气的数字为止,依此类推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起,这是「数息法」。

  

  念佛法

  

  如果数呼吸会注意或留心呼吸,致使控制呼吸而发生障碍,可以改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非常有用,方法是每念一句佛号就数一个数目,念十句佛号数十个数目,然后再从头数起。数数念佛不要配合呼吸,也不要想象阿弥陀佛的形象,心中可以有数数的声音,但是不去想象数字的形状。

  

  (一)参话头的方式

  

  话头禅的方法非常单纯、简单,即是以一句话头,破除心中所有杂念、妄想,直到破除一切执着。话头不仅像金刚王宝剑无坚不摧,又像一座活火山,即使执着、妄想如雪花般浓密,遇到火山口仍然是消融于无形,甚至连云雾也都能化掉。

  

  1.紧的方式

  

  参话头的方式有紧有松。以紧的方式参话头,必须身体和精神状况良好,而且方法能用得上。

  

  以紧的方式参话头,像是拿一把大铁锤,锤一块从无始以来逐渐累积而成的冰。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块冰太大、太坚固,需要一锤、一锤不断锤下去;将冰块逐一锤碎,直到整块冰不见了,仍然持续锤下去,最后连水、水气也都会消失。要说明的是,锤冰块只是一种形容,脑海中不要想象着有铁锤和冰块的形象。

  

  所谓「紧」,是指身体姿势坐正,不担心身体不舒服和疲累,不思前想后,也不管方法用得如何,只管现在参话头。在精神上,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及精进心,奋不顾身抱住一句话头不断地参,将全部生命力量都投注于一句话头上。这句话头不仅是此世生命一切能量、心力和体力的总合,也包含从无始以来所有业力、愿力,和所有因缘果报。

  

  天台宗说「一念三千」,现在的这一念虽然是虚妄的,但是这虚妄的一念,包含无始以来所有的功德和罪恶。将无始以来一切因缘果报、功德罪恶,都以一句话头将其粉碎,这就是参话头的功能。一句话头能将一切罪业消除,也能成就从因至果的一切无漏、无相的功德。如此用功,很快便能妄念不起,散心不现,昏沉不发生。

  

  紧的方式虽然容易着力,但是体力不好,有心脏病、高血压,或是有一点神经质的人,不宜用紧的方式来参话头,可能会引起问题。如果身心健康,恰好使用紧的方法,唯一的忌讳是用头脑思考,并且不能配合呼吸及脉膊跳动来参话头。

  

  2.松的方式

  

  以轻松方式参话头,身体仍然要保持正确姿势,然后慢慢地、轻轻地问话头。每问一句话头,就将疑问持续到问下一句话头而不起妄念,心是在等待得到答案而无妄念,一句话头接着一句话头,心就像是个放在活水源头下的容器,轻松地,不需紧张或费力,只是等着流水涓涓而下,只要容器不移动,水自然会流进容器里。若是生起妄想,就等于将容器打翻而无法蓄水。

  

  一心等待得到答案的状态,又可以「用扇捕羽」来形容。想要以扇子捕捉在空中飘动的羽毛,不能用力挥扇子,愈用力搧,羽毛飘得愈远;动作愈大,羽毛飞得愈高,永远抓不到。最简单的方法,是扇子轻松地随着羽毛移动,当羽毛飘落扇中,只要轻轻托着羽毛,就能让羽毛贴着扇子慢慢地移动了。

  

  轻松的方法,不需要用太大的气力,但也需要投注全部心力,无论是用扇捕羽或是以容器接水,都需要耐心和细心。要注意的是,以容器接水的譬喻,是要拿着容器持续等着盛接流水,若是将容器放在地下,自己先离开做其他的事,想要等容器盛满水之后再取,这就是心念又打妄想去了。用扇捕羽也是如此,捕捉羽毛之后,不能将扇子和羽毛放下,而是要让扇子在移动时,羽毛仍然是在扇子上面不动,这就需要持续用功及用心了。以轻松方式参话头,即是持续不断、绵延不绝地只是用方法,话头句句分明,字字清楚,妄想杂念不起,工夫自然逐渐成片。

  

  (二)话头的正确问法

  

  有人会问,参话头时问「什么是无?」是不是可以反过来问「无是什么?」;问「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是不是可以反过来问「谁是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问「拖着死尸走的是谁?」是不是可以问「是谁拖着死尸走?」;问「念佛的是谁?」是不是可以问「是谁在念佛?」。

  

  举例来说,「什么是无?」这句话头的重点是问「无」,若是反过来问「无是什么?」问的重点就落在「什么」,这便容易陷入思考、猜测,或是要求解释和说明了,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是期待着这句话头给答案,而不是解释、说明、思考「无」。「无」是无法思考,无法解释,无法猜测的。

  

  而「念佛的是谁?」和「谁在念佛?」虽然在解释上相同,但是,祖师所告诉我们的方法,一定有它的道理。「念佛的是谁?」问的是法身理体,与诸佛相应的是什么,若是问「谁在念佛?」则是围绕着自我中心与执着分别心,是将执着烦恼的自己,当成问的对象,如此一来,不仅话头没有力量,也会被自我中心套牢,脱离不了自我中心的困扰。所以正确、标准的用法是「什么是无?」、「念佛的是谁?」、「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拖着死尸走的是谁?」。

  

  至于参话头时,一定要将话头里所有的字念出来吗?刚开始念话头、问话头的时候,一定要参完整的一句话,等到工夫非常绵密,从疑情进入疑团时,全部的生命进入了话头里,被话头包围,此时有没有念这句话头就不重要了。但若是不念、不问就没有着力点时,还是要再提起话头来。

  

  1.认定一句话头

  

  选定一种话头之后,就要抱定一句话头一直参下去,不要更换。若是这炷香参「念佛的是谁?」,下一炷香参「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或「拖着死尸走的是谁?」,再下一炷香又参「什么是无?」,如此不断地换话头,是无法专注一意的,这是杂修,而杂就会乱,一乱即无法使方法得力。这好比爱情不专一,今天找个对象,明天却换另外一个,后天又换一个,这样的爱情一定问题多多、烦恼重重、纠缠不清。

  

  不要认为只用一种方法,或是一直念同一句话会无聊、会单调,有这种感觉产生,是因为心不在当下,在参话头的同时,也想着其他的事,结果这句话头反而成为妄想的累赘,所以话头才会变成无聊的一句话。没有好好地参话头,却让话头成为干扰妄想的妄想,这是非常糟糕的!因此请诸位选定一句话头之后,便一直用下去,时时、刻刻…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