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是隨時隨地將心安住在話頭的方法上,抱著一句話頭不斷地參。不要自己給答案,而是向這句話頭找答案。因爲不需要思考,只是持續地問下去,所以是非常輕松的。如果心處于混亂、散亂的狀況,便回到數息或念佛,等心比較安定,不那麼浮躁時,就可以開始參話頭。
從此刻開始,便要下定決心好好用方法。生命很有限,一定要珍惜,所以要隨時隨地保持心念處于修行的狀態,也就是隨時隨地參話頭。吃飯、走路、睡覺,心系在話頭上,話頭不離心、不離念,如此用功,一定能有很大的收獲。
佛經裏有個寓言故事是說,有位國王想要試驗看看,人在面臨死亡邊緣時的心力如何,恰巧有一名死囚即將處決,國王因此告訴死囚,若是能夠通過考驗,將有機會免除死刑。死囚爲了保住性命,所以答應願意嘗試這項考驗。于是,國王交給死囚一個裝滿油的缽,要他捧著油缽通過一條很長的路,過程中若是有一滴油漏出來的話,當場就立刻執行死刑;如果能夠抵達路的盡頭,而缽中的油一滴都沒有漏掉,就算是通過考驗,可以免除死刑。
接著,死囚開始捧著油缽上路了,一路上,他遇到拿刀要殺他的人、遇到對他大聲咆哮的人、遇到毒蛇猛獸,還遇到美女及錢財,雖然一路充滿誘惑、刺激、恐嚇或威脅等各種狀況,但是他爲了性命,心無二念地捧著油缽,不管路上發生任何事,他的每一步伐都非常小心翼翼,仔細地照顧著缽,一步一步往前走,一心專注地守謢油缽,結果當他即將到達終點時,他開悟了!于是他將整個油缽丟掉,表示自己已經不再害怕死亡,可以接受死刑了。當國王知道以後,反而免除了他的死刑。
若是在參話頭時,能有即將面臨死亡、面臨無常大鬼隨時會取走性命的警惕心,還能不珍惜每一個用功的機會嗎?還會不好好用心地參話頭嗎?
參、進入話頭禅法
雖然參話頭能使我們開悟,但並非一開始參話頭就准備著開悟,而是要從自己所知的禅修基礎方法開始。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有正確的坐姿,之後要懂得如何調呼吸、如何不讓念頭散亂。這通常是從數息或念佛入手,直到心比較安定、雜念比較少的時候,才提起話頭不斷地參下去。
一、要領
參話頭時方法是否得力,因人而異。有些人一開始即可用上話頭,有些人則需要從數息、念佛入手,之後才能用話頭。正在用話頭的過程中,也可能因爲心力、體力,或是方法不得要領,結果産生散亂、妄想或煩躁,因而無法用話頭,若是出現這種情形,便要回到數息或念佛,但是不要變換方法,一下數息、一下念佛,最好數息就專門數息,不要念佛;念佛就專門念佛,不要數息。
隨息和數息
首先將身體的姿勢坐正,不彎腰駝背。接著讓身體、頭腦、眼球全部放松,眼睛最好閉八分、睜兩分,如果張開眼睛,心念會有散亂的情形,可以將眼睛閉上,但若是閉上眼睛會昏沈,那還是睜開眼睛。之後,將注意力放在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上,這是「隨息」。
隨息時,如果會昏沈,或是腦中有雜念出現的情形,可以改用數息法,也就是數自然的呼吸,並且只數出息而不數入息。當每一口氣呼出的同時,數一個數目,吸氣時則不需要數,但是讓數字繼續維持到下一個呼氣的數字爲止,依此類推數到十,再從一開始數起,這是「數息法」。
念佛法
如果數呼吸會注意或留心呼吸,致使控製呼吸而發生障礙,可以改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非常有用,方法是每念一句佛號就數一個數目,念十句佛號數十個數目,然後再從頭數起。數數念佛不要配合呼吸,也不要想象阿彌陀佛的形象,心中可以有數數的聲音,但是不去想象數字的形狀。
(一)參話頭的方式
話頭禅的方法非常單純、簡單,即是以一句話頭,破除心中所有雜念、妄想,直到破除一切執著。話頭不僅像金剛王寶劍無堅不摧,又像一座活火山,即使執著、妄想如雪花般濃密,遇到火山口仍然是消融于無形,甚至連雲霧也都能化掉。
1.緊的方式
參話頭的方式有緊有松。以緊的方式參話頭,必須身體和精神狀況良好,而且方法能用得上。
以緊的方式參話頭,像是拿一把大鐵錘,錘一塊從無始以來逐漸累積而成的冰。所謂「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這塊冰太大、太堅固,需要一錘、一錘不斷錘下去;將冰塊逐一錘碎,直到整塊冰不見了,仍然持續錘下去,最後連水、水氣也都會消失。要說明的是,錘冰塊只是一種形容,腦海中不要想象著有鐵錘和冰塊的形象。
所謂「緊」,是指身體姿勢坐正,不擔心身體不舒服和疲累,不思前想後,也不管方法用得如何,只管現在參話頭。在精神上,則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及精進心,奮不顧身抱住一句話頭不斷地參,將全部生命力量都投注于一句話頭上。這句話頭不僅是此世生命一切能量、心力和體力的總合,也包含從無始以來所有業力、願力,和所有因緣果報。
天臺宗說「一念叁千」,現在的這一念雖然是虛妄的,但是這虛妄的一念,包含無始以來所有的功德和罪惡。將無始以來一切因緣果報、功德罪惡,都以一句話頭將其粉碎,這就是參話頭的功能。一句話頭能將一切罪業消除,也能成就從因至果的一切無漏、無相的功德。如此用功,很快便能妄念不起,散心不現,昏沈不發生。
緊的方式雖然容易著力,但是體力不好,有心髒病、高血壓,或是有一點神經質的人,不宜用緊的方式來參話頭,可能會引起問題。如果身心健康,恰好使用緊的方法,唯一的忌諱是用頭腦思考,並且不能配合呼吸及脈膊跳動來參話頭。
2.松的方式
以輕松方式參話頭,身體仍然要保持正確姿勢,然後慢慢地、輕輕地問話頭。每問一句話頭,就將疑問持續到問下一句話頭而不起妄念,心是在等待得到答案而無妄念,一句話頭接著一句話頭,心就像是個放在活水源頭下的容器,輕松地,不需緊張或費力,只是等著流水涓涓而下,只要容器不移動,水自然會流進容器裏。若是生起妄想,就等于將容器打翻而無法蓄水。
一心等待得到答案的狀態,又可以「用扇捕羽」來形容。想要以扇子捕捉在空中飄動的羽毛,不能用力揮扇子,愈用力搧,羽毛飄得愈遠;動作愈大,羽毛飛得愈高,永遠抓不到。最簡單的方法,是扇子輕松地隨著羽毛移動,當羽毛飄落扇中,只要輕輕托著羽毛,就能讓羽毛貼著扇子慢慢地移動了。
輕松的方法,不需要用太大的氣力,但也需要投注全部心力,無論是用扇捕羽或是以容器接水,都需要耐心和細心。要注意的是,以容器接水的譬喻,是要拿著容器持續等著盛接流水,若是將容器放在地下,自己先離開做其他的事,想要等容器盛滿水之後再取,這就是心念又打妄想去了。用扇捕羽也是如此,捕捉羽毛之後,不能將扇子和羽毛放下,而是要讓扇子在移動時,羽毛仍然是在扇子上面不動,這就需要持續用功及用心了。以輕松方式參話頭,即是持續不斷、綿延不絕地只是用方法,話頭句句分明,字字清楚,妄想雜念不起,工夫自然逐漸成片。
(二)話頭的正確問法
有人會問,參話頭時問「什麼是無?」是不是可以反過來問「無是什麼?」;問「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是不是可以反過來問「誰是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問「拖著死屍走的是誰?」是不是可以問「是誰拖著死屍走?」;問「念佛的是誰?」是不是可以問「是誰在念佛?」。
舉例來說,「什麼是無?」這句話頭的重點是問「無」,若是反過來問「無是什麼?」問的重點就落在「什麼」,這便容易陷入思考、猜測,或是要求解釋和說明了,這是不正確的。應該是期待著這句話頭給答案,而不是解釋、說明、思考「無」。「無」是無法思考,無法解釋,無法猜測的。
而「念佛的是誰?」和「誰在念佛?」雖然在解釋上相同,但是,祖師所告訴我們的方法,一定有它的道理。「念佛的是誰?」問的是法身理體,與諸佛相應的是什麼,若是問「誰在念佛?」則是圍繞著自我中心與執著分別心,是將執著煩惱的自己,當成問的對象,如此一來,不僅話頭沒有力量,也會被自我中心套牢,脫離不了自我中心的困擾。所以正確、標准的用法是「什麼是無?」、「念佛的是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拖著死屍走的是誰?」。
至于參話頭時,一定要將話頭裏所有的字念出來嗎?剛開始念話頭、問話頭的時候,一定要參完整的一句話,等到工夫非常綿密,從疑情進入疑團時,全部的生命進入了話頭裏,被話頭包圍,此時有沒有念這句話頭就不重要了。但若是不念、不問就沒有著力點時,還是要再提起話頭來。
1.認定一句話頭
選定一種話頭之後,就要抱定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不要更換。若是這炷香參「念佛的是誰?」,下一炷香參「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或「拖著死屍走的是誰?」,再下一炷香又參「什麼是無?」,如此不斷地換話頭,是無法專注一意的,這是雜修,而雜就會亂,一亂即無法使方法得力。這好比愛情不專一,今天找個對象,明天卻換另外一個,後天又換一個,這樣的愛情一定問題多多、煩惱重重、糾纏不清。
不要認爲只用一種方法,或是一直念同一句話會無聊、會單調,有這種感覺産生,是因爲心不在當下,在參話頭的同時,也想著其他的事,結果這句話頭反而成爲妄想的累贅,所以話頭才會變成無聊的一句話。沒有好好地參話頭,卻讓話頭成爲幹擾妄想的妄想,這是非常糟糕的!因此請諸位選定一句話頭之後,便一直用下去,時時、刻刻…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