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任何心理上的问题,而是指一种见到空性和智慧现前的经验。因为自我习气和烦恼的根尚未断除,仍然需要继续用话头。一句话头一直参下去,看住话头,保持开悟时明心见性的状态,不断地保持它、保养它和增长它,如同种下一盆花之后,需要每日照顾,为它浇水、施肥及给予日照。悟后需要持续看话头的保任功夫,即是为了照顾明心见性后的心性,不再被烦恼所困扰与污染。
二、态度
有人或许会觉得话头虽然是非常锐利的金刚王宝剑,能够破一切执、破一切魔,但是参话头参了半天没有答案,而且有答案出现都是错的,那么,还要继续参下去吗?
禅宗祖师以「蚊子叮铁牛」的譬喻,来说明参话头应该抱持的精神:蚊子叮咬人畜是为了吸血,若叮咬的是铁牛,那就无血可吸,这实际上是形容参话头要学习蚊子叮着铁牛不放弃的精神,在同一个位置上不断地叮着,不变换位置地一直叮下去。最后牛消失了,蚊子本身也消失了,再也没有想要叮什么,但是牛还在不在?在,只是对蚊子而言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叮到最后,蚊子自己死了。这是譬喻参话头要破除一切执着,所以盯住一句话头一直参下去,参到最后,话头仍然是话头,但是自我不见了,而这才是参话头的目的。
(一)初发心的态度
无论是老参或新学,每次禅七一定要抱持初发心的态度来练习方法。所谓「初发心」,是让自己像刚开始修行一样,不管以往修行程度的好坏,最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段时间都要用方法。禅修固然非常重视打坐姿势和方法,但是,不是打坐时算不算修行呢?算,从禅七报到开始,一进入禅堂的环境后,就必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照顾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话头。
以初发心的态度练习方法,不断地告诉自己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都是第一次,否则会经常和自己比较,比较昨日与今日的状况,比较刚才与现在的差异;对于不好的状况,感到沮丧或后悔,对于好的状况,则起贪着或怀念,这都是将自己放在过去,而忘了现在正在用方法,老是在妄想之中患得患失,浪费时间。唯有不断提醒自己每个念头、每一炷香都是新的开始,不与之前比较,不判断自己现在是进步或退步,回到初发心,只要现在用方法用得很安定、很清楚。所以,初发心的修行态度非常重要。
刚进入禅修期间,特别是精进禅七,身心状况可能尚未适应、习惯,无法立即进入方法,心可能还在禅七道场之外,还未收回来,容易产生妄想,所以可能在禅七的前几日仍然无法安心,因为方法用不上而六神无主。这只是平时缺少训练,要对自己有耐心,不要因为身心调适的问题,即认定自己不适合修行。打起精神来,不要对自己失望,也不要怀疑方法,而且告诉自己:「我需要用方法,我需要修行!」
修行是一种逐步纠正、调整自己身心状态的训练,所以训练时大多是痛苦、勉强的,若是身体感觉不习惯时,要用方法;观念上不熟悉时,也要用方法,必须坚持自己现在所做是对的、是需要的,没有人能勉强自己,将身心安住在修行的环境和方法上。唯有自我努力,心才能逐渐安定,方法才会熟练。如同穿新鞋,很少有新鞋一开始穿就是舒服的,大多数都需要穿几天之后才能适应,修行也是一样,因为没有经常练习方法,才会感到不习惯,所以要勉励自己去熟练方法。
(二)活在当下,全部身心用话头
禅修的基本原则,是从当下一念着力用功。当下即是现在,而所谓「当下一念」,是现在用方法的这个念头。现在诸位正在用的方法是话头,因此无论你做什么、置身何处,身心都要在话头上,这即是当下。如果你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或是思前想后,回忆刚才用功是否得力?是否有妄念?方法是对是错?……而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所以只要有一念离开话头,那你就不是在当下。
听到风声、流水声、走路声,或是见到有人在周围时,只要清楚地见到就见到,听到就听到,但是不管它,不需要装作没见到或没听到,否则又是在胡思乱想。有任何身心状况,无论知道与否,都不需要去注意和在意,即使当下房屋倒塌,仍然要继续参话头。在禅修期间,有监香法师、居士,以及外护义工的护持,不需要担心房子会不会塌下来、身体状况如何。除非是用功不得力,或用功用错了,否则,身体是很平安、很安全的,你只管用方法就好了。
踏踏实实用话头的时候,自己的全部生命就是一句话头,当下的「我」是不存在的,若当下还有一个「我」,这就是杂念。
什么是「用全部生命参话头」?就是不注意身心状况、不管环境状况,将自己专注地、一心一意地参话头,每个当下都只是一句话头。若是参话头时,听到外面有声音,你开始想:「刚才那只鸟是什么鸟?什么是无?……这只鸟还在叫,什么是无?……这只鸟飞远一点了,什么是无?」像这样一边参话头,一边掺杂了许多问题、杂念和妄想,都不是以全部的生命参话头。将全部身心投入话头,是每一个当下、是用功的着力点,也是「不思善、不思恶」。
在《六祖坛经》里,内文有三处教我们如何「不思善、不思恶」。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是要我们不思前想后,不攀缘自我的身心现象,以及外在的环境,不分别一切现象、状况的好或坏,于此同时,什么是本来面目?所以「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是谁?」这句话头,是从「不思善、不思恶」衍生而来的。但是,想知道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为何,只有不思善、不思恶是不足的,还要在不思善、不思恶之时,参什么是自己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在当下,也是禅宗参话头的根源。
其实参话头没什么可怕的,「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贪着、不追求身心的任何好状况,也不害怕坏状况,既来之则安之,将全部身心及生命都用在话头上。所谓「投入全部的生命」,并非要你咬牙切齿、浑身绷紧地拚命,而是不管身体所发生的状况,也不注意心里有什么杂念,只是单纯地参话头。不懂放松身心而参话头,可能会出现精神上的问题,所以在参话头之前,必须将身心全都好好放松。
(三)提起话头就是修行
何谓修行?修行是修正偏差,修理不正确、有问题的部分,犹如会摇晃的桌椅,可能是少了一只脚,或是缺了一根钉子,所以需要修理。一般人的心多数是杂乱的、散漫的,通常是想法偏差、方法不正确,所以需要修正观念和方法。将偏差逐渐地修正,将不正确的转成正确,将不习惯的养成习惯,就是修行。所以,当你发觉问了几句话头,心却不在当下,是不是要对自己捶胸顿足?不是,只要发觉心不在话头上,而是在打妄想时,就立刻提话头,让心回到当下。若是哀哀戚戚地感叹自己业障重、烦恼重、妄想多、身体差,怎么老是不在当下而在浪费时间的话,这是遇到了魔境,只要快刀斩乱麻,马上提起话头,妄念便会消失,然后继续参话头。
头脑里妄想纷飞是正常的,不可能完全没有杂念,但是一有杂念,要立即提起金刚王宝剑,将它斩断,这就是当下,也是在修行。若是一炷香的多数时间都在做白日梦,于是下一炷香就想:「算了!自己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一次准备好再来。」或是想:「自己这一辈子,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辈子修好再来吧!」这些心态都不对。现在当下你正有修行的机会,虽然一炷香可能只参了三句话头,其他时间都在打妄想,但是发觉有妄想,不要懊恼,赶快提起话头即是修行。
如果身体有些痛、痒的感觉,不要管它,只要没有痛到冒冷汗的地步,是没有关系的,仍然可以继续用方法;身上有了一点小毛病,不要在意它,不要太溺爱身体,若是非常在乎自己有一点不舒服,有一点头痛或脚痛、背痛、身上发痒……等,会让心不安,那你就不在当下。当下,一定是在用方法的当下,离开方法即是妄念。
刚开始一定是在练习阶段,不断练习即是修行。你若是不在当下,就不是在修行,但是发觉自己不在当下之时,立即提起话头用方法,那就又回到了当下,又是在修行了。
(四)心念随时随地安住于方法
有许多修行者其实不清楚、也不承认自己有许多妄想和欲望,反而认为这是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悲愿宏志,因为欲望和悲愿难以分辨。
有人问我:「法师,您的生涯规画是什么?」我说:「我的生涯规画,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他又说:「这种生活多无聊啊!每天都在撞钟。」我反问他:「每天都要吃饭、上厕所,也会无聊吗?」人生的过程要踏踏实实地走,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因此,我只要将和尚的角色扮演好,凡是和尚能做的、应做的,和尚能说的、应说的,和尚能想的、应想的,都尽力而为,这就是我的生涯规画。若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都不是和尚应该说的、做的、想的,那就违背了我的生涯规画。也有人问我:「师父,您希望法鼓山变成什么样子?」我说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好,法鼓山会办得非常好;若是因缘不成熟,我无法预知会变得如何,我只是随着因缘,走往自己的方向。
世间事是无常的,能掌握的只有现在,所以需要不断地以初发心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做好现在能做的。对于未来可以计画,但计画要考量现实状况,若是不切实际或当下没有因缘实现,便不去想它,如此就能少烦、少恼、少痛苦,这即是懂得运用佛法。否则,总是在幻想、妄想、欲望之中生存,痛苦不已,却自以为是大悲愿无法实现,而抑郁终生,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让我们明了一切都在因缘之中,但不表示等于束手待毙,因为因缘包含主观和客观两种条件,无论主、客观条件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改变的幅度有大有小。
参话头时,当下要把握…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