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5

  ..续本文上一页一起来打坐。」只要这样想,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我有一位出家弟子,多年前在法鼓山预定地上,一间窄小的老房子里独自打坐,刚开始的前几天晚上,无论是打坐或睡觉,都能清楚听到天花板上传出声音,像是有人在拖拉沉重的物体。老房子的天花板很薄,他担心有重物掉下来,于是愈听愈害怕,但是开灯查看,又不见有任何状况,可是一关灯继续打坐,就又会听到同样的声音。后来,他对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说:「嘿!我不怕你了,你要怎么样都可以。我现在要打坐,你干脆当我的护法好了。」说完之后,从此再也没有听到声音了。

  

  另外,有些人的恐惧,是来自身体所产生的反应,譬如打坐时害怕腿痛、腿麻,担心双腿会因此而无法行走;有人打坐时只要一闭上眼睛,便感觉像是掉进无底深渊一样,一直往下沉,好象要掉入地狱了,因而惊叫、喊救命;有人则是害怕自己会像火箭一样冲上屋顶,这都是因为出现反常的身心体验,所造成的恐惧。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有一丝恐惧心出现,就无法继续打坐了。事实上,会产生恐惧心是与自己有关,其实只要不恐惧,自己感到害怕的境界就会消失;愈是恐惧的话,恐怖的境界会愈多。一个禅修者是忌讳有恐惧心的。

  

  还有一种恐惧心的状态:我有一位弟子在禅七期间非常用功,方法用得相当得力,可是在禅七的第五天,他突然说不再打坐了,我问他原因,他说:「因为我怕自己坐得这么好,继续坐下去会开悟。」我问他:「为什么怕开悟?」他说:「师父,不瞒你说,我的女朋友还在等着我,如果我一开悟,就会不要女朋友了。因为开了悟的人,是什么都不要了的,这样我会对不起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敢开悟。」竟然会有这种人!期待开悟的心是有问题的;害怕开悟的心是恐惧心,也是有问题。其实开悟之后,仍然是过着一般人的生活,已经有亲属配偶的人,只要将配偶视为同修的菩萨就行了,有什么好恐惧的?

  

  6.坚定的信心

  

  坚定的信心,是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佛,并且坚信自己必须修行,所以要珍惜修行的机缘。有首偈子写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意指人身是十分难得的,此生已经得到人身,若是不知道珍惜地用今生的色身来修行,要等到哪一生才能再获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

  

  有个观念害人匪浅,就是在一些民间故事情节中,常常看见江洋大盗都会说:「死没什么好怕的,砍头碗大一个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相信有来生,事实上,说这种话的人不仅不懂因果,也不知道人身的难能可贵。在六道众生之中,只有人的身体能做为修行工具,称为「道器」。既然此生已经得到人身,已经听闻佛法,当然要好好地运用人身来修学佛法。一定要相信此生若不珍惜修行佛法的机缘,一旦错过当下这一生,将会万劫不复。若说想要等到来生再修行,但是你能够保证自己下一生仍然生而为人吗?

  

  我常劝勉禅修中的人不要怕腿痛,不要觉得腿痛很不是滋味,而应该感恩自己现在有两条腿能够盘腿修行,若是成了四条腿、八条腿的众生时,便失去打坐的机缘了。也有人担心腿如此的疼痛,打完禅七后是否还能行走?若是有这样的念头,那么此身就已经算是荒废了。禅七期间都无法念念分明、时时用方法,不顾一切地将全部生命投入,当你离开了禅七道场,还能有精进的机会吗?唯有在禅七中努力练习克服种种困难,在你回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境界现前时,就不至于仓皇失措,也会比较容易调整自心了。所以,一定要全心投入用方法,不浪费每一秒钟;只要你一分一秒打了妄想,生命就少了一口呼吸、就流失了一段时间。

  

  但是有人误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为此生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若是无法证果,便对修行失去了信心。这种心态也是错误的。此生能解脱生死,当然最好,即使无法解脱生死,只要心念转变,愿心和信心坚固,这也就是得「度」了。

  

  坚固的信心,一定是从修行的体验中获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时间里都无法静下心来,修行的信心是不容易产生的,那你再次参加精进禅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因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觉得打禅七是受罪,于是便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去受罪了。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努力用功,就会断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因缘。如果无法提起信心,心中烦躁时,只要生起惭愧心,以忏悔心痛切地拜佛忏悔,心就能逐渐安定了。

  

  (二)话头的层次

  

  话头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并非一成不变。话头禅也有次第,虽然禅宗说顿悟,但是修行时是渐修而顿悟的,虽有顿修顿悟的人,却非常少见。所谓顿修顿悟,是指不需要经过长时间修行,只要听到一句话,或接触某种状况之后,所有烦恼立即脱落,这就是顿悟。在释迦牟尼佛时期,称顿悟者为「慧解脱阿罗汉」,表示他们见到佛时,只是听到佛对他说一句话:「善来!比丘。」就立即证得阿罗汉果了,于是又称「善来比丘」。

  

  佛涅槃之后,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佛经记载,在无佛之世,有一种人不需要听闻佛法,而是自己透过观察,接触到某种事物或状态,突然之间开悟,这样的人称为「独觉」或「缘觉」。但是有佛法时,这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有顿悟者,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当六祖惠能还是居士时,偶尔听一位居士诵《金刚经》,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时,立即开悟了。像六祖惠能这样没有人为其解说,只是听闻佛经就开悟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渐修顿悟是正常的,因为渐修,所以参话头也有次第,也有层次。参话头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念话头」,第二个层次是「问话头」,第三个层次是「参话头」,第四个层次是「看话头」。虽然古代的祖师没有提出念话头的说法,但是有这样的事实,所以我将它提出来。我所讲「念话头」的意思,是指参话头,却还没有疑情生起,此时的状况等于是在念话头,也就是念一句话头。念话头能取代、化解杂念和妄想,使你当下有所寄托,进而清楚地知道此刻自己是在念话头。

  

  1.念话头

  

  在什么状况下需要念话头?当杂念、妄想很多,心非常散乱时,持续地念话头,能产生如同持咒的功能,心会逐渐安定。持咒能入定也能开悟,但是念话头与持咒不同的是,持咒是不断地持,话头则是念了一段时间,心逐渐平静之后,自己会对所念的话头产生疑问,譬如参「念佛的是谁?」时,话头念得妄想愈来愈少之后,会产生疑问,想要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谁?有疑问心产生,才是问话头的层次。

  

  2.问话头

  

  虽然已经有疑问心产生,可能仍然有妄念出现而将话头打断,所以必须持续不断、绵绵密密地继续问话头。若是问话头问得毫无间断,则是进入了参话头的层次。

  

  3.参话头

  

  参话头是进入大疑情,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所以,参话头是连绵不绝地一句接着一句,如泉水般源源不绝地涌出。此时不再注意身上的痛、痒、麻等感受,也不会注意环境中有什么事,而是进入了话头的疑情中。此时自己的身体是一句话头,整个生命是一句话头,全宇宙都是一句话头,铺天盖地就是一句话头,即使鸟叫声也是一句话头,话头涵盖了所有的一切。

  

  古代禅师们经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与悟到底有什么关系?

  

  疑情不是怀疑,而是绝对相信自己和诸佛完全一样,只因为自己有烦恼,智慧心尚未出现,不清楚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什么。因此,参话头起疑情,实际上是要问自己和诸佛完全相同的佛心和佛性是什么?尚未明白、清楚之前,称为「大事未明」。所谓「大事」,指的是生死大事。为什么生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为人不仅被烦恼的生生灭灭所困扰,还要受生死流转的果报,亦即未悟之前是随业受报,而随业受报就是因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只有悟后才能自主生死。

  

  因为「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所以心情非常沉重,很希望知道答案,此时要抓住话头,连绵不绝、持续不断地问下去,让「大事未明」的疑情逐渐形成疑团。疑情是自己制造的,疑团则像是被疑情包围,自己在疑情之中而不是在制造疑情。此时,自己本身只有疑情,头脑不会思考其他的事物,既无时间感,也无空间感。

  

  进入疑团时不一定有话头要问,而是感觉被疑情团团笼罩,有一种非常闷的感受。闷什么?就是非常想要知道答案。禅宗形容在疑团的状况下,如同置身于一只从未剖开的闷葫芦里。在马来西亚槟城有一位竺摩法师,他画的画非常好,字也写得很好。他曾经送我一幅画,画中有几只葫芦,葫芦上画了几只虫,这几只虫看起来不知道在找什么,旁有题字——「打开闷葫芦」。竺摩法师知道我在指导禅坐,于是送我这幅画。这幅画很有意思,深具禅意,画中的几只虫犹如参禅的修行者,想要打开葫芦。「打开闷葫芦」的主题,便点出了参话头的人,要将自己的闷葫芦打开,闷葫芦未开之前是在疑团之中,打开后就是开悟了。

  

  参话头一定要有疑情,从疑情形成疑团之后,自己就像在一只闷葫芦里,希望那只葫芦能爆炸并且粉碎,因为闷葫芦粉碎后,便能见到自己的本性,这叫做「明心见性」。也可能没有经过疑团粉碎的阶段而明心见性,但若是经过从疑情到疑团粉碎的过程,明心见性的力量就会相当强。「明心」是智慧心现前,「见性」是见到空性。有智慧,所以能断烦恼,烦恼断除,所以能见到空性。参话头开悟之后,就会进入看话头的层次。

  

  4.看话头

  

  禅宗所说的悟,不等于开悟之后,从此不再有…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