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5

  ..續本文上一頁一起來打坐。」只要這樣想,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我有一位出家弟子,多年前在法鼓山預定地上,一間窄小的老房子裏獨自打坐,剛開始的前幾天晚上,無論是打坐或睡覺,都能清楚聽到天花板上傳出聲音,像是有人在拖拉沈重的物體。老房子的天花板很薄,他擔心有重物掉下來,于是愈聽愈害怕,但是開燈查看,又不見有任何狀況,可是一關燈繼續打坐,就又會聽到同樣的聲音。後來,他對著發出聲音的地方說:「嘿!我不怕你了,你要怎麼樣都可以。我現在要打坐,你幹脆當我的護法好了。」說完之後,從此再也沒有聽到聲音了。

  

  另外,有些人的恐懼,是來自身體所産生的反應,譬如打坐時害怕腿痛、腿麻,擔心雙腿會因此而無法行走;有人打坐時只要一閉上眼睛,便感覺像是掉進無底深淵一樣,一直往下沈,好象要掉入地獄了,因而驚叫、喊救命;有人則是害怕自己會像火箭一樣沖上屋頂,這都是因爲出現反常的身心體驗,所造成的恐懼。無論是何種原因,只要有一絲恐懼心出現,就無法繼續打坐了。事實上,會産生恐懼心是與自己有關,其實只要不恐懼,自己感到害怕的境界就會消失;愈是恐懼的話,恐怖的境界會愈多。一個禅修者是忌諱有恐懼心的。

  

  還有一種恐懼心的狀態:我有一位弟子在禅七期間非常用功,方法用得相當得力,可是在禅七的第五天,他突然說不再打坐了,我問他原因,他說:「因爲我怕自己坐得這麼好,繼續坐下去會開悟。」我問他:「爲什麼怕開悟?」他說:「師父,不瞞你說,我的女朋友還在等著我,如果我一開悟,就會不要女朋友了。因爲開了悟的人,是什麼都不要了的,這樣我會對不起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敢開悟。」竟然會有這種人!期待開悟的心是有問題的;害怕開悟的心是恐懼心,也是有問題。其實開悟之後,仍然是過著一般人的生活,已經有親屬配偶的人,只要將配偶視爲同修的菩薩就行了,有什麼好恐懼的?

  

  6.堅定的信心

  

  堅定的信心,是堅信自己一定能成佛,並且堅信自己必須修行,所以要珍惜修行的機緣。有首偈子寫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意指人身是十分難得的,此生已經得到人身,若是不知道珍惜地用今生的色身來修行,要等到哪一生才能再獲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

  

  有個觀念害人匪淺,就是在一些民間故事情節中,常常看見江洋大盜都會說:「死沒什麼好怕的,砍頭碗大一個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相信有來生,事實上,說這種話的人不僅不懂因果,也不知道人身的難能可貴。在六道衆生之中,只有人的身體能做爲修行工具,稱爲「道器」。既然此生已經得到人身,已經聽聞佛法,當然要好好地運用人身來修學佛法。一定要相信此生若不珍惜修行佛法的機緣,一旦錯過當下這一生,將會萬劫不複。若說想要等到來生再修行,但是你能夠保證自己下一生仍然生而爲人嗎?

  

  我常勸勉禅修中的人不要怕腿痛,不要覺得腿痛很不是滋味,而應該感恩自己現在有兩條腿能夠盤腿修行,若是成了四條腿、八條腿的衆生時,便失去打坐的機緣了。也有人擔心腿如此的疼痛,打完禅七後是否還能行走?若是有這樣的念頭,那麼此身就已經算是荒廢了。禅七期間都無法念念分明、時時用方法,不顧一切地將全部生命投入,當你離開了禅七道場,還能有精進的機會嗎?唯有在禅七中努力練習克服種種困難,在你回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境界現前時,就不至于倉皇失措,也會比較容易調整自心了。所以,一定要全心投入用方法,不浪費每一秒鍾;只要你一分一秒打了妄想,生命就少了一口呼吸、就流失了一段時間。

  

  但是有人誤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爲此生一定要證得阿羅漢果,若是無法證果,便對修行失去了信心。這種心態也是錯誤的。此生能解脫生死,當然最好,即使無法解脫生死,只要心念轉變,願心和信心堅固,這也就是得「度」了。

  

  堅固的信心,一定是從修行的體驗中獲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時間裏都無法靜下心來,修行的信心是不容易産生的,那你再次參加精進禅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因爲對自己失去信心,只覺得打禅七是受罪,于是便認爲只有傻瓜才會去受罪了。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努力用功,就會斷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因緣。如果無法提起信心,心中煩躁時,只要生起慚愧心,以忏悔心痛切地拜佛忏悔,心就能逐漸安定了。

  

  (二)話頭的層次

  

  話頭方法的使用因人而異,並非一成不變。話頭禅也有次第,雖然禅宗說頓悟,但是修行時是漸修而頓悟的,雖有頓修頓悟的人,卻非常少見。所謂頓修頓悟,是指不需要經過長時間修行,只要聽到一句話,或接觸某種狀況之後,所有煩惱立即脫落,這就是頓悟。在釋迦牟尼佛時期,稱頓悟者爲「慧解脫阿羅漢」,表示他們見到佛時,只是聽到佛對他說一句話:「善來!比丘。」就立即證得阿羅漢果了,于是又稱「善來比丘」。

  

  佛涅槃之後,還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佛經記載,在無佛之世,有一種人不需要聽聞佛法,而是自己透過觀察,接觸到某種事物或狀態,突然之間開悟,這樣的人稱爲「獨覺」或「緣覺」。但是有佛法時,這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不會發生。在中國禅宗史上也有頓悟者,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師。

  

  當六祖惠能還是居士時,偶爾聽一位居士誦《金剛經》,當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時,立即開悟了。像六祖惠能這樣沒有人爲其解說,只是聽聞佛經就開悟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漸修頓悟是正常的,因爲漸修,所以參話頭也有次第,也有層次。參話頭有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念話頭」,第二個層次是「問話頭」,第叁個層次是「參話頭」,第四個層次是「看話頭」。雖然古代的祖師沒有提出念話頭的說法,但是有這樣的事實,所以我將它提出來。我所講「念話頭」的意思,是指參話頭,卻還沒有疑情生起,此時的狀況等于是在念話頭,也就是念一句話頭。念話頭能取代、化解雜念和妄想,使你當下有所寄托,進而清楚地知道此刻自己是在念話頭。

  

  1.念話頭

  

  在什麼狀況下需要念話頭?當雜念、妄想很多,心非常散亂時,持續地念話頭,能産生如同持咒的功能,心會逐漸安定。持咒能入定也能開悟,但是念話頭與持咒不同的是,持咒是不斷地持,話頭則是念了一段時間,心逐漸平靜之後,自己會對所念的話頭産生疑問,譬如參「念佛的是誰?」時,話頭念得妄想愈來愈少之後,會産生疑問,想要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誰?有疑問心産生,才是問話頭的層次。

  

  2.問話頭

  

  雖然已經有疑問心産生,可能仍然有妄念出現而將話頭打斷,所以必須持續不斷、綿綿密密地繼續問話頭。若是問話頭問得毫無間斷,則是進入了參話頭的層次。

  

  3.參話頭

  

  參話頭是進入大疑情,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麼?所以,參話頭是連綿不絕地一句接著一句,如泉水般源源不絕地湧出。此時不再注意身上的痛、癢、麻等感受,也不會注意環境中有什麼事,而是進入了話頭的疑情中。此時自己的身體是一句話頭,整個生命是一句話頭,全宇宙都是一句話頭,鋪天蓋地就是一句話頭,即使鳥叫聲也是一句話頭,話頭涵蓋了所有的一切。

  

  古代禅師們經常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與悟到底有什麼關系?

  

  疑情不是懷疑,而是絕對相信自己和諸佛完全一樣,只因爲自己有煩惱,智慧心尚未出現,不清楚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什麼。因此,參話頭起疑情,實際上是要問自己和諸佛完全相同的佛心和佛性是什麼?尚未明白、清楚之前,稱爲「大事未明」。所謂「大事」,指的是生死大事。爲什麼生死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爲人不僅被煩惱的生生滅滅所困擾,還要受生死流轉的果報,亦即未悟之前是隨業受報,而隨業受報就是因爲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只有悟後才能自主生死。

  

  因爲「生死未了,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所以心情非常沈重,很希望知道答案,此時要抓住話頭,連綿不絕、持續不斷地問下去,讓「大事未明」的疑情逐漸形成疑團。疑情是自己製造的,疑團則像是被疑情包圍,自己在疑情之中而不是在製造疑情。此時,自己本身只有疑情,頭腦不會思考其他的事物,既無時間感,也無空間感。

  

  進入疑團時不一定有話頭要問,而是感覺被疑情團團籠罩,有一種非常悶的感受。悶什麼?就是非常想要知道答案。禅宗形容在疑團的狀況下,如同置身于一只從未剖開的悶葫蘆裏。在馬來西亞槟城有一位竺摩法師,他畫的畫非常好,字也寫得很好。他曾經送我一幅畫,畫中有幾只葫蘆,葫蘆上畫了幾只蟲,這幾只蟲看起來不知道在找什麼,旁有題字——「打開悶葫蘆」。竺摩法師知道我在指導禅坐,于是送我這幅畫。這幅畫很有意思,深具禅意,畫中的幾只蟲猶如參禅的修行者,想要打開葫蘆。「打開悶葫蘆」的主題,便點出了參話頭的人,要將自己的悶葫蘆打開,悶葫蘆未開之前是在疑團之中,打開後就是開悟了。

  

  參話頭一定要有疑情,從疑情形成疑團之後,自己就像在一只悶葫蘆裏,希望那只葫蘆能爆炸並且粉碎,因爲悶葫蘆粉碎後,便能見到自己的本性,這叫做「明心見性」。也可能沒有經過疑團粉碎的階段而明心見性,但若是經過從疑情到疑團粉碎的過程,明心見性的力量就會相當強。「明心」是智慧心現前,「見性」是見到空性。有智慧,所以能斷煩惱,煩惱斷除,所以能見到空性。參話頭開悟之後,就會進入看話頭的層次。

  

  4.看話頭

  

  禅宗所說的悟,不等于開悟之後,從此不再有…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