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P4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相以及寿者相。但是众生因为所有相都没有破,大事未明、生死心未了,所以需要参话头。

  

  (一)憨山大师的六个原则

  

  明朝末年憨山大师曾经提出了参话头的六个原则,不仅对当时来说很有用,现在对我们而言,仍然非常有用,即使在未来也同样是有用的,并且对任何人都有用。现在将六个原则逐一说明如下:

  

  1.不得贪求玄妙

  

  「玄」表示难懂的。「玄妙」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理论上的玄妙,譬如哲学问题或者宇宙人生道理,是需要经过思考的;另一种解释是宗教体验上的玄妙,指的是神通感应与身心变化。

  

  许多人认为修定或参禅者,一定拥有「五通」的能力——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耳通,或是在打坐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神奇的异象。曾经有位禅师离开大众独自精进修行,住在距离寺院有一段路程的小寮房里,但仍然随众过堂吃饭。后来有一段时间,大众没有看见禅师来过堂,还以为他入定了。当这位禅师再次出现时,方丈和尚问他:「为什么你有一段期间没来过堂?」

  

  禅师回答:「有一位天人,自称被我的修行所感动,所以天天为我送饮食,因此没有随众过堂。」

  

  方丈和尚听完之后,立即诃斥禅师说:「我原以为你是个人,原来你是个鬼啊!你怎么和鬼打交道,人不做,却要做鬼去了。不要作怪!」

  

  禅师一听,心中有所省悟地说:「我知道了!」于是回到寮房精进修行,此时,禅师断除心中一切期待和祈求,打坐就是打坐,用话头就是用话头,从此以后,天人就不再出现了。

  

  相传浙江天童寺名称的由来,是曾经有一位禅师在打坐时,感应一位青衣童子每天为他送供养,禅师于是问童子是谁,童子说自己是太白金星,只是显现的是童子相。因为这个传说,所以才被称为天童寺。类似这些经历,都可称为玄妙。但是,请不要贪着修行期间发生的神秘经验或奇异现象,贪着玄妙等于是和鬼打交道,请千万要谨记在心。另外,也不要搬弄哲学或玄妙的理论,这些理论虽能愈谈愈妙、愈神奇、愈深奥,但只是一种理论的思辨法,完全与禅法不相应。思辨或许有助于增长常识的知见,但是对于明心见性却毫无帮助。

  

  2.不得将心待悟

  

  不得将心待悟,是指不可有期待开悟的念头。许多人认为修行禅法是为了开悟,为什么不能期待开悟呢?因为如果你每次打坐,便期待着要开悟,久而久之,精神上可能会出现问题。虽然疑情的产生,是等待话头给答案,想要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但是因为仍然不知道答案,所以心中会有一种闷的感觉。制造疑情的期待与开悟的等待不同,只要有了等待开悟的心,就已经无法专注在话头的方法上了。

  

  有一次禅七,我看见一位禅众方法用得非常绵密,连续坐了几支香都没有起坐,我想知道他的状况,于是拿香板打他一下,这位禅众被打之后,非常生气地对我说:「师父!我差不多快要开悟,你怎么把我的悟打散了!」我问他怎样地快要开悟?他说自己的心已经非常安定,心中只有一句话头一直问下去,愈问愈深,感觉非常好,结果被我香板一打,将他的悟打掉了,心乱了,禅七也泡汤了,因此非常生气。

  

  其实我打他是为了试验他,被打了香板之后,若他的回应是笑一笑,表示这是好的,有道理,但他的回应却是非常生气,这还算是有禅定工夫吗?他是应该挨打的,因为他躲进了无事窟里,心在无事窟里不断地钻,愈钻愈深,他是在追求、等待着准备开悟。因为有强烈期待要开悟的心,所以他能坐得不错,假如他没有热切追求开悟的心,可能无法坐得那么久。能够几炷香不起坐,表示腿功不错,但是被香板一打,让他的烦恼无明全部显露,因此他的工夫是在于执着,若是他有《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态,就不致于发脾气了。

  

  真正的大乘禅法,不是钻进无事窟享受一份宁静和安逸,也不是一直往下钻,而是非常清楚明白自己正在用方法,心中不受任何状况的影响。

  

  禅七共修时,可能会有各种状况发生,也许有人大哭大笑,也许有人大吼大叫,出现这些状况都是正常的。不明所以的人,会担心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其实听到或见到这些现象,要文风不动,并且告诉自己:「天下所有的事各就各位,与自己无关,当下就是一句话头。」即使当下有人开枪扫射,也不必惊慌,你不是正在参「什么是无」吗?你在参「无」,就算被击中了,在临终之时终于体验到「什么是无?」不是很好吗?当然,你不需要担心,事实上,这种事情是不会在禅堂里发生的。

  

  修行时有将心待悟的念头,一定会有麻烦,容易走入歧途。因为将心待悟,会将许多存在于潜意识中,自认为是悟境的境界浮现出来,任何千奇百怪的境界,都会从自心产生,此时,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就要开悟了,但事实上不是开悟,而是发生精神问题了。所以,用将心待悟的心态参话头,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无法深入用功,因为你的心总是在期待、揣摩开悟,其实这是在打妄想;另一种是可能发生精神异常,将一些从潜意识中产生的境界,误认为是悟境现前。

  

  悟,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统一境,是身心的统一;第二个层次是光音境,听到无限的音声、见到无限的光;第三个层次是聪明境,譬如能闻一知十、下笔有如神助、出口成章,或是所做的判断十分准确,此时会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第四个层次是悟境现前,自己觉得洒脱自在,心中无丝毫罣碍,无任何烦恼现前,身心轻安而无负担,觉得自己是开悟了,但这是真的开悟吗?其实这是轻安境,而不是真正的悟境;第五个层次是开悟境,此时感觉虚空粉碎,大地落沉,这才是真正的开悟。

  

  有人害怕「虚空粉碎,大地落沉」之后,自己就会消失,事实上,只要有了害怕的心,是永远无法开悟的。「虚空粉碎,大地落沉」是形容「自我」已经不存在,无内外之分,也无空有之别,此时是真正的开悟。悟的五个层次,不一定是循序渐进地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五个层次,有些人刚开始修行,便能直接进入「虚空粉碎、大地落沉」的层次,这是属于顿悟了。

  

  3.不得期求妙果

  

  期求妙果和将心待悟有关,因为开悟之后就是证得果位。一般外道会自称证果来惑众,以自己修行上的一些身心反应和经验,自认为已经证得某种果位。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彻大悟的禅师,不会自称证了什么果位,许多宗派的创始者也不会说自己是某种果位,或是已经超凡入圣,真正的修行者是不期待、不承认,也不会去宣传自己证得果位,而是非常强调不执着与无烦恼。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证得果位好象非常容易,证初果、二果、三果的人不计其数,证阿罗汉果的人也很多。释尊的十大弟子是大阿罗汉,另外还有五百大阿罗汉,而在《阿弥陀经》里则有「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些也都是阿罗汉。因为是佛的时代,所以证得果位的人相当多,但是佛涅槃以后,就不曾见到有这么多人证得阿罗汉果了。特别是大乘佛法,不强调也不重视证得什么果位,而是以菩提心与出离心为第一,若是祈求证得妙果,终究会导致负面的影响。

  

  4.不可自生疑虑

  

  不可自生疑虑,是不怀疑自己、不怀疑方法,也不怀疑老师和佛法僧三宝。怀疑自己等于是怀疑三宝——怀疑自己能否用上方法,或怀疑自己是否该修行,这都已经离开了佛法。佛说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端视自己愿不愿意修行,愿不愿意承认或接受成佛的信心,只要能发起成佛的信心,终究一定会成佛,这是不容置疑的。

  

  也许有人觉得禅宗说不可以怀疑,又说参话头需要有疑情和疑团,这岂不是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禅宗所说的不要有疑虑,是指不怀疑自己能不能修行或该不该修行、不怀疑佛法所说、不怀疑正在指导你修行的老师,以及所指导的方法正不正确。要怀疑的是这位老师所指导的佛法观念,若是违背三法印的原则,那你就要赶紧离开他,因为这位老师不具备正信和正知正见;如果他所指导的观念,没有违背三法印的原则,那么这位老师即是可以信赖的。疑心生暗鬼,只要有怀疑心,便会失去信心,也就因此无法提起用功的心了。

  

  而建立坚固的信心,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仰信、第二个层次是解信、第三个层次是证信。

  

  证是实证,是自己已经体验到了;解信是指所说的道理与三法印相应;仰信则是虽然你不知道或不认识,但是因为许多人都说佛法好,或是说某位老师是具备正知见的善知识,所以你也接受了。

  

  5.不得生恐怖心

  

  参话头禅的第五个原则,是不得生恐怖心。《心经》中提到「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之所以会产生恐怖心,一种可能是对现在缺乏安全感,另一种可能是对未来失去方向感。现在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害怕不知何时会遭受伤害、冤枉,或遭他人占便宜,为了求得安全保障,有人是以金钱来保障自身安全,譬如出门要买旅行保险、为房子买火险,或是为生命保寿险……各式各样的保险都买。但是,保险公司真的能保障房子不失火、保障飞机不失事、保障你长命百岁吗?事实上,这些保险只是保障了亲人,当自己出事或死亡时,让家属获得保险赔偿。所以,缺少安全感而担心害怕是没有用的。也有些人患了重病,恐惧死亡的来临,但是听过佛法的开示后,他们就不怕了。当恐惧心消失时,反而可能活得长久一些。

  

  有些恐惧心是在独自打坐时产生,尤其是晚上想起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打坐,就有恐惧感,觉得门窗或天花板似乎都会发出声音,担心是否妖魔鬼怪即将出现等,因为心中恐惧而无法继续打坐。当你心中产生恐惧时,不妨告诉自己:「无论任何东西出现,都欢迎…

《圣严法师教话头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