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P4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相以及壽者相。但是衆生因爲所有相都沒有破,大事未明、生死心未了,所以需要參話頭。

  

  (一)憨山大師的六個原則

  

  明朝末年憨山大師曾經提出了參話頭的六個原則,不僅對當時來說很有用,現在對我們而言,仍然非常有用,即使在未來也同樣是有用的,並且對任何人都有用。現在將六個原則逐一說明如下:

  

  1.不得貪求玄妙

  

  「玄」表示難懂的。「玄妙」有兩方面的解釋:一是理論上的玄妙,譬如哲學問題或者宇宙人生道理,是需要經過思考的;另一種解釋是宗教體驗上的玄妙,指的是神通感應與身心變化。

  

  許多人認爲修定或參禅者,一定擁有「五通」的能力——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耳通,或是在打坐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神奇的異象。曾經有位禅師離開大衆獨自精進修行,住在距離寺院有一段路程的小寮房裏,但仍然隨衆過堂吃飯。後來有一段時間,大衆沒有看見禅師來過堂,還以爲他入定了。當這位禅師再次出現時,方丈和尚問他:「爲什麼你有一段期間沒來過堂?」

  

  禅師回答:「有一位天人,自稱被我的修行所感動,所以天天爲我送飲食,因此沒有隨衆過堂。」

  

  方丈和尚聽完之後,立即诃斥禅師說:「我原以爲你是個人,原來你是個鬼啊!你怎麼和鬼打交道,人不做,卻要做鬼去了。不要作怪!」

  

  禅師一聽,心中有所省悟地說:「我知道了!」于是回到寮房精進修行,此時,禅師斷除心中一切期待和祈求,打坐就是打坐,用話頭就是用話頭,從此以後,天人就不再出現了。

  

  相傳浙江天童寺名稱的由來,是曾經有一位禅師在打坐時,感應一位青衣童子每天爲他送供養,禅師于是問童子是誰,童子說自己是太白金星,只是顯現的是童子相。因爲這個傳說,所以才被稱爲天童寺。類似這些經曆,都可稱爲玄妙。但是,請不要貪著修行期間發生的神秘經驗或奇異現象,貪著玄妙等于是和鬼打交道,請千萬要謹記在心。另外,也不要搬弄哲學或玄妙的理論,這些理論雖能愈談愈妙、愈神奇、愈深奧,但只是一種理論的思辨法,完全與禅法不相應。思辨或許有助于增長常識的知見,但是對于明心見性卻毫無幫助。

  

  2.不得將心待悟

  

  不得將心待悟,是指不可有期待開悟的念頭。許多人認爲修行禅法是爲了開悟,爲什麼不能期待開悟呢?因爲如果你每次打坐,便期待著要開悟,久而久之,精神上可能會出現問題。雖然疑情的産生,是等待話頭給答案,想要知道答案究竟是什麼,但是因爲仍然不知道答案,所以心中會有一種悶的感覺。製造疑情的期待與開悟的等待不同,只要有了等待開悟的心,就已經無法專注在話頭的方法上了。

  

  有一次禅七,我看見一位禅衆方法用得非常綿密,連續坐了幾支香都沒有起坐,我想知道他的狀況,于是拿香板打他一下,這位禅衆被打之後,非常生氣地對我說:「師父!我差不多快要開悟,你怎麼把我的悟打散了!」我問他怎樣地快要開悟?他說自己的心已經非常安定,心中只有一句話頭一直問下去,愈問愈深,感覺非常好,結果被我香板一打,將他的悟打掉了,心亂了,禅七也泡湯了,因此非常生氣。

  

  其實我打他是爲了試驗他,被打了香板之後,若他的回應是笑一笑,表示這是好的,有道理,但他的回應卻是非常生氣,這還算是有禅定工夫嗎?他是應該挨打的,因爲他躲進了無事窟裏,心在無事窟裏不斷地鑽,愈鑽愈深,他是在追求、等待著准備開悟。因爲有強烈期待要開悟的心,所以他能坐得不錯,假如他沒有熱切追求開悟的心,可能無法坐得那麼久。能夠幾炷香不起坐,表示腿功不錯,但是被香板一打,讓他的煩惱無明全部顯露,因此他的工夫是在于執著,若是他有《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態,就不致于發脾氣了。

  

  真正的大乘禅法,不是鑽進無事窟享受一份甯靜和安逸,也不是一直往下鑽,而是非常清楚明白自己正在用方法,心中不受任何狀況的影響。

  

  禅七共修時,可能會有各種狀況發生,也許有人大哭大笑,也許有人大吼大叫,出現這些狀況都是正常的。不明所以的人,會擔心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其實聽到或見到這些現象,要文風不動,並且告訴自己:「天下所有的事各就各位,與自己無關,當下就是一句話頭。」即使當下有人開槍掃射,也不必驚慌,你不是正在參「什麼是無」嗎?你在參「無」,就算被擊中了,在臨終之時終于體驗到「什麼是無?」不是很好嗎?當然,你不需要擔心,事實上,這種事情是不會在禅堂裏發生的。

  

  修行時有將心待悟的念頭,一定會有麻煩,容易走入歧途。因爲將心待悟,會將許多存在于潛意識中,自認爲是悟境的境界浮現出來,任何千奇百怪的境界,都會從自心産生,此時,你可能會認爲自己就要開悟了,但事實上不是開悟,而是發生精神問題了。所以,用將心待悟的心態參話頭,可能會發生兩種情況:一是無法深入用功,因爲你的心總是在期待、揣摩開悟,其實這是在打妄想;另一種是可能發生精神異常,將一些從潛意識中産生的境界,誤認爲是悟境現前。

  

  悟,有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統一境,是身心的統一;第二個層次是光音境,聽到無限的音聲、見到無限的光;第叁個層次是聰明境,譬如能聞一知十、下筆有如神助、出口成章,或是所做的判斷十分准確,此時會認爲自己已經開悟了;第四個層次是悟境現前,自己覺得灑脫自在,心中無絲毫罣礙,無任何煩惱現前,身心輕安而無負擔,覺得自己是開悟了,但這是真的開悟嗎?其實這是輕安境,而不是真正的悟境;第五個層次是開悟境,此時感覺虛空粉碎,大地落沈,這才是真正的開悟。

  

  有人害怕「虛空粉碎,大地落沈」之後,自己就會消失,事實上,只要有了害怕的心,是永遠無法開悟的。「虛空粉碎,大地落沈」是形容「自我」已經不存在,無內外之分,也無空有之別,此時是真正的開悟。悟的五個層次,不一定是循序漸進地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五個層次,有些人剛開始修行,便能直接進入「虛空粉碎、大地落沈」的層次,這是屬于頓悟了。

  

  3.不得期求妙果

  

  期求妙果和將心待悟有關,因爲開悟之後就是證得果位。一般外道會自稱證果來惑衆,以自己修行上的一些身心反應和經驗,自認爲已經證得某種果位。事實上,中國曆史上許多大徹大悟的禅師,不會自稱證了什麼果位,許多宗派的創始者也不會說自己是某種果位,或是已經超凡入聖,真正的修行者是不期待、不承認,也不會去宣傳自己證得果位,而是非常強調不執著與無煩惱。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得果位好象非常容易,證初果、二果、叁果的人不計其數,證阿羅漢果的人也很多。釋尊的十大弟子是大阿羅漢,另外還有五百大阿羅漢,而在《阿彌陀經》裏則有「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些也都是阿羅漢。因爲是佛的時代,所以證得果位的人相當多,但是佛涅槃以後,就不曾見到有這麼多人證得阿羅漢果了。特別是大乘佛法,不強調也不重視證得什麼果位,而是以菩提心與出離心爲第一,若是祈求證得妙果,終究會導致負面的影響。

  

  4.不可自生疑慮

  

  不可自生疑慮,是不懷疑自己、不懷疑方法,也不懷疑老師和佛法僧叁寶。懷疑自己等于是懷疑叁寶——懷疑自己能否用上方法,或懷疑自己是否該修行,這都已經離開了佛法。佛說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端視自己願不願意修行,願不願意承認或接受成佛的信心,只要能發起成佛的信心,終究一定會成佛,這是不容置疑的。

  

  也許有人覺得禅宗說不可以懷疑,又說參話頭需要有疑情和疑團,這豈不是相互矛盾?其實並不矛盾。禅宗所說的不要有疑慮,是指不懷疑自己能不能修行或該不該修行、不懷疑佛法所說、不懷疑正在指導你修行的老師,以及所指導的方法正不正確。要懷疑的是這位老師所指導的佛法觀念,若是違背叁法印的原則,那你就要趕緊離開他,因爲這位老師不具備正信和正知正見;如果他所指導的觀念,沒有違背叁法印的原則,那麼這位老師即是可以信賴的。疑心生暗鬼,只要有懷疑心,便會失去信心,也就因此無法提起用功的心了。

  

  而建立堅固的信心,也有叁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仰信、第二個層次是解信、第叁個層次是證信。

  

  證是實證,是自己已經體驗到了;解信是指所說的道理與叁法印相應;仰信則是雖然你不知道或不認識,但是因爲許多人都說佛法好,或是說某位老師是具備正知見的善知識,所以你也接受了。

  

  5.不得生恐怖心

  

  參話頭禅的第五個原則,是不得生恐怖心。《心經》中提到「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之所以會産生恐怖心,一種可能是對現在缺乏安全感,另一種可能是對未來失去方向感。現在沒有安全感,是因爲害怕不知何時會遭受傷害、冤枉,或遭他人占便宜,爲了求得安全保障,有人是以金錢來保障自身安全,譬如出門要買旅行保險、爲房子買火險,或是爲生命保壽險……各式各樣的保險都買。但是,保險公司真的能保障房子不失火、保障飛機不失事、保障你長命百歲嗎?事實上,這些保險只是保障了親人,當自己出事或死亡時,讓家屬獲得保險賠償。所以,缺少安全感而擔心害怕是沒有用的。也有些人患了重病,恐懼死亡的來臨,但是聽過佛法的開示後,他們就不怕了。當恐懼心消失時,反而可能活得長久一些。

  

  有些恐懼心是在獨自打坐時産生,尤其是晚上想起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打坐,就有恐懼感,覺得門窗或天花板似乎都會發出聲音,擔心是否妖魔鬼怪即將出現等,因爲心中恐懼而無法繼續打坐。當你心中産生恐懼時,不妨告訴自己:「無論任何東西出現,都歡迎…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