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心理上的問題,而是指一種見到空性和智慧現前的經驗。因爲自我習氣和煩惱的根尚未斷除,仍然需要繼續用話頭。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看住話頭,保持開悟時明心見性的狀態,不斷地保持它、保養它和增長它,如同種下一盆花之後,需要每日照顧,爲它澆水、施肥及給予日照。悟後需要持續看話頭的保任功夫,即是爲了照顧明心見性後的心性,不再被煩惱所困擾與汙染。
二、態度
有人或許會覺得話頭雖然是非常銳利的金剛王寶劍,能夠破一切執、破一切魔,但是參話頭參了半天沒有答案,而且有答案出現都是錯的,那麼,還要繼續參下去嗎?
禅宗祖師以「蚊子叮鐵牛」的譬喻,來說明參話頭應該抱持的精神:蚊子叮咬人畜是爲了吸血,若叮咬的是鐵牛,那就無血可吸,這實際上是形容參話頭要學習蚊子叮著鐵牛不放棄的精神,在同一個位置上不斷地叮著,不變換位置地一直叮下去。最後牛消失了,蚊子本身也消失了,再也沒有想要叮什麼,但是牛還在不在?在,只是對蚊子而言已經不需要了,因爲叮到最後,蚊子自己死了。這是譬喻參話頭要破除一切執著,所以盯住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參到最後,話頭仍然是話頭,但是自我不見了,而這才是參話頭的目的。
(一)初發心的態度
無論是老參或新學,每次禅七一定要抱持初發心的態度來練習方法。所謂「初發心」,是讓自己像剛開始修行一樣,不管以往修行程度的好壞,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個念頭、每一段時間都要用方法。禅修固然非常重視打坐姿勢和方法,但是,不是打坐時算不算修行呢?算,從禅七報到開始,一進入禅堂的環境後,就必須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照顧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話頭。
以初發心的態度練習方法,不斷地告訴自己每一次都是新的開始,都是第一次,否則會經常和自己比較,比較昨日與今日的狀況,比較剛才與現在的差異;對于不好的狀況,感到沮喪或後悔,對于好的狀況,則起貪著或懷念,這都是將自己放在過去,而忘了現在正在用方法,老是在妄想之中患得患失,浪費時間。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每個念頭、每一炷香都是新的開始,不與之前比較,不判斷自己現在是進步或退步,回到初發心,只要現在用方法用得很安定、很清楚。所以,初發心的修行態度非常重要。
剛進入禅修期間,特別是精進禅七,身心狀況可能尚未適應、習慣,無法立即進入方法,心可能還在禅七道場之外,還未收回來,容易産生妄想,所以可能在禅七的前幾日仍然無法安心,因爲方法用不上而六神無主。這只是平時缺少訓練,要對自己有耐心,不要因爲身心調適的問題,即認定自己不適合修行。打起精神來,不要對自己失望,也不要懷疑方法,而且告訴自己:「我需要用方法,我需要修行!」
修行是一種逐步糾正、調整自己身心狀態的訓練,所以訓練時大多是痛苦、勉強的,若是身體感覺不習慣時,要用方法;觀念上不熟悉時,也要用方法,必須堅持自己現在所做是對的、是需要的,沒有人能勉強自己,將身心安住在修行的環境和方法上。唯有自我努力,心才能逐漸安定,方法才會熟練。如同穿新鞋,很少有新鞋一開始穿就是舒服的,大多數都需要穿幾天之後才能適應,修行也是一樣,因爲沒有經常練習方法,才會感到不習慣,所以要勉勵自己去熟練方法。
(二)活在當下,全部身心用話頭
禅修的基本原則,是從當下一念著力用功。當下即是現在,而所謂「當下一念」,是現在用方法的這個念頭。現在諸位正在用的方法是話頭,因此無論你做什麼、置身何處,身心都要在話頭上,這即是當下。如果你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或是思前想後,回憶剛才用功是否得力?是否有妄念?方法是對是錯?……而這些都已經成爲過去,所以只要有一念離開話頭,那你就不是在當下。
聽到風聲、流水聲、走路聲,或是見到有人在周圍時,只要清楚地見到就見到,聽到就聽到,但是不管它,不需要裝作沒見到或沒聽到,否則又是在胡思亂想。有任何身心狀況,無論知道與否,都不需要去注意和在意,即使當下房屋倒塌,仍然要繼續參話頭。在禅修期間,有監香法師、居士,以及外護義工的護持,不需要擔心房子會不會塌下來、身體狀況如何。除非是用功不得力,或用功用錯了,否則,身體是很平安、很安全的,你只管用方法就好了。
踏踏實實用話頭的時候,自己的全部生命就是一句話頭,當下的「我」是不存在的,若當下還有一個「我」,這就是雜念。
什麼是「用全部生命參話頭」?就是不注意身心狀況、不管環境狀況,將自己專注地、一心一意地參話頭,每個當下都只是一句話頭。若是參話頭時,聽到外面有聲音,你開始想:「剛才那只鳥是什麼鳥?什麼是無?……這只鳥還在叫,什麼是無?……這只鳥飛遠一點了,什麼是無?」像這樣一邊參話頭,一邊摻雜了許多問題、雜念和妄想,都不是以全部的生命參話頭。將全部身心投入話頭,是每一個當下、是用功的著力點,也是「不思善、不思惡」。
在《六祖壇經》裏,內文有叁處教我們如何「不思善、不思惡」。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是要我們不思前想後,不攀緣自我的身心現象,以及外在的環境,不分別一切現象、狀況的好或壞,于此同時,什麼是本來面目?所以「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這句話頭,是從「不思善、不思惡」衍生而來的。但是,想知道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爲何,只有不思善、不思惡是不足的,還要在不思善、不思惡之時,參什麼是自己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在當下,也是禅宗參話頭的根源。
其實參話頭沒什麼可怕的,「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貪著、不追求身心的任何好狀況,也不害怕壞狀況,既來之則安之,將全部身心及生命都用在話頭上。所謂「投入全部的生命」,並非要你咬牙切齒、渾身繃緊地拚命,而是不管身體所發生的狀況,也不注意心裏有什麼雜念,只是單純地參話頭。不懂放松身心而參話頭,可能會出現精神上的問題,所以在參話頭之前,必須將身心全都好好放松。
(叁)提起話頭就是修行
何謂修行?修行是修正偏差,修理不正確、有問題的部分,猶如會搖晃的桌椅,可能是少了一只腳,或是缺了一根釘子,所以需要修理。一般人的心多數是雜亂的、散漫的,通常是想法偏差、方法不正確,所以需要修正觀念和方法。將偏差逐漸地修正,將不正確的轉成正確,將不習慣的養成習慣,就是修行。所以,當你發覺問了幾句話頭,心卻不在當下,是不是要對自己捶胸頓足?不是,只要發覺心不在話頭上,而是在打妄想時,就立刻提話頭,讓心回到當下。若是哀哀戚戚地感歎自己業障重、煩惱重、妄想多、身體差,怎麼老是不在當下而在浪費時間的話,這是遇到了魔境,只要快刀斬亂麻,馬上提起話頭,妄念便會消失,然後繼續參話頭。
頭腦裏妄想紛飛是正常的,不可能完全沒有雜念,但是一有雜念,要立即提起金剛王寶劍,將它斬斷,這就是當下,也是在修行。若是一炷香的多數時間都在做白日夢,于是下一炷香就想:「算了!自己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一次准備好再來。」或是想:「自己這一輩子,大概不是修行的料,等下輩子修好再來吧!」這些心態都不對。現在當下你正有修行的機會,雖然一炷香可能只參了叁句話頭,其他時間都在打妄想,但是發覺有妄想,不要懊惱,趕快提起話頭即是修行。
如果身體有些痛、癢的感覺,不要管它,只要沒有痛到冒冷汗的地步,是沒有關系的,仍然可以繼續用方法;身上有了一點小毛病,不要在意它,不要太溺愛身體,若是非常在乎自己有一點不舒服,有一點頭痛或腳痛、背痛、身上發癢……等,會讓心不安,那你就不在當下。當下,一定是在用方法的當下,離開方法即是妄念。
剛開始一定是在練習階段,不斷練習即是修行。你若是不在當下,就不是在修行,但是發覺自己不在當下之時,立即提起話頭用方法,那就又回到了當下,又是在修行了。
(四)心念隨時隨地安住于方法
有許多修行者其實不清楚、也不承認自己有許多妄想和欲望,反而認爲這是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悲願宏志,因爲欲望和悲願難以分辨。
有人問我:「法師,您的生涯規畫是什麼?」我說:「我的生涯規畫,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他又說:「這種生活多無聊啊!每天都在撞鍾。」我反問他:「每天都要吃飯、上廁所,也會無聊嗎?」人生的過程要踏踏實實地走,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因此,我只要將和尚的角色扮演好,凡是和尚能做的、應做的,和尚能說的、應說的,和尚能想的、應想的,都盡力而爲,這就是我的生涯規畫。若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都不是和尚應該說的、做的、想的,那就違背了我的生涯規畫。也有人問我:「師父,您希望法鼓山變成什麼樣子?」我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因緣好,法鼓山會辦得非常好;若是因緣不成熟,我無法預知會變得如何,我只是隨著因緣,走往自己的方向。
世間事是無常的,能掌握的只有現在,所以需要不斷地以初發心把握現在,腳踏實地做好現在能做的。對于未來可以計畫,但計畫要考量現實狀況,若是不切實際或當下沒有因緣實現,便不去想它,如此就能少煩、少惱、少痛苦,這即是懂得運用佛法。否則,總是在幻想、妄想、欲望之中生存,痛苦不已,卻自以爲是大悲願無法實現,而抑郁終生,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讓我們明了一切都在因緣之中,但不表示等于束手待斃,因爲因緣包含主觀和客觀兩種條件,無論主、客觀條件都是可以改變的,只是改變的幅度有大有小。
參話頭時,當下要把握…
《聖嚴法師教話頭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