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庸之道▪P2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以为别人看不见,就行为懈怠、放逸、打妄想,甚至造恶业、生是非、偷鸡摸狗。《礼记‧大学》中有所谓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自己如果讲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情,别人都会看得清清楚楚,逃不过众人耳目;也由于大众都看得见,就应当更要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不可以妄求利养、沽名钓誉。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正大光明的人,建立完整的人格,想修菩萨、成大人、得解脱,就必须先从因上做起,所谓因,就是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般人在独处时,最容易纵肆自己的起心动念,例如:自己一个人睡觉,或是在山中单独住着茅棚,这种独处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易于随便、放逸、懈怠、懒惰,并且容易做错事;因此,人在独处时,更要注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一个人的心境,不外乎喜、怒、哀、乐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但是佛法里讲的受、想、行、识,比喜怒哀乐更为微细;譬如我们的心态、心境、个性,如果把它归纳起来,在日常生活上的转变,不外乎欢喜、生气、悲哀、快乐,而这念心要是没有动一念喜怒哀乐,又是什么样的境界?

  

  《六祖坛经》当中讲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便是我们自心的本来面目;中道就是本来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喜、怒、哀、乐尚未发起的这念心,就是「中」,亦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此点与佛经所讲的道理相通。

  

  然而,虽然与佛经义理相通,在层次上仍有深浅之别。例如,这念心现在没有喜怒哀乐时,不是感到无聊、打瞌睡,就是在想过去、现在、未来,心当中始终患得患失,这些都不是中;所以《中庸》上对「中」的解释,并没深入得很透彻。如果明白佛法中道实相的义理,在阐述此理时,便能够讲得精辟入理,并且让人清楚明白,有所受用。

  

  「喜怒哀乐之未发」只是一个定境,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只有达到无住,心中没有生种种妄想分别的心念,才是中道实相的境界。修行人要达于真正的中,能无住生心;这念心,时时刻刻保持在定、慧之中、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才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实相,将这一念心善自保任,就能契悟真正的道。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要真正能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实在是不容易,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感情的表达;所以还是要发,只是,喜怒哀乐的表现要能合于节度,合于时节因缘而发。比如说,当我们事业成功、金榜题名,这时可以喜;又像诗经所说:「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也就是「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一怒,亦安天下之民」,文武二王因为国家社稷,一怒而推翻暴政,安定天下,借着这一怒反而成就了一件功德,解救许多百姓;所以,这种怒便可以发。当遇到父母至亲往生,这时就要哀;在这个时节因缘中,哀伤哭泣,别人也不会觉得怪异,这就合于因缘、节度。至于乐,其中有心理与生理的快乐,如身体受到外境的刺激,产生了快乐,就是生理上的乐;而心里面欢喜,也是一种快乐,像古人修道时,豁然领悟了道理,哈哈一笑,也就是乐;乃至于七月十五诸佛欢喜日,十方诸佛看到许多佛弟子证果、悟道,诸佛也会很欢喜。不过,如果喜、怒、哀、乐的表现没有合乎时节因缘,失去了平常心,就会变成不当的言行及情绪反应。

  

  就佛法而言,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要转化,经常让心念处于禅定、智慧、慈悲、愿行中。例如:笑,要笑不露齿,就像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般,只是微微的一笑,并非哈哈大笑,笑得威仪尽失。所以,遇到很高兴的事情,可以笑,但要「笑不露齿,笑不出声」,若是保持这两个原则,则怎么笑都能笑得很轻松、自在。儒家中所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主要是教导大众如何知进退,如何老老实实地成就完整的人格;但是,尚未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念心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儒家所主张的内圣外王,也是如此:没有喜怒哀乐,就是内圣;假若要外王,也不会妨碍到喜怒哀乐之「发而皆中节」。

  

  如果真正能做到喜怒哀乐,皆能表现合于节度,就表示我们可以作主了。反之,如果心当中作不了主,喜怒哀乐的表现总是反复无常,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情绪失控,甚至患有神经病。所以,修习菩萨道,就是要能处处作主,在发起喜、怒、哀、乐时,又同时能够「发而皆中节」,有体有用,才能落实自己的修行。

  

  那么,什么又是菩萨道?菩萨道就是不离开众生与社会,要能恒顺众生;若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讲,就是要能依当下的因缘随顺众生的喜怒哀乐。例如:人家笑,我们也跟着人家笑一笑;如果我们不笑,就好象不随顺他,如此,也就难以有因缘度化他了。

  

  从前,有一个人犯了五逆十恶大罪,杀了人,事后自己一想到要堕地狱,就很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有位菩萨知道这个人已经深自忏悔,但因为自己已经杀了人,心中害怕会堕地狱,并且觉得已经无可救药,所以伤心掉泪。菩萨为了要度化这个人,也在旁边哭,这个人觉得很奇怪,问道:「你在哭什么呢?」菩萨便说:「唉呀!我以前杀了些人,现在觉得很后悔,所以难过得哭了起来。」这个人就说:「你杀了人,我也杀了人,真是同病相怜!」于是,两个人便商量该怎么办。这时,菩萨便巧设方便,向这个人说:「听说佛陀正在此处讲经说法,佛陀有办法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还有希望!」所以,这个人就停止流泪,一同和菩萨去听闻佛法,并在听法的当下得度,这个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这些方便我们也要了解,能善用这些方便,就能普度众生,即是「发而皆中节」的和。此外,「喜怒哀乐之未发」是心之体,「发而皆中节」是心之用,修行有体有用,若能用得恰到好处,则所用的都是善法,都是好事,这就是和,亦即与菩提心、善法、涅槃心、功德相和、与身口意相和,一切都是自在、安稳的;如此,就有无量的功德。

  

  一般人如果对喜怒哀乐的表达不能发而皆中节,过之、不及都有不当之处。过之便会认为,随其因缘「发而皆中节」就是要表现俗气、油头油嘴、老奸巨猾、谄媚奉承。若是不及便又会表现出避而远之,僵硬死板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不留情面、冷冷冰冰,这又是偏到一边;一旦落入了油头油嘴和冷冷冰冰这两边,都不正确。喜怒哀乐的表现是要能适得其中,适得其所。

  

  若以佛法来看,「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一个妄念不生、就是大禅定,修行人安于定慧不二这念心,一念到底,如此便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法当中,有一位薄拘罗尊者,他八十年来未曾讲过一句话,就是因为他的心与空性相应了,这念心保持在安稳吉祥中;反之,儒家对于这个道理,就没有探讨得这么深入,只是探讨到做人做事的方向与规则,所以如依照儒家所说的如实去作,虽能够做一位世间的贤人;但是,并不能达到超脱生死、自在清凉的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所谓的「中」,是天下之大本,一切的根本;根本就是实相,为诸法之体,因为一切有情、无情、凡圣净土、东西南北都是归于实相,此即「万法归一」。所以,实相是一切的根本。修行如果能悟到菩提涅槃这个空性、中道实相,就是根本;亦即「一切法无不从此出,一切法无不归还此法界」,而《中庸》所言的「天下之大本」,就是如此。

  

  唐朝永嘉大师言:「但得本,何愁末」。这里的「本」,就是指我们本具的心性。本具心性,即是人人本具的实相。此外,儒家除了提到中道实相,还有论及「诚」字,就是说明我们这念心要诚,亦是《中庸》第二十四章中所讲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里的「诚」就相当于一念不生,是一个定的境界,如此便与佛家所言的中道实相,有一些契合。其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相互通达的一条道路。若以佛法来讲,便是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其中有事、理,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些就是十方世界所共同通行的道路。

  

  一个人对于喜怒哀乐有所节制,进退得宜,人格便能完整,真正能够做大事、治理天下国家。如果能够通达这些道理,在待人接物上,更能头头是道,法法是道。「和」就是俗谛,也就是不舍一法,明白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去沟通?这些就是俗谛之理。把俗谛的道理切实做到了,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到任何地方也不会起烦恼。反之,如果没有做到「和」,做到俗谛的道理,看到这个也是障碍,那个也是障碍,如此就不通达,就不是达道了。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的意思是,假使一个人对于心性有所体悟,知道体、用,又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就能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就是指外在的环境,这一念心如果能够安住在中和之境,安住在第一义谛、实相、定慧当中,起心动念就是智慧、神通、妙用。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提到:众生心和佛心,毕竟无二,本来就是一个;然而,诸佛起心动念就是智慧、神通、妙用,众生虽然也有这一念心,但由于众生不能致中和,没有定慧,没有返照,所以在起心动念中,充满了无明、烦恼,甚至罪过。因为,众生之心只有在理体上合于佛心,但是在事相上并没有加以修炼、转化,所以始终在无明、烦恼当中。

  

  如果,我们能修持定慧法门,体悟这念心性,安住在中和当中,就能达到佛法所说的「成所作智」,亦即什么事情都能够成办圆满。如此心生万法,外界就会有种种瑞相、感应了。

  

  「天地位焉」──每个人各安其位;人就人位、僧就僧位、佛就佛位、法就法位,这个世界就能安住,各个相处不相妨碍,各遂其生。天地安住了,天地之本位就没有地震等灾难,因为,发生地震就是天地变位,而外在种种的灾害,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致中、致和,虚空当中便发生变化,产生了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冰雹,乃至于闪电,这就是由于天地没有安住于本位。

  

  人的喜怒哀乐是无常的,人们不了解无常,处处执着,总是拼命地去占取、征服,当中贪瞋痴、杀盗淫什么都有,致中和的道理就失去了;观察时下的人们,不了解人生真正的道理,如果要他没有喜怒哀乐,他可能就无法安住下来,因为现在一般人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时候,经常是已经睡着,觉性暧昧。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和是一切的根本,它们看似抽象的名词,但在佛法所讲,中和,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也就是有定、有慧,定慧不二的这一念心;致乎中和,有定、有慧,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恰到好处,如此天地安于本位,就不会起天灾,也就不会有水灾、火灾、风灾……等,更不会有人祸了。

  

  在古老的中国,有这么一个说法:地有地龙,而地震就是地龙翻身所引起的;其实,就佛法讲,一切的灾难,实在是因为人心所感应而来。佛法中讲,地有地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而雨是由龙神在管理。如果,每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功德法财,心当中充满了贪瞋痴,这个龙也就没有功德力了,因为人们都把功德用尽了,所以龙就去睡觉了,它这一睡就会产生旱灾;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脾气太大、贪心太重,心中经常生无明、起烦恼,就感应到火神,火神一发脾气,就有刀兵灾,到处起火。所以,一切境界都还是我们这念心所产生的。这念心只要起念,外面就有相应的境界,所谓「心生万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更要时时刻刻保持定慧、安详自在。

  

  所谓的「万物育焉」,就是春夏秋冬四时,风调雨顺,什么时候该刮风、该下雨、该出太阳、该打雷,当天地安于本位时,时节都不会乱掉,就能恰到好处;春天里,草木就会长得很茂盛,秋天就能收成,乃至树叶枯黄,到了冬天就是很寒冷,四时节气的运转都会恰到好处。如果,人心变异,天地变位了,即使六月天也会下起雪来,或是不到冬天就会很冷;因为,一切的天灾人祸,实在都是由于人心没有致于中、和,假若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中和的境界,那么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就会成为人间净土。

  

  以佛法而言,「天命之谓性」是空性,属于法身佛;「率性之谓道」是起观照,属于报身佛;「修道之谓教」,修六波罗蜜,属于化身佛。如此将法、报、化三身归纳起来,就是道,人们如果能时常忆念这三身,以名昭德,时时刻刻须臾不离,安住本位、实相、定慧之中,就能够站得住、站得长,真正地达到了修道的境界;乃至藉由明道、修道、见性,慢慢地保任成功,直至圆满。

  

  

  

《中庸之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