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顺觉性

  随顺觉性(一)

  何谓知识

  于自由时报89.09.26(二)刊载

  所谓知识,是后天学来的,例如医学、哲学、文学、科学……等种种学问与道理。这些只要用功去学习,或是自己用功读书、或是老师教授所得、或是个人经验累积所产生、或是思考所得的道理,这一生,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这几十年当中所学习到很多的学问与道理,皆归纳于知识的范畴。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识如同银行里的存款般,日积月累,不断增加。但无论是技术或知识,仍然不能称为智慧。

  

  随顺觉性(二)

  何谓智慧

  于自由时报89.09.28(四)刊载

  何谓智慧?能够学习的这一念心,心当中有正念,就称为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见,就称为邪智。正智就佛法而言,要具有正知正见,要修戒、定、慧,「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行为己行,以佛言为己言。」言行举止端端正正,增长定力、福德、慈悲,而且还要发大愿,使我们的人生不会走远路、走错路。

  然后再进一步检讨反省,使当下这念心,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无明、烦恼,遇到任何境界,都不执着、不取舍,使心清净。由清净当中,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学来的,是本具的。

  

  随顺觉性(三)

  宝镜蒙尘

  于自由时报89.09.30(六)刊载

  这念心如同镜子般,镜子有灰尘,就会失去光明。每个人都有这一面宝镜,可是这面宝镜,由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起心动念,起贪、瞋、痴、慢、疑、邪见,所以宝镜蒙尘。

  贪心,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吃、贪睡,就使宝镜增加尘点。瞋心,一点不如意,生无明、起烦恼,患得患失,这宝镜又增加尘点。痴心,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在当中起了妄想、执着、颠倒,所以我们这一面心的宝镜,当中都是尘埃。

  

  随顺觉性(四)

  回光返照

  于自由时报89.10.03(二)刊载

  凡夫的心好比一杯浊水,因为水浑掉了,所以这个水,不能喝、不能看、也不能照物。

  我们的心当中,由于平时对于外面的境界生烦恼,使这念心患得患失,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念头始终没有停过,就像长江、黄河里的波浪般。前浪、后浪,始终荡漾不停。

  现在用佛经所教的方法,用定慧、检讨反省、回光反照的方法,先将这杯水保持不动,使外面的波浪平静。

  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就要使我们这个心不打妄想,不要起贪心、瞋心、痴心,不要生我慢、起疑心、邪见,时刻检讨反省,慢慢我们这个心就会逐渐清凉、安定下来。

  

  随顺觉性(五)

  梦境虚妄

  于自由时报89.10.05(四)刊载

  一般人白天不停的起心动念,到晚上睡觉时,还是继续作梦,心并没有真正休息。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晚上都作梦,就会感觉到很疲劳、睡眠不足。

  所谓作梦,是指我们这个心,时刻都在攀缘。白天起心动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到了晚上,身体虽然不动,可是心并没有休息,心还在活动。这是由于白天的妄想、思念、执着太多,所以到了晚上还是放不下。

  如果白天起善念,晚上就会做好梦;白天想坏事,晚上就做恶梦。好梦感觉快乐、幸福,但毕竟还是一个梦,过去就没有了;恶梦会使人忧愁、烦恼,过去还是没有了。所以无论好梦、恶梦,到最后都是一场空。

  

  随顺觉性(六)

  觉性本具

  于自由时报89.10.07(六)刊载

  能不做梦就是菩萨,到达最高的境界,就是佛。达到不做梦,我们心就清净了,这念心就能产生智慧,这念觉性是本具的,像镜子般,可以照天照地,什么来什么现,任何境界经过镜子一照,从镜子里通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镜子虽然能照外面的境界,但是它里面什么都没有,是毕竟空。这不是空空洞洞,也不是虚空的空,而是真空、妙有。

  这念觉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学来的,是由于心当中平静、烦恼漏尽所自然显现的。到达一个最高的境界,就能知过去、知未来,这种智慧是无穷尽的。

  

  随顺觉性(七)

  清净的智慧

  于自由时报89.10.10(二)刊载

  清净的智慧才是最真实的,世间上的技能与了解属于知识,不属于智慧的范畴。而智慧又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智慧。佛的心不执着空、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这种智慧,就能破无始无明,这种清净的智慧,每个人都有,是本具的。菩萨也是返照这念心,对于外境不执着,没有取舍,观察世上所有一切境界皆虚妄不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这种智慧现前了,就能通达一切法门,所以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有情,能自利、利他。既能返照自心,觉悟自己;又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自利利他。正在往菩提道上前进,就称为菩萨,又称之为高士、大士,如观音大士等即是。

  

  随顺觉性(八)

  觉性的层次

  于自由时报89.10.12(四)刊载

  佛的意义就是觉者,佛的境界超越了菩萨、声闻、缘觉。众生在迷是不觉;声闻、缘觉是正觉,知道人生有无量的诸苦,修四谛、八正道,证到涅槃。菩萨是分证觉,自觉、觉他,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尚未圆满。

  佛,自觉、觉他,所有一切功德通通圆满,称为三觉圆满,是无上正等正觉。既然是觉,就异于众生之迷;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就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正觉;既然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达到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所以又不同于菩萨。

  觉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虽然如此,由于每个人有无明、烦恼,觉性就变成众生心。如果众生心有善念、恶念、邪见,进而造杀盗淫等恶业,这种觉性是在迷,而成为兽性,就会堕入恶道。

  

  随顺觉性(九)

  开始觉悟

  于自由时报89.10.14(六)刊载

  如果明白人人都能成佛,都有佛性、觉性,从现在开始起,绝对修一切善、断一切恶,听经闻法,修戒修定,发种种大愿,就是开始觉悟,远离三涂恶道,称为始觉。但是始觉也有深浅,从凡夫到成佛当中层次有别。这就如同读书,虽然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班,同样都是读书,但每个境界有深有浅。

  虽然人人都有觉性,因为众生不随顺觉性,背尘合觉,所以觉性、佛性就变成众生性。如果再等而下之,就变成畜生;再等而下之,就到地狱、饿鬼去受苦,这就是违背觉性的结果。

  

  随顺觉性(十)

  背尘合觉

  于自由时报89.10.17(二)刊载

  明白以后,要赶快背尘合觉,远离贪心、瞋心、痴心、慢心,远离外面骯脏、龌龊、黑暗的世界,随顺着善法走,随顺光明面走。如儒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的人相处,自己就会变成菩萨;与坏人为伍,渐渐会变成魔鬼。

  所谓尘是指外面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要离开六尘,就要返转内照,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要往里面听,两眼内视,所谓「六根内照,入流照性」,把眼耳鼻舌身意通通往内收,这就是背尘合觉。

  从凡夫开始修行,到声闻、缘觉,乃至于凡夫菩萨、贤位菩萨、登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到最后究竟成佛,这些阶段都是随顺觉性。不过,每个阶段的智慧、定力、心境,完全不同。

  

  随顺觉性(十一)

  无取无证

  于自由时报89.10.19(四)刊载

  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个心,无妄想、分别,了了分明,当下这念心是本具的,无取、无证的,因为有取就有舍,有得就必有失,这还是相对的境界。虽然每个人都有,但尚未觉悟前,仍然不知自己有,如同自己身上有无价的宝珠却不自知,经常在穷困中,等到别人点醒以后才了解。

  「无证」,证到以后没有能证、所证,所以四十二章经所说:「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言无言言,行无行行。」此心本自具足,修了以后,无能修、所修,无能证、所证。是本自具足,还证什么?还是证自己、修自己。有取、有舍,是在自己本性当中,执取这一点,如取大海当中的一个小水泡般。

  

  随顺觉性(十二)

  全波即水

  于自由时报89.10.21(六)刊载

  这个心到达没有生灭、没有相对之境,心中是什么都没有,没有菩萨、佛、众生之别。这念心虽然本自具足,心中若有烦恼,佛性就会变成众生心。当下一念不生,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众生即是菩萨。这念心保持在最高的境界,就是佛,这都是指这念心的层次。

  虽然心是本自具足,是性空、妙有,遇缘而生,如同氢、氧,两个元素加起来,就成为水,当水遇到风,就变成波浪,种种不同的现象。但当把氢、氧一分开,水也了不可得,何来的波浪?所以不必离开波浪去找水,波浪的当下就是水。同样地,不必离开烦恼去找自性,本心本性随时都存在的,只要在烦恼的当下不作烦恼想,即能认识这念心性。

  

  随顺觉性(十三)

  修无修修

  于自由时报89.10.24(二)刊载

  氢、氧和合所成的水,是缘起法,当遇到热、高温,水就变成蒸气,升到空中;遇到冷,蒸气就不存在,又变成云了。那这云是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再遇到冷,云又变成雨,乃至于变成冰雹、变成雪。无论是冰雹、冰、雪,遇到热,又化成水了。

  所以这水是真的?假的?云是真?是假?冰雹是真?是假?气是真?是假?氢原子和氧原子是真?是假?水是「遇缘而起」,假若没遇到这些外缘,水就是真空。觉性亦然,觉性是无形无相,却具足万法,所以就称为真空。真空当中又能生万法,看这觉性妙不妙?没有取、舍,没有修、证。当悟到此理,还要继续修,但不执着修行,修无修修;若不修,心当中仍有烦恼、无明;说有修,心当中执着又这一点,如此就会失去本来的面目。

  

  随顺觉性(十四)

  自性平等

  于自由时报89.…

《随顺觉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