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随顺觉性▪P2

  ..续本文上一页10.26(四)刊载

  修了之后,没有能修、所修,但仍必须要修;度众生,没有能度、所度,还是要度;建道场,没有能建、所建,但仍须要建;做了事,没有能做事的人、所做的境界,但还是必须要做。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般若,即是契入大圆觉海。

  譬如眼睛只能看到外面,除非是得到天眼通的人。本性就如同眼根,当看外面的境界,有能看、所看;看自己的眼,还是有能看、所看。既然是有能、有所,自性就不得平等,是相对的境界。所以要修到没有能看、所看,一念不生,这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这个心性就是自性平等。达到平等之后,进一步还要不执着平等。

  

  随顺觉性(十五)

  本末倒置

  于自由时报89.10.28(六)刊载

  为何达不到平等?因为众生迷惑颠倒──既迷色迷心又颠倒执着。颠倒即是将不净当做净、净当做不净;真当做假、假当做真,观念颠倒了。心性本具,可是不知在心地用功,而只在色身上努力。例如有很多人修气功,而不知修心才是正顺圆觉,将身体当做实有,拼命在身体上用功夫,这就是本末倒置。

  由于心迷、色迷,因迷而执外境为实有,执着身体为真实,而不明白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心当中起迷惑,不知这念心才是最实在的,产生贪心、瞋心,因而失去了本心,不知所起的心念只是受想行识的变化,且又不知去保养这念心,不知如何随顺觉性,这就是本末倒置。

  

  随顺觉性(十六)

  觉性本具

  于自由时报89.10.31(二)刊载

  因此佛陀对迷色重的人就开示四大本空,为迷心重者就开示受想行识空;如果是既迷色、又迷心,再开示五蕴皆空,主要的目的仍是对治迷惑颠倒。

  那为什么会有迷惑、有颠倒?因为不能灭除一切虚妄不实在的境界,将外面不实在的东西当做真的,真的当做假的。金刚经开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对治我们的迷惑与倒执。

  因为在寂灭当中用功,而尚未契入到真正的寂灭,当中就有差别。例如声闻是灭色归空而取涅槃,缘觉的境界超越了声闻的灭色归空,一般众生则认为东西没有以后才称为灭,譬如人死后、物质坏掉以后才是没有了。这些都还是在虚妄当中用功。假使契悟到如来的究竟寂灭,随顺寂灭,又因本来就是寂灭,所以不做寂灭之想。

  

  随顺觉性(十七)

  凡夫随顺觉性一

  于自由时报89.11.2(四)刊载

  随顺觉性分为凡夫随顺觉性、贤位菩萨随顺觉性、地上菩萨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四种层次,都是指这念心层次的深浅。

  什么是「凡夫随顺觉性」?譬如说,遇到很好的善知识、同参道友告诉我们:圆觉性即是涅槃性,是没有生、没有灭,远离妄想执着,我爱、我瞋、我痴,远离财色名食睡,当前这念心清楚、明白,一尘不染、一念不生,忽然明白这些道理了,就远离劳虑境界,得到法界清净。

  所有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都是尘劳。例如,眼睛看外面久了,就会疲倦;再看,就打瞌睡。劳就是慢性中毒。六根都是同样的。虑,外面的尘境,引起我们的思虑,想久以后,就患得患失,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明白了,就要永断劳虑。

  

  随顺觉性(十八)

  凡夫随顺觉性二

  于自由时报89.11.4(六)刊载

  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我们不贪着、不去追求,当前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当下即是!安住在这念心上。禅宗所说要直下承担,「起心即错,动念乖真」,在这个地方安住,就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站得住。

  除了要站得住,还要站的长,继续安住在这念心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十分钟、一个钟头……,就是如此持续保养下去,就能得法界净。这种清净境界现前了,六根就得到清净了,生理、心理就产生无量的快乐与无比的法喜。

  

  随顺觉性(十九)

  凡夫随顺觉性三

  于自由时报89.11.7(二)刊载

  所谓法喜充满,起初由于轻安境界现前,在行住坐卧当中,身心都感觉到很平静、很愉快。这个心清净了,地水火风、六根也随之清净,马上就产生清净的感受,这种感受很安定,很平静、很快乐,但一般人可能就会在这个地方安住下来,以为这是最好的,如果执着这个境界,这就是自己障蔽了自己。一执着,心就停留在这个地方,反而被法界净所障,始终认为这个境界非常好,因此证不到最高的如来境界,所以还是不得自在,所以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所以感觉到这种清净的快乐,不执着就好了,继续用功,就能由凡夫随顺觉性,超越到贤位菩萨随顺觉性。

  

  随顺觉性(二十)

  贤位菩萨随顺觉性一

  于自由时报89.11.9(四)刊载

  初开始修行是凡夫菩萨,达到六根清净,法喜充满,意识感觉这个境界很好。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入了贤位菩萨,就是称之为入理;入到圆觉之理,就称之为圣。贤位菩萨仍然执着见觉。见,就是见地,认为这个道理是最高的。

  因为心还住在见觉上,执着见觉。执着觉观、觉察、觉悟、觉性的境界,还是有能、有所,所以还有法的执着,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自在。这个境界是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属于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经过三贤就进登十地。

  

  随顺觉性(二十一)

  贤位菩萨随顺觉性二

  于自由时报89.11.11(六)刊载

  贤位菩萨是有觉有照的层次,觉察、觉照当中的能所就是一种障碍。因为这个心有能照所照、能觉所觉,还不是本觉,而是在本觉当中起能观的智慧心,以方便对治我们的妄想、昏沉。

  譬如现在打妄想了,能马上知道,就是觉;赶快把打妄想的心化掉、照破,不打妄想就是照。又如师父在说法时,大众听法,不自觉的想到家里,忽然觉察:我在这里听佛法,为什么想家里?立刻将想家的心,当下就收回来。能够知道这个心跑掉了,这就是觉;觉了以后马上能够对治,这就是照。

  

  随顺觉性(二十二)

  贤位菩萨随顺觉性三

  于自由时报89.11.14(二)刊载

  明白觉照的道理,功夫用得上了,就找到修行的路。如果坐在这里听法时打瞌睡了,自己马上就知道,发惭愧心,告诉自己不要打瞌睡,或者身体动一动、头动一动。能知道打瞌睡不对,这就是觉;能够对治瞌睡这个心就是照。照了以后归到什么地方?要坚住正念。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又不打瞌睡,保持清楚、明白,又能作主,这就是随顺觉性。

  如此保持住,使这个心行住坐卧时刻都清楚、明白,没有妄想,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即说即了,即做即了。要说就是好话,要做就是善事,这就是能够作主。不说、不想、不做时,心一念不生,清楚、明白,这样就是贤位菩萨随顺觉性。

  

  随顺觉性(二十三)

  地上菩萨随顺觉性

  于自由时报89.11.16(四)刊载

  明白这个道理后,继续在这念心用功,动静闲忙,不离当念,最后到达觉和照同时放下,没有能照、所照。因为此时已没有瞌睡、妄想了,所以再也不须起觉、照了,就将觉照的心放下,任其本心自照,任其本心自觉,这念心就是中道实相,是圆觉净性,能因此而入大圆觉海,这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佛所说的一切大乘、小乘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要使众生觉悟本具的心性,如同标月之指。目的是在循着指头找月亮,找到月亮后,这时就不须再执着指头。现在悟道了,时刻觉察、觉照,了了分明,不离当念,到达没有能觉、所觉,觉照一如,任其本心自觉、自照。既然觉悟心性了,再也不须执着八万四千法门。

  

  随顺觉性(二十四)

  如来随顺觉性一

  于自由时报89.11.18(六)刊载

  明白、契入心地法门后,契入了中道实相,时刻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定慧一如,定慧不二这一念心,达到最高的境界,烦恼分分破,真如分分现,最后十地满心,达到妙觉,入金刚喻定,破无始无明,漏尽无量劫的一切烦恼,烦恼全转为菩提,这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成就法、报、化三身如来。这就是究竟的随顺觉性,超越前面的任何境界。

  

  随顺觉性(二十五)

  如来随顺觉性二

  于自由时报89.11.21(二)刊载

  到达如来随顺觉性,就能够有种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智慧、与神通。在凡夫菩萨、贤位菩萨、或登地菩萨的境界,都有贪瞋痴、色身、无明烦恼、色声香味触法,顺境、逆境等障碍;到达如来随顺觉性,一切障碍都变成究竟的觉性了。

  到达如来的究竟随顺觉性,得念、失念皆是解脱。所谓得念就是正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打妄想,想到过去、未来。一般的凡夫没有正念;菩萨要坚住正念,才能破无明烦恼;到达如来的境界,没有得、没有失,得失不二,契悟到这一切皆是解脱。

  

  随顺觉性(二十六)

  如来随顺觉性三

  于自由时报89.11.23(四)刊载

  达到如来随顺觉性,则「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一切法都是缘起,因缘所生法即是成。例如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修道场等,修圆满就是成法。依据随顺觉性来修,就能得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大般涅槃。无论是证那种涅槃,都是因缘所生,若没有缘起,也没有办法证到涅槃,所以这就是成。破法就是破了清净法,或是这个法的因缘散掉了,例如不但没有修布施、持戒、忍辱,而且还起无明、生烦恼、起贪心。有的人甚至于毁谤佛法,这是破。

  

  随顺觉性(二十七)

  如来随顺觉性四

  于自由时报89.11.25(六)刊载

  在一般人看来,成破是两回事,如破了戒定慧,成就戒定慧;破了六波罗蜜,成就六波罗蜜,这是有成有破。证到如来究竟的…

《随顺觉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