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0.26(四)刊載
修了之後,沒有能修、所修,但仍必須要修;度衆生,沒有能度、所度,還是要度;建道場,沒有能建、所建,但仍須要建;做了事,沒有能做事的人、所做的境界,但還是必須要做。悟到這個道理,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般若,即是契入大圓覺海。
譬如眼睛只能看到外面,除非是得到天眼通的人。本性就如同眼根,當看外面的境界,有能看、所看;看自己的眼,還是有能看、所看。既然是有能、有所,自性就不得平等,是相對的境界。所以要修到沒有能看、所看,一念不生,這念心當下即是,動念乖真,這個心性就是自性平等。達到平等之後,進一步還要不執著平等。
隨順覺性(十五)
本末倒置
于自由時報89.10.28(六)刊載
爲何達不到平等?因爲衆生迷惑顛倒──既迷色迷心又顛倒執著。顛倒即是將不淨當做淨、淨當做不淨;真當做假、假當做真,觀念顛倒了。心性本具,可是不知在心地用功,而只在色身上努力。例如有很多人修氣功,而不知修心才是正順圓覺,將身體當做實有,拼命在身體上用功夫,這就是本末倒置。
由于心迷、色迷,因迷而執外境爲實有,執著身體爲真實,而不明白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心當中起迷惑,不知這念心才是最實在的,産生貪心、瞋心,因而失去了本心,不知所起的心念只是受想行識的變化,且又不知去保養這念心,不知如何隨順覺性,這就是本末倒置。
隨順覺性(十六)
覺性本具
于自由時報89.10.31(二)刊載
因此佛陀對迷色重的人就開示四大本空,爲迷心重者就開示受想行識空;如果是既迷色、又迷心,再開示五蘊皆空,主要的目的仍是對治迷惑顛倒。
那爲什麼會有迷惑、有顛倒?因爲不能滅除一切虛妄不實在的境界,將外面不實在的東西當做真的,真的當做假的。金剛經開示:「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對治我們的迷惑與倒執。
因爲在寂滅當中用功,而尚未契入到真正的寂滅,當中就有差別。例如聲聞是滅色歸空而取涅槃,緣覺的境界超越了聲聞的滅色歸空,一般衆生則認爲東西沒有以後才稱爲滅,譬如人死後、物質壞掉以後才是沒有了。這些都還是在虛妄當中用功。假使契悟到如來的究竟寂滅,隨順寂滅,又因本來就是寂滅,所以不做寂滅之想。
隨順覺性(十七)
凡夫隨順覺性一
于自由時報89.11.2(四)刊載
隨順覺性分爲凡夫隨順覺性、賢位菩薩隨順覺性、地上菩薩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四種層次,都是指這念心層次的深淺。
什麼是「凡夫隨順覺性」?譬如說,遇到很好的善知識、同參道友告訴我們:圓覺性即是涅槃性,是沒有生、沒有滅,遠離妄想執著,我愛、我瞋、我癡,遠離財色名食睡,當前這念心清楚、明白,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忽然明白這些道理了,就遠離勞慮境界,得到法界清淨。
所有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都是塵勞。例如,眼睛看外面久了,就會疲倦;再看,就打瞌睡。勞就是慢性中毒。六根都是同樣的。慮,外面的塵境,引起我們的思慮,想久以後,就患得患失,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明白了,就要永斷勞慮。
隨順覺性(十八)
凡夫隨順覺性二
于自由時報89.11.4(六)刊載
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我們不貪著、不去追求,當前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安住在這念心上。禅宗所說要直下承擔,「起心即錯,動念乖真」,在這個地方安住,就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就是站得住。
除了要站得住,還要站的長,繼續安住在這念心上,一分鍾、兩分鍾、叁分鍾、十分鍾、一個鍾頭……,就是如此持續保養下去,就能得法界淨。這種清淨境界現前了,六根就得到清淨了,生理、心理就産生無量的快樂與無比的法喜。
隨順覺性(十九)
凡夫隨順覺性叁
于自由時報89.11.7(二)刊載
所謂法喜充滿,起初由于輕安境界現前,在行住坐臥當中,身心都感覺到很平靜、很愉快。這個心清淨了,地水火風、六根也隨之清淨,馬上就産生清淨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安定,很平靜、很快樂,但一般人可能就會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以爲這是最好的,如果執著這個境界,這就是自己障蔽了自己。一執著,心就停留在這個地方,反而被法界淨所障,始終認爲這個境界非常好,因此證不到最高的如來境界,所以還是不得自在,所以稱爲「凡夫隨順覺性」。
所以感覺到這種清淨的快樂,不執著就好了,繼續用功,就能由凡夫隨順覺性,超越到賢位菩薩隨順覺性。
隨順覺性(二十)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一
于自由時報89.11.9(四)刊載
初開始修行是凡夫菩薩,達到六根清淨,法喜充滿,意識感覺這個境界很好。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是入了賢位菩薩,就是稱之爲入理;入到圓覺之理,就稱之爲聖。賢位菩薩仍然執著見覺。見,就是見地,認爲這個道理是最高的。
因爲心還住在見覺上,執著見覺。執著覺觀、覺察、覺悟、覺性的境界,還是有能、有所,所以還有法的執著,是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自在。這個境界是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屬于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賢位,經過叁賢就進登十地。
隨順覺性(二十一)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二
于自由時報89.11.11(六)刊載
賢位菩薩是有覺有照的層次,覺察、覺照當中的能所就是一種障礙。因爲這個心有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還不是本覺,而是在本覺當中起能觀的智慧心,以方便對治我們的妄想、昏沈。
譬如現在打妄想了,能馬上知道,就是覺;趕快把打妄想的心化掉、照破,不打妄想就是照。又如師父在說法時,大衆聽法,不自覺的想到家裏,忽然覺察:我在這裏聽佛法,爲什麼想家裏?立刻將想家的心,當下就收回來。能夠知道這個心跑掉了,這就是覺;覺了以後馬上能夠對治,這就是照。
隨順覺性(二十二)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叁
于自由時報89.11.14(二)刊載
明白覺照的道理,功夫用得上了,就找到修行的路。如果坐在這裏聽法時打瞌睡了,自己馬上就知道,發慚愧心,告訴自己不要打瞌睡,或者身體動一動、頭動一動。能知道打瞌睡不對,這就是覺;能夠對治瞌睡這個心就是照。照了以後歸到什麼地方?要堅住正念。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又不打瞌睡,保持清楚、明白,又能作主,這就是隨順覺性。
如此保持住,使這個心行住坐臥時刻都清楚、明白,沒有妄想,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即說即了,即做即了。要說就是好話,要做就是善事,這就是能夠作主。不說、不想、不做時,心一念不生,清楚、明白,這樣就是賢位菩薩隨順覺性。
隨順覺性(二十叁)
地上菩薩隨順覺性
于自由時報89.11.16(四)刊載
明白這個道理後,繼續在這念心用功,動靜閑忙,不離當念,最後到達覺和照同時放下,沒有能照、所照。因爲此時已沒有瞌睡、妄想了,所以再也不須起覺、照了,就將覺照的心放下,任其本心自照,任其本心自覺,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是圓覺淨性,能因此而入大圓覺海,這是登地菩薩的境界。
佛所說的一切大乘、小乘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使衆生覺悟本具的心性,如同標月之指。目的是在循著指頭找月亮,找到月亮後,這時就不須再執著指頭。現在悟道了,時刻覺察、覺照,了了分明,不離當念,到達沒有能覺、所覺,覺照一如,任其本心自覺、自照。既然覺悟心性了,再也不須執著八萬四千法門。
隨順覺性(二十四)
如來隨順覺性一
于自由時報89.11.18(六)刊載
明白、契入心地法門後,契入了中道實相,時刻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定慧一如,定慧不二這一念心,達到最高的境界,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最後十地滿心,達到妙覺,入金剛喻定,破無始無明,漏盡無量劫的一切煩惱,煩惱全轉爲菩提,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所謂「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成就法、報、化叁身如來。這就是究竟的隨順覺性,超越前面的任何境界。
隨順覺性(二十五)
如來隨順覺性二
于自由時報89.11.21(二)刊載
到達如來隨順覺性,就能夠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智慧、與神通。在凡夫菩薩、賢位菩薩、或登地菩薩的境界,都有貪瞋癡、色身、無明煩惱、色聲香味觸法,順境、逆境等障礙;到達如來隨順覺性,一切障礙都變成究竟的覺性了。
到達如來的究竟隨順覺性,得念、失念皆是解脫。所謂得念就是正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打妄想,想到過去、未來。一般的凡夫沒有正念;菩薩要堅住正念,才能破無明煩惱;到達如來的境界,沒有得、沒有失,得失不二,契悟到這一切皆是解脫。
隨順覺性(二十六)
如來隨順覺性叁
于自由時報89.11.23(四)刊載
達到如來隨順覺性,則「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一切法都是緣起,因緣所生法即是成。例如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修道場等,修圓滿就是成法。依據隨順覺性來修,就能得涅槃,涅槃分爲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住涅槃、大般涅槃。無論是證那種涅槃,都是因緣所生,若沒有緣起,也沒有辦法證到涅槃,所以這就是成。破法就是破了清淨法,或是這個法的因緣散掉了,例如不但沒有修布施、持戒、忍辱,而且還起無明、生煩惱、起貪心。有的人甚至于毀謗佛法,這是破。
隨順覺性(二十七)
如來隨順覺性四
于自由時報89.11.25(六)刊載
在一般人看來,成破是兩回事,如破了戒定慧,成就戒定慧;破了六波羅蜜,成就六波羅蜜,這是有成有破。證到如來究竟的…
《隨順覺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