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順覺性

  隨順覺性(一)

  何謂知識

  于自由時報89.09.26(二)刊載

  所謂知識,是後天學來的,例如醫學、哲學、文學、科學……等種種學問與道理。這些只要用功去學習,或是自己用功讀書、或是老師教授所得、或是個人經驗累積所産生、或是思考所得的道理,這一生,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于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這幾十年當中所學習到很多的學問與道理,皆歸納于知識的範疇。古人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知識如同銀行裏的存款般,日積月累,不斷增加。但無論是技術或知識,仍然不能稱爲智慧。

  

  隨順覺性(二)

  何謂智慧

  于自由時報89.09.28(四)刊載

  何謂智慧?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就稱爲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爲邪智。正智就佛法而言,要具有正知正見,要修戒、定、慧,「以佛心爲己心,以佛行爲己行,以佛言爲己言。」言行舉止端端正正,增長定力、福德、慈悲,而且還要發大願,使我們的人生不會走遠路、走錯路。

  然後再進一步檢討反省,使當下這念心,沒有貪心、瞋心、癡心,無明、煩惱,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執著、不取舍,使心清淨。由清淨當中,自然而然産生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學來的,是本具的。

  

  隨順覺性(叁)

  寶鏡蒙塵

  于自由時報89.09.30(六)刊載

  這念心如同鏡子般,鏡子有灰塵,就會失去光明。每個人都有這一面寶鏡,可是這面寶鏡,由于過去到現在,一直在起心動念,起貪、瞋、癡、慢、疑、邪見,所以寶鏡蒙塵。

  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吃、貪睡,就使寶鏡增加塵點。瞋心,一點不如意,生無明、起煩惱,患得患失,這寶鏡又增加塵點。癡心,不知道人生有叁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在當中起了妄想、執著、顛倒,所以我們這一面心的寶鏡,當中都是塵埃。

  

  隨順覺性(四)

  回光返照

  于自由時報89.10.03(二)刊載

  凡夫的心好比一杯濁水,因爲水渾掉了,所以這個水,不能喝、不能看、也不能照物。

  我們的心當中,由于平時對于外面的境界生煩惱,使這念心患得患失,從早上開始到晚上,念頭始終沒有停過,就像長江、黃河裏的波浪般。前浪、後浪,始終蕩漾不停。

  現在用佛經所教的方法,用定慧、檢討反省、回光反照的方法,先將這杯水保持不動,使外面的波浪平靜。

  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就要使我們這個心不打妄想,不要起貪心、瞋心、癡心,不要生我慢、起疑心、邪見,時刻檢討反省,慢慢我們這個心就會逐漸清涼、安定下來。

  

  隨順覺性(五)

  夢境虛妄

  于自由時報89.10.05(四)刊載

  一般人白天不停的起心動念,到晚上睡覺時,還是繼續作夢,心並沒有真正休息。如果一個正常人每天晚上都作夢,就會感覺到很疲勞、睡眠不足。

  所謂作夢,是指我們這個心,時刻都在攀緣。白天起心動念,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到了晚上,身體雖然不動,可是心並沒有休息,心還在活動。這是由于白天的妄想、思念、執著太多,所以到了晚上還是放不下。

  如果白天起善念,晚上就會做好夢;白天想壞事,晚上就做惡夢。好夢感覺快樂、幸福,但畢竟還是一個夢,過去就沒有了;惡夢會使人憂愁、煩惱,過去還是沒有了。所以無論好夢、惡夢,到最後都是一場空。

  

  隨順覺性(六)

  覺性本具

  于自由時報89.10.07(六)刊載

  能不做夢就是菩薩,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達到不做夢,我們心就清淨了,這念心就能産生智慧,這念覺性是本具的,像鏡子般,可以照天照地,什麼來什麼現,任何境界經過鏡子一照,從鏡子裏通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鏡子雖然能照外面的境界,但是它裏面什麼都沒有,是畢竟空。這不是空空洞洞,也不是虛空的空,而是真空、妙有。

  這念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是由于心當中平靜、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到達一個最高的境界,就能知過去、知未來,這種智慧是無窮盡的。

  

  隨順覺性(七)

  清淨的智慧

  于自由時報89.10.10(二)刊載

  清淨的智慧才是最真實的,世間上的技能與了解屬于知識,不屬于智慧的範疇。而智慧又分爲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智慧。佛的心不執著空、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這種智慧,就能破無始無明,這種清淨的智慧,每個人都有,是本具的。菩薩也是返照這念心,對于外境不執著,沒有取舍,觀察世上所有一切境界皆虛妄不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這種智慧現前了,就能通達一切法門,所以菩薩的智慧稱爲道種智。

  菩薩是覺悟的衆生、覺悟的有情,能自利、利他。既能返照自心,覺悟自己;又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自利利他。正在往菩提道上前進,就稱爲菩薩,又稱之爲高士、大士,如觀音大士等即是。

  

  隨順覺性(八)

  覺性的層次

  于自由時報89.10.12(四)刊載

  佛的意義就是覺者,佛的境界超越了菩薩、聲聞、緣覺。衆生在迷是不覺;聲聞、緣覺是正覺,知道人生有無量的諸苦,修四谛、八正道,證到涅槃。菩薩是分證覺,自覺、覺他,正往這個方向努力,尚未圓滿。

  佛,自覺、覺他,所有一切功德通通圓滿,稱爲叁覺圓滿,是無上正等正覺。既然是覺,就異于衆生之迷;既然是無上正等正覺,就不同于聲聞、緣覺的正覺;既然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達到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所以又不同于菩薩。

  覺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雖然如此,由于每個人有無明、煩惱,覺性就變成衆生心。如果衆生心有善念、惡念、邪見,進而造殺盜淫等惡業,這種覺性是在迷,而成爲獸性,就會墮入惡道。

  

  隨順覺性(九)

  開始覺悟

  于自由時報89.10.14(六)刊載

  如果明白人人都能成佛,都有佛性、覺性,從現在開始起,絕對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聽經聞法,修戒修定,發種種大願,就是開始覺悟,遠離叁塗惡道,稱爲始覺。但是始覺也有深淺,從凡夫到成佛當中層次有別。這就如同讀書,雖然小學、中學、大學、……博士班,同樣都是讀書,但每個境界有深有淺。

  雖然人人都有覺性,因爲衆生不隨順覺性,背塵合覺,所以覺性、佛性就變成衆生性。如果再等而下之,就變成畜生;再等而下之,就到地獄、餓鬼去受苦,這就是違背覺性的結果。

  

  隨順覺性(十)

  背塵合覺

  于自由時報89.10.17(二)刊載

  明白以後,要趕快背塵合覺,遠離貪心、瞋心、癡心、慢心,遠離外面骯髒、龌龊、黑暗的世界,隨順著善法走,隨順光明面走。如儒家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的人相處,自己就會變成菩薩;與壞人爲伍,漸漸會變成魔鬼。

  所謂塵是指外面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要離開六塵,就要返轉內照,諸位聽法的這念心,要往裏面聽,兩眼內視,所謂「六根內照,入流照性」,把眼耳鼻舌身意通通往內收,這就是背塵合覺。

  從凡夫開始修行,到聲聞、緣覺,乃至于凡夫菩薩、賢位菩薩、登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到最後究竟成佛,這些階段都是隨順覺性。不過,每個階段的智慧、定力、心境,完全不同。

  

  隨順覺性(十一)

  無取無證

  于自由時報89.10.19(四)刊載

  師父說法,大衆聽法這個心,無妄想、分別,了了分明,當下這念心是本具的,無取、無證的,因爲有取就有舍,有得就必有失,這還是相對的境界。雖然每個人都有,但尚未覺悟前,仍然不知自己有,如同自己身上有無價的寶珠卻不自知,經常在窮困中,等到別人點醒以後才了解。

  「無證」,證到以後沒有能證、所證,所以四十二章經所說:「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言無言言,行無行行。」此心本自具足,修了以後,無能修、所修,無能證、所證。是本自具足,還證什麼?還是證自己、修自己。有取、有舍,是在自己本性當中,執取這一點,如取大海當中的一個小水泡般。

  

  隨順覺性(十二)

  全波即水

  于自由時報89.10.21(六)刊載

  這個心到達沒有生滅、沒有相對之境,心中是什麼都沒有,沒有菩薩、佛、衆生之別。這念心雖然本自具足,心中若有煩惱,佛性就會變成衆生心。當下一念不生,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衆生即是菩薩。這念心保持在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這都是指這念心的層次。

  雖然心是本自具足,是性空、妙有,遇緣而生,如同氫、氧,兩個元素加起來,就成爲水,當水遇到風,就變成波浪,種種不同的現象。但當把氫、氧一分開,水也了不可得,何來的波浪?所以不必離開波浪去找水,波浪的當下就是水。同樣地,不必離開煩惱去找自性,本心本性隨時都存在的,只要在煩惱的當下不作煩惱想,即能認識這念心性。

  

  隨順覺性(十叁)

  修無修修

  于自由時報89.10.24(二)刊載

  氫、氧和合所成的水,是緣起法,當遇到熱、高溫,水就變成蒸氣,升到空中;遇到冷,蒸氣就不存在,又變成雲了。那這雲是不是真實的?也不是!再遇到冷,雲又變成雨,乃至于變成冰雹、變成雪。無論是冰雹、冰、雪,遇到熱,又化成水了。

  所以這水是真的?假的?雲是真?是假?冰雹是真?是假?氣是真?是假?氫原子和氧原子是真?是假?水是「遇緣而起」,假若沒遇到這些外緣,水就是真空。覺性亦然,覺性是無形無相,卻具足萬法,所以就稱爲真空。真空當中又能生萬法,看這覺性妙不妙?沒有取、舍,沒有修、證。當悟到此理,還要繼續修,但不執著修行,修無修修;若不修,心當中仍有煩惱、無明;說有修,心當中執著又這一點,如此就會失去本來的面目。

  

  隨順覺性(十四)

  自性平等

  于自由時報89.…

《隨順覺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