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认为人死后,去帮亡者念佛就是助念;其实这称为助念并不恰当。真正「助念」必须在人将临命终时,至神识脱离躯体的这段时间,帮助亡者提起正念。若是人已死亡一段时日后,再为亡者诵经、念佛、植福,这是藉由修习善法的方式,将功德回向给亡者,资增其福德,令其将来投生到较好的地方。
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正念才可以。助念就是人到临终时,尚有气息存在,然而他的心意识已在昏沉中,糊里糊涂,这时他的亲戚朋友、同参道友,发了善心、慈悲心,在旁边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临终的人心意识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旁边有人在念佛的声音,就能提醒自己赶快念佛、赶快提起正念。无论是藉由诵经、念佛,让往生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善道、超生净土。
从苦中解脱(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6.19(四)刊载
助念的意义在于藉由诵经、念佛,帮助临终的人提起正念,只要临终者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然而超生到那里?端看往生者的福德,有福德者,就可以超生到人道,保得不失人身,所以仔细想想,只想靠别人在临终时助念,的确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提到「十念往生」,临命终时正心称念佛名最后也能往生净土,不过净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凡圣同居土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能够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保得人身已经是很好的果报。如果平时没有念过佛,甚至对佛法心存反感的人,临终时听到念佛的声音,可能反而会产生害怕或排斥,助念就很难发挥作用。这时,只能作功德回向给他;功德,对亡者而言,就如同世间人需要钱财一样,阳上人经由诵经、念佛,修善积福,仗三宝慈光加被,回向功德给亡者,使其能得到福德、利益。
从苦中解脱(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6.21(六)刊载
念佛往生的法门是佛陀大慈大悲,不但要救活的人,即使是临命终的人也要救。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终时,往往能心生悔改,所说的话也是良善的。例如,有些罪人快到枪毙的时候,往往会发自内心地忏悔,只是已经判死刑了,此时悔改也于事无补。但是,佛法慈悲、平等,佛菩萨心量广大,真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什么人都愿意度化。为了使每个人都有悔改的机会,重新开始的希望,即使是临命终的人,只要能够心存忏悔,佛菩萨还是可以救度往生。
但是,如果心存侥幸,只想等到死期现前了,再来悔改,这不是很愚痴吗?生死要在平时了,平时就要用功,时时保持正念,转化自己的烦恼。如果平时不努力,只想临终时找人来助念,等到此时才要努力念佛,希望藉此往生净土,其实是非常靠不住的。
从苦中解脱(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6.24(二)刊载
有些人认为,平时我们帮助别人助念,等到往生时也会有善缘来帮自己助念,这种本着慈悲心帮别人助念的想法,当然可以。但是,不要存有等别人来助念的依赖。自己的生死要自己了,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平时要发这种了生死的心,提醒自己世间无常,要精进用功。
「十念往生」是佛陀慈悲,为五逆十恶的人所施设的法门,然而我们现在不是五逆十恶,怎么还能甘于堕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等到临终,现在就要努力。
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等到临终十念,就好比学生参加考试,平时不读书,等到考试时,希望靠别人帮忙作暗号让自己过关,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自己平时用功,考试时就不需要别人帮忙,而且时时都能将佛法运用出来,这样参加考试就没有问题了。生死,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真正要想了生死,就要靠平时的用功努力,帮助自己通过考试。
从苦中解脱(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6.26(四)刊载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关,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依靠临终十念,其实相当危险。就如同干旱结束,丰年到来,放着白米、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却要吃草、吃树皮这些在干旱时吃的东西,岂不是愚痴颠倒!
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修行很难成就;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并不可靠。所以,要时时把生死放在心上,精进用功如救头燃一般迫切。生死是什么?就是自己的执着和烦恼,有执着烦恼所以有生死之苦;众生总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为乐,在短暂的欲乐追逐中起烦恼、生无明,受生死之苦。所以,要常思惟人生的苦,明了苦的根源,才会积极转化烦恼,从苦中解脱。明白了这些道理,不要有临终时再来努力的依赖与等待。修行,要从现在开始。
从苦中解脱(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6.28(六)刊载
八苦中第五是「爱别离苦」,每个人有种种执着、情爱;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人无法永远在一起,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到了分离时免不了要痛苦,这就是爱别离苦。而且爱太深了,烦恼就容易现前,所谓「爱就是恨,亲就是冤」,例如有些人,成了好朋友,不到一星期,忽然彼此仇恨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看到对方和别人要好,心里生起了嫉妒心,爱就变成恨,亲就变成了冤。而与自己非亲非故,没有因缘的人,反而很难成为冤家。
明白爱憎冤亲的痛苦,就要将这种「爱」转过来,不能每天都沉溺在情爱的执着中,佛法不是不要爱,而是要将这种小情小爱提升,成为能爱一切的慈悲心。菩萨有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把这种情爱转化成慈悲心,更能护念利益所有的人;能够作到心性平等,没有分别取舍,心当中海阔天空,自然就没有烦恼。
从苦中解脱(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7.01(二)刊载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论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要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慈爱,对于别人的子女也要慈爱;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道,对别人的父母也是一样,这个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纪相当的人,对待他们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与自己同辈的,就当做自己的兄妹来看待,这就是一种平等心。
不过,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进一步。佛法讲人生有三世因果,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我们今生有父母,过去也有父母,不仅对今生父母要尽孝,对过去的父母也一样要尽孝。要尽孝、报恩,就要精进修行,道业有所成就,才能度脱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语说:「一子成道,九族升天。」所以,我们这一生,一定要抱着成道的心,精进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烦恼转化了,生死了了,不仅个人的道业成就,以此清净功德,回向资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脱离苦难。
从苦中解脱(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7.03(四)刊载
八苦中第六种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学生在学校里希望要拿第一名,虽然是这么想,可是始终无法称心如意,心当中就起了烦恼。面对学业、事业怀抱很大的期望,期望达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贪得无厌的,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要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要一千万,甚至于整个台湾、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个世界,也许还想要征服太空,可见人心的欲望没有穷尽,这个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现前了。
所以,佛法强调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是消极,而是要我们知足、安住,从因中努力;不要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当中追求、比较,让贪心充斥我们的心灵,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读书来讲,觉得能读书、学习是很大的福气,用这种态度把学问研究好。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是未来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别比较,反而会为自己带来种种困扰。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心要时时保持安定,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够脚踏实地去努力,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从苦中解脱(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7.05(六)刊载
「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因为只要有所求,当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时,就会起烦恼,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现前。儒家也是这么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心中没有贪求,品德自然高超。
有人会问,如果什么都不求了,不是消极悲观吗?其实,真正心中达到无所求,亦不妨碍有求,因为有求就是用,无求就是体。这念心无欲无为,有求就是这念心的起用,心中安住正念,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求,要从因上去求,求自己时时刻刻起善念,不起恶念;求自己要不断精进、发大愿,修一切善,断一切恶;求自己要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所以求了以后,又归于无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此,我们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心安定下来了,我们的智慧、定力,乃至于福报无形当中就会增长。
从苦中解脱(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7.08(二)刊载
想要无所求,就要把名利财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随境界攀缘、驰逐。放下执着与贪欲的烦恼,心平静了,本具清净的智慧自然现前,此时就是定慧、解脱与自在。这时亦不妨碍有所求,因为这念心始终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有求、无求都不离当念;都是自在解脱。
例如,静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知见观念正确,参禅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然而,很多人学打坐,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是在求感应、求神通,起了这种心念,虽然修习的是出世法,也变成世间法了。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脱,可能还会走火入魔,这都是因为想法不正确,心念不清净所…
《从苦中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