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
由此可知,同样是一件事情,由于观念不一样,所得到的果报也不一样的。所以要时常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日用中、在有求的事相中,心中有没有贪求、得失的念头?如果有了过失,就要马上改进,回归当下无欲无为的这念心,凡事要在因中努力,不在果上执求,如此才能远离求不得的苦恼。
从苦中解脱(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7.10(四)刊载
八苦中第七是「怨憎会苦」。过去有冤结、不想见的人,偏偏会碰到,这就是怨憎会。例如过去和某人吵架,甚至发了恶愿,从今以后再也不相见。可是这个世界非常小,尤其现在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因缘下,彼此又碰面了,一旦相遇,双方心里都不好受,这种情形就是怨憎会苦。
为人处世,处处都要留退路,留个以后相处的余地。佛法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我们结了恶缘,将来见了面,避也避不了,徒增烦恼。所以平时要多赞叹、多欣赏别人的好处,不要去嫌弃别人的缺点,乃至阻挠别人做事。
有些人心量很狭小,看到别人走运了,事事顺遂,自己就心生嫉妒;或者,为了一点小事,心生芥蒂,始终放在心中,甚至公报私仇。因为心当中还有执着、怨恨,这种报复之心、小人之心、众生之心,即是三涂恶道的因,将来就感堕落的果报。所以心量要广大,不要报复、计较,冤家宜解不宜结。
从苦中解脱(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7.12(六)刊载
佛法提到对待众人要冤亲平等,心量广大。儒家也是这么说,对人要宽宏大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别人所说、所做,伤害自己的事,要学习去原谅;而自己对待别人的言行,就要时时反省改过,这个就是真修。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如此,就不会有怨憎会苦了。
相信佛法、并且愿意落实的人,就能超凡入圣;即便不信佛法,堕入地狱的人,佛菩萨的心量广大,也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同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度尽地狱所有众生,自己最后才成佛。如果我们能够有这种心愿、心量,心中就无冤亲之分;既然没有冤亲分别,无论什么烦恼,都会转化清净,如此,这念心自然能得解脱。
佛法不是口头禅,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论,而是必须实践的一种学问,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要养成冤亲平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实行,才能真正化除心中的怨憎会苦。
从苦中解脱(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7.15(二)刊载
以前有一位董事长很发心,希望作大布施、大功德,用来建设道场,当天,道场请了一位学佛一段时间、也很发心的居士作陪客。两个人一见面,你看我,我看你,神色十分诧异!后来彼此之间讲话了,说:「你也学佛了,我也学佛了,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两人笑一笑、握握手,就和好言欢了。原来,亲近道场许久的这位居士,以前在那位董事长的公司做过事,由于一些事情,和董事长起了冲突。没想到,经过几年以后,又在这个地方不期而遇,这正是怨憎会苦。
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还好两人凭借着修习佛法的力量,以慈悲、智慧,才能马上解冤释结。所以我们与人相处有了不愉快,要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观念,这是最重要的。在平时,就要多结善缘,如此无论走到那里,都有人帮助;走到任何地方,都会左右逢源,这样子就没有怨憎会苦了。
从苦中解脱(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7.17(四)刊载
八苦中,最后一个是五阴炽盛苦。人可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分。精神是指心的活动,归纳为受、想、行、识四种心理状态,这是属于心法。物质是指身体,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亦即色法。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如头发、指甲、骨头为固体型态,属于地大;身上的水分,如唾液、小便、血液,属于水大;身上的热量属于火大;出入息属于风大。所以说身体是四大假合,随因缘聚合的假有。但是,众生认取这四大假合的色身为真实,因而产生了执着,认为这个就是「我」,起了我执、我所,就是众生境界。一旦产生我执、我所,就开始分别、计度,起种种烦恼,让身心不得自在,这在佛法来讲,就称为五阴境界、五蕴境界。
从苦中解脱(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7.19(六)刊载
「五阴」又称为「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表示人的身心由色、受、想、行、识五法积集而成;「阴」有遮蔽之义,意指这五法遮蔽了我们的本心本性,这个心就有尘垢、尘劳,有尘垢、尘劳就是生死的根本。
一个人无论活到多少岁,都要受五阴的影响。尤其是在十余岁到二十余岁这一段期间,人的身体正处发育阶段,生理、心理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因为受到身心变化所造成的冲击,静也静不下来,坐也坐不住,一坐下来身心都不舒服,坐在这里就想动,静也不是,动也不是,这就是五阴炽盛。
因为心始终定不下来,感觉很空虚、烦恼,如果不知转化、调整;严重者就会开始追求刺激、造作恶业,做种种不正当的活动、消遣,进而跷家、跷课,甚至于养成不良的习惯,自己的学业、课业,乃至于人格就会愈来愈走下坡,最后演变成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
究其原因,并非年轻人自己想要有这些坏习气,而是由于生理和心理产生了冲击,这就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像一把火在烧,使人的身心都不能平静、安定。
从苦中解脱(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7.22(二)刊载
我们心当中有三把火,第一个是瞋火,所谓「无明火高三丈」,有些人常常喜欢发脾气。在学校里面与同学发生了争执,或是受了老师的责备,心中闷闷不乐,回到家里借题发挥,向父母、兄弟姊妹出气,这就是瞋火。第二是饥火,肚子饿了,想要吃东西,可是却没有钱买眼前所见到的食物,这个时候想吃吃不到,肚子里就像有一把火在烧,烧到很难受,就去偷、去抢,甚至绑票勒索,如此愈来愈多的烦恼,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儒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心中的饥火,就是要忍耐,假使无法忍耐,一旦面对贫穷的生活,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就会去偷、去抢了。在佛法来讲,对治瞋火、饥火的方法就是要忍,忍心不动,经常诵经、持咒,时时检讨反省,起了一念瞋心、贪心,马上惭愧、忏悔,五阴炽盛的火自然止息。
从苦中解脱(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7.24(四)刊载
第三把火就是欲火,男女之间,男众看到女众,女众看到男众产生一种贪爱,此即欲爱、色爱,这念贪爱的心,就是一把火,欲火一烧把人们的理智都烧掉,心中迷糊颠倒就会做错事。假使心念一动,马上觉察发起一个惭愧心,这个火就烧不起来了。
可是一般人缺乏定力与智慧,爱欲的心念一动,时时刻刻迁流,一直在想这个事情,念念不忘,甚至晚上做梦也在想,就会愈来愈糊涂,这个火愈烧愈厉害,失去了智慧,无法作主,就会闯下滔天大祸。社会上乱伦、性侵害等事件,或者男女间不正常的关系,都是因为这一把欲火,把自己的智慧都烧光了,自己作不了主,所以这些业障通通都现前了。
要想熄灭瞋火、饥火、欲火,就要经常检讨反省、惭愧忏悔,诵经、持咒、静坐,养成这些习惯,自然能熄灭这三把火。
从苦中解脱(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7.26(六)刊载
我们心当中有瞋火、饥火、欲火这三把火,这个就是五阴炽盛。佛法里面有很多名相,这些名相都有着真实的义理,我们要自己去体悟,明白了以后,还要依照佛经上的道理,时时刻刻观照,落实在生活中,这样就是在用功、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学佛。
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苦,不但是人有,动物也有,例如小牛出生后几个月快速的成长,因为发育得很快,膨胀得很厉害,身体就会发痒,痒的受不了,便把身体往树上、石头上摩擦,擦到皮破血流还在继续摩擦。
我们人也是一样,心里面很烦恼,找不到解脱的方法,就会用欠缺理智的行为来舒解。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不是他天生就是这样品行不端,而是由于不懂佛法的道理,父母亲、亲戚朋友也不了解,没有熏修善法的机会与环境,一不小心便走错了路。假使了解五阴炽盛的道理,用佛法修定、修慧、诵经、忏悔、禅坐、修善法的方式来转化,慢慢地心当中的五阴化除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修行学佛是很大的福报,如果不知道佛法的道理,就会被这三把火烧到身心不安,最后只有堕落。所以学佛要发长远心、发大心,修戒、修定、修慧。能够得到定慧、证到三昧,就没有烦恼,生死也就了了。
从苦中解脱(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7.29(二)刊载
一般人常说「无明火高三丈」,因为过去的业力、烦恼、习气,使我们行住坐卧都无法作主,身心不安,这就是无明火。无明火是过去的业,因为我们心当中存在无始以来的业,平时如果不知道靠佛法调身调心,落实修行,因缘成熟便只能随业流转。
例如,过去生中杀了一个人,这一生业报现前时,就算自己是在家里,这个时候突然会觉得坐也不是、看书也不是、看电视也不是,东走西走,这念心始终安不下来,忽然心血来潮,干脆出去走一走好了。谁知,才一踏出门,突然来了一部飞车,或者是撞断一只腿、或者是丧身失命,正如一般人所说的「飞来横祸」。这个就是业、就是无明火使心定不下来,只能随业去受报。
心念犹如电波,过去杀了人,对方和自己的电波频率相感应,因缘成熟,过去的冤结今日相遇,就是要去还债;无明火一烧,使人无法作主,就要去受报。
从苦中解脱(二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7.31(四)刊载
因缘成熟,业报现前…
《从苦中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