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致。
由此可知,同樣是一件事情,由于觀念不一樣,所得到的果報也不一樣的。所以要時常檢討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日用中、在有求的事相中,心中有沒有貪求、得失的念頭?如果有了過失,就要馬上改進,回歸當下無欲無爲的這念心,凡事要在因中努力,不在果上執求,如此才能遠離求不得的苦惱。
從苦中解脫(二十)
于自由時報92.07.10(四)刊載
八苦中第七是「怨憎會苦」。過去有冤結、不想見的人,偏偏會碰到,這就是怨憎會。例如過去和某人吵架,甚至發了惡願,從今以後再也不相見。可是這個世界非常小,尤其現在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過了一段時間,在某個因緣下,彼此又碰面了,一旦相遇,雙方心裏都不好受,這種情形就是怨憎會苦。
爲人處世,處處都要留退路,留個以後相處的余地。佛法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如果我們結了惡緣,將來見了面,避也避不了,徒增煩惱。所以平時要多贊歎、多欣賞別人的好處,不要去嫌棄別人的缺點,乃至阻撓別人做事。
有些人心量很狹小,看到別人走運了,事事順遂,自己就心生嫉妒;或者,爲了一點小事,心生芥蒂,始終放在心中,甚至公報私仇。因爲心當中還有執著、怨恨,這種報複之心、小人之心、衆生之心,即是叁塗惡道的因,將來就感墮落的果報。所以心量要廣大,不要報複、計較,冤家宜解不宜結。
從苦中解脫(二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7.12(六)刊載
佛法提到對待衆人要冤親平等,心量廣大。儒家也是這麼說,對人要寬宏大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于別人所說、所做,傷害自己的事,要學習去原諒;而自己對待別人的言行,就要時時反省改過,這個就是真修。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如此,就不會有怨憎會苦了。
相信佛法、並且願意落實的人,就能超凡入聖;即便不信佛法,墮入地獄的人,佛菩薩的心量廣大,也會到地獄救度衆生;如同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廣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度盡地獄所有衆生,自己最後才成佛。如果我們能夠有這種心願、心量,心中就無冤親之分;既然沒有冤親分別,無論什麼煩惱,都會轉化清淨,如此,這念心自然能得解脫。
佛法不是口頭禅,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論,而是必須實踐的一種學問,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要養成冤親平等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實行,才能真正化除心中的怨憎會苦。
從苦中解脫(二十二)
于自由時報92.07.15(二)刊載
以前有一位董事長很發心,希望作大布施、大功德,用來建設道場,當天,道場請了一位學佛一段時間、也很發心的居士作陪客。兩個人一見面,你看我,我看你,神色十分詫異!後來彼此之間講話了,說:「你也學佛了,我也學佛了,我們不看僧面看佛面」,兩人笑一笑、握握手,就和好言歡了。原來,親近道場許久的這位居士,以前在那位董事長的公司做過事,由于一些事情,和董事長起了沖突。沒想到,經過幾年以後,又在這個地方不期而遇,這正是怨憎會苦。
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還好兩人憑借著修習佛法的力量,以慈悲、智慧,才能馬上解冤釋結。所以我們與人相處有了不愉快,要有「冤家宜解不宜結」的觀念,這是最重要的。在平時,就要多結善緣,如此無論走到那裏,都有人幫助;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左右逢源,這樣子就沒有怨憎會苦了。
從苦中解脫(二十叁)
于自由時報92.07.17(四)刊載
八苦中,最後一個是五陰熾盛苦。人可分爲精神與物質兩大部分。精神是指心的活動,歸納爲受、想、行、識四種心理狀態,這是屬于心法。物質是指身體,可分爲地、水、火、風四大,亦即色法。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如頭發、指甲、骨頭爲固體型態,屬于地大;身上的水分,如唾液、小便、血液,屬于水大;身上的熱量屬于火大;出入息屬于風大。所以說身體是四大假合,隨因緣聚合的假有。但是,衆生認取這四大假合的色身爲真實,因而産生了執著,認爲這個就是「我」,起了我執、我所,就是衆生境界。一旦産生我執、我所,就開始分別、計度,起種種煩惱,讓身心不得自在,這在佛法來講,就稱爲五陰境界、五蘊境界。
從苦中解脫(二十四)
于自由時報92.07.19(六)刊載
「五陰」又稱爲「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表示人的身心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集而成;「陰」有遮蔽之義,意指這五法遮蔽了我們的本心本性,這個心就有塵垢、塵勞,有塵垢、塵勞就是生死的根本。
一個人無論活到多少歲,都要受五陰的影響。尤其是在十余歲到二十余歲這一段期間,人的身體正處發育階段,生理、心理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因爲受到身心變化所造成的沖擊,靜也靜不下來,坐也坐不住,一坐下來身心都不舒服,坐在這裏就想動,靜也不是,動也不是,這就是五陰熾盛。
因爲心始終定不下來,感覺很空虛、煩惱,如果不知轉化、調整;嚴重者就會開始追求刺激、造作惡業,做種種不正當的活動、消遣,進而跷家、跷課,甚至于養成不良的習慣,自己的學業、課業,乃至于人格就會愈來愈走下坡,最後演變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問題。
究其原因,並非年輕人自己想要有這些壞習氣,而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産生了沖擊,這就是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像一把火在燒,使人的身心都不能平靜、安定。
從苦中解脫(二十五)
于自由時報92.07.22(二)刊載
我們心當中有叁把火,第一個是瞋火,所謂「無明火高叁丈」,有些人常常喜歡發脾氣。在學校裏面與同學發生了爭執,或是受了老師的責備,心中悶悶不樂,回到家裏借題發揮,向父母、兄弟姊妹出氣,這就是瞋火。第二是饑火,肚子餓了,想要吃東西,可是卻沒有錢買眼前所見到的食物,這個時候想吃吃不到,肚子裏就像有一把火在燒,燒到很難受,就去偷、去搶,甚至綁票勒索,如此愈來愈多的煩惱,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儒家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面對心中的饑火,就是要忍耐,假使無法忍耐,一旦面對貧窮的生活,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就會去偷、去搶了。在佛法來講,對治瞋火、饑火的方法就是要忍,忍心不動,經常誦經、持咒,時時檢討反省,起了一念瞋心、貪心,馬上慚愧、忏悔,五陰熾盛的火自然止息。
從苦中解脫(二十六)
于自由時報92.07.24(四)刊載
第叁把火就是欲火,男女之間,男衆看到女衆,女衆看到男衆産生一種貪愛,此即欲愛、色愛,這念貪愛的心,就是一把火,欲火一燒把人們的理智都燒掉,心中迷糊顛倒就會做錯事。假使心念一動,馬上覺察發起一個慚愧心,這個火就燒不起來了。
可是一般人缺乏定力與智慧,愛欲的心念一動,時時刻刻遷流,一直在想這個事情,念念不忘,甚至晚上做夢也在想,就會愈來愈糊塗,這個火愈燒愈厲害,失去了智慧,無法作主,就會闖下滔天大禍。社會上亂倫、性侵害等事件,或者男女間不正常的關系,都是因爲這一把欲火,把自己的智慧都燒光了,自己作不了主,所以這些業障通通都現前了。
要想熄滅瞋火、饑火、欲火,就要經常檢討反省、慚愧忏悔,誦經、持咒、靜坐,養成這些習慣,自然能熄滅這叁把火。
從苦中解脫(二十七)
于自由時報92.07.26(六)刊載
我們心當中有瞋火、饑火、欲火這叁把火,這個就是五陰熾盛。佛法裏面有很多名相,這些名相都有著真實的義理,我們要自己去體悟,明白了以後,還要依照佛經上的道理,時時刻刻觀照,落實在生活中,這樣就是在用功、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學佛。
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苦,不但是人有,動物也有,例如小牛出生後幾個月快速的成長,因爲發育得很快,膨脹得很厲害,身體就會發癢,癢的受不了,便把身體往樹上、石頭上摩擦,擦到皮破血流還在繼續摩擦。
我們人也是一樣,心裏面很煩惱,找不到解脫的方法,就會用欠缺理智的行爲來舒解。社會上的不良少年,不是他天生就是這樣品行不端,而是由于不懂佛法的道理,父母親、親戚朋友也不了解,沒有熏修善法的機會與環境,一不小心便走錯了路。假使了解五陰熾盛的道理,用佛法修定、修慧、誦經、忏悔、禅坐、修善法的方式來轉化,慢慢地心當中的五陰化除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修行學佛是很大的福報,如果不知道佛法的道理,就會被這叁把火燒到身心不安,最後只有墮落。所以學佛要發長遠心、發大心,修戒、修定、修慧。能夠得到定慧、證到叁昧,就沒有煩惱,生死也就了了。
從苦中解脫(二十八)
于自由時報92.07.29(二)刊載
一般人常說「無明火高叁丈」,因爲過去的業力、煩惱、習氣,使我們行住坐臥都無法作主,身心不安,這就是無明火。無明火是過去的業,因爲我們心當中存在無始以來的業,平時如果不知道靠佛法調身調心,落實修行,因緣成熟便只能隨業流轉。
例如,過去生中殺了一個人,這一生業報現前時,就算自己是在家裏,這個時候突然會覺得坐也不是、看書也不是、看電視也不是,東走西走,這念心始終安不下來,忽然心血來潮,幹脆出去走一走好了。誰知,才一踏出門,突然來了一部飛車,或者是撞斷一只腿、或者是喪身失命,正如一般人所說的「飛來橫禍」。這個就是業、就是無明火使心定不下來,只能隨業去受報。
心念猶如電波,過去殺了人,對方和自己的電波頻率相感應,因緣成熟,過去的冤結今日相遇,就是要去還債;無明火一燒,使人無法作主,就要去受報。
從苦中解脫(二十九)
于自由時報92.07.31(四)刊載
因緣成熟,業報現前…
《從苦中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