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苦中解脫▪P2

  ..續本文上一頁,認爲人死後,去幫亡者念佛就是助念;其實這稱爲助念並不恰當。真正「助念」必須在人將臨命終時,至神識脫離軀體的這段時間,幫助亡者提起正念。若是人已死亡一段時日後,再爲亡者誦經、念佛、植福,這是藉由修習善法的方式,將功德回向給亡者,資增其福德,令其將來投生到較好的地方。

  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要有正念才可以。助念就是人到臨終時,尚有氣息存在,然而他的心意識已在昏沈中,糊裏糊塗,這時他的親戚朋友、同參道友,發了善心、慈悲心,在旁邊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臨終的人心意識在迷迷糊糊中,聽到旁邊有人在念佛的聲音,就能提醒自己趕快念佛、趕快提起正念。無論是藉由誦經、念佛,讓往生的最後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善道、超生淨土。

  

  從苦中解脫(十一)

  于自由時報92.06.19(四)刊載

  助念的意義在于藉由誦經、念佛,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只要臨終者的最後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然而超生到那裏?端看往生者的福德,有福德者,就可以超生到人道,保得不失人身,所以仔細想想,只想靠別人在臨終時助念,的確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中提到「十念往生」,臨命終時正心稱念佛名最後也能往生淨土,不過淨土有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能夠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保得人身已經是很好的果報。如果平時沒有念過佛,甚至對佛法心存反感的人,臨終時聽到念佛的聲音,可能反而會産生害怕或排斥,助念就很難發揮作用。這時,只能作功德回向給他;功德,對亡者而言,就如同世間人需要錢財一樣,陽上人經由誦經、念佛,修善積福,仗叁寶慈光加被,回向功德給亡者,使其能得到福德、利益。

  

  從苦中解脫(十二)

  于自由時報92.06.21(六)刊載

  念佛往生的法門是佛陀大慈大悲,不但要救活的人,即使是臨命終的人也要救。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終時,往往能心生悔改,所說的話也是良善的。例如,有些罪人快到槍斃的時候,往往會發自內心地忏悔,只是已經判死刑了,此時悔改也于事無補。但是,佛法慈悲、平等,佛菩薩心量廣大,真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什麼人都願意度化。爲了使每個人都有悔改的機會,重新開始的希望,即使是臨命終的人,只要能夠心存忏悔,佛菩薩還是可以救度往生。

  但是,如果心存僥幸,只想等到死期現前了,再來悔改,這不是很愚癡嗎?生死要在平時了,平時就要用功,時時保持正念,轉化自己的煩惱。如果平時不努力,只想臨終時找人來助念,等到此時才要努力念佛,希望藉此往生淨土,其實是非常靠不住的。

  

  從苦中解脫(十叁)

  于自由時報92.06.24(二)刊載

  有些人認爲,平時我們幫助別人助念,等到往生時也會有善緣來幫自己助念,這種本著慈悲心幫別人助念的想法,當然可以。但是,不要存有等別人來助念的依賴。自己的生死要自己了,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平時要發這種了生死的心,提醒自己世間無常,要精進用功。

  「十念往生」是佛陀慈悲,爲五逆十惡的人所施設的法門,然而我們現在不是五逆十惡,怎麼還能甘于墮落!明白這些道理,不要等到臨終,現在就要努力。

  如果平時不用功,只想等到臨終十念,就好比學生參加考試,平時不讀書,等到考試時,希望靠別人幫忙作暗號讓自己過關,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自己平時用功,考試時就不需要別人幫忙,而且時時都能將佛法運用出來,這樣參加考試就沒有問題了。生死,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真正要想了生死,就要靠平時的用功努力,幫助自己通過考試。

  

  從苦中解脫(十四)

  于自由時報92.06.26(四)刊載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關,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如果平時不用功,只想依靠臨終十念,其實相當危險。就如同幹旱結束,豐年到來,放著白米、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卻要吃草、吃樹皮這些在幹旱時吃的東西,豈不是愚癡顛倒!

  學佛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修行很難成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並不可靠。所以,要時時把生死放在心上,精進用功如救頭燃一般迫切。生死是什麼?就是自己的執著和煩惱,有執著煩惱所以有生死之苦;衆生總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爲樂,在短暫的欲樂追逐中起煩惱、生無明,受生死之苦。所以,要常思惟人生的苦,明了苦的根源,才會積極轉化煩惱,從苦中解脫。明白了這些道理,不要有臨終時再來努力的依賴與等待。修行,要從現在開始。

  

  從苦中解脫(十五)

  于自由時報92.06.28(六)刊載

  八苦中第五是「愛別離苦」,每個人有種種執著、情愛;有父母之情、兒女之情、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古人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人無法永遠在一起,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到了分離時免不了要痛苦,這就是愛別離苦。而且愛太深了,煩惱就容易現前,所謂「愛就是恨,親就是冤」,例如有些人,成了好朋友,不到一星期,忽然彼此仇恨起來了,爲什麼?因爲看到對方和別人要好,心裏生起了嫉妒心,愛就變成恨,親就變成了冤。而與自己非親非故,沒有因緣的人,反而很難成爲冤家。

  明白愛憎冤親的痛苦,就要將這種「愛」轉過來,不能每天都沈溺在情愛的執著中,佛法不是不要愛,而是要將這種小情小愛提升,成爲能愛一切的慈悲心。菩薩有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把這種情愛轉化成慈悲心,更能護念利益所有的人;能夠作到心性平等,沒有分別取舍,心當中海闊天空,自然就沒有煩惱。

  

  從苦中解脫(十六)

  于自由時報92.07.01(二)刊載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樣,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不僅對自己的子女慈愛,對于別人的子女也要慈愛;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孝道,對別人的父母也是一樣,這個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紀相當的人,對待他們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與自己同輩的,就當做自己的兄妹來看待,這就是一種平等心。

  不過,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進一步。佛法講人生有叁世因果,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我們今生有父母,過去也有父母,不僅對今生父母要盡孝,對過去的父母也一樣要盡孝。要盡孝、報恩,就要精進修行,道業有所成就,才能度脫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語說:「一子成道,九族升天。」所以,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抱著成道的心,精進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煩惱轉化了,生死了了,不僅個人的道業成就,以此清淨功德,回向資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脫離苦難。

  

  從苦中解脫(十七)

  于自由時報92.07.03(四)刊載

  八苦中第六種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學生在學校裏希望要拿第一名,雖然是這麼想,可是始終無法稱心如意,心當中就起了煩惱。面對學業、事業懷抱很大的期望,期望達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貪得無厭的,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要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甚至于整個臺灣、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個世界,也許還想要征服太空,可見人心的欲望沒有窮盡,這個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現前了。

  所以,佛法強調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是消極,而是要我們知足、安住,從因中努力;不要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當中追求、比較,讓貪心充斥我們的心靈,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讀書來講,覺得能讀書、學習是很大的福氣,用這種態度把學問研究好。至于未來會如何發展,是未來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別比較,反而會爲自己帶來種種困擾。修行人也是一樣的,心要時時保持安定,人在那裏、心在那裏。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夠腳踏實地去努力,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

  

  從苦中解脫(十八)

  于自由時報92.07.05(六)刊載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因爲只要有所求,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就會起煩惱,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現前。儒家也是這麼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心中沒有貪求,品德自然高超。

  有人會問,如果什麼都不求了,不是消極悲觀嗎?其實,真正心中達到無所求,亦不妨礙有求,因爲有求就是用,無求就是體。這念心無欲無爲,有求就是這念心的起用,心中安住正念,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求,要從因上去求,求自己時時刻刻起善念,不起惡念;求自己要不斷精進、發大願,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求自己要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所以求了以後,又歸于無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此,我們的心就安定下來了。心安定下來了,我們的智慧、定力,乃至于福報無形當中就會增長。

  

  從苦中解脫(十九)

  于自由時報92.07.08(二)刊載

  想要無所求,就要把名利財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隨境界攀緣、馳逐。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心平靜了,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這時亦不妨礙有所求,因爲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處處作主,有求、無求都不離當念;都是自在解脫。

  例如,靜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知見觀念正確,參禅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然而,很多人學打坐,並不知道這個道理,反而是在求感應、求神通,起了這種心念,雖然修習的是出世法,也變成世間法了。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脫,可能還會走火入魔,這都是因爲想法不正確,心念不清淨所…

《從苦中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改造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