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十八
具寿舍利弗如是说已,彼比丘等喜悦,欢喜具寿舍利弗之所说。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五(大正藏二、二三b),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2 “说何”原本kimvada以暹罗本kimvadi改之。
3 “善法”原本akusale是kusale之误。
[三] 第三 诃梨(一)
一
如是我闻。尔时,具寿摩诃迦旃延住于阿槃提国2之拘留欢喜山曲中。
二
时,有诃梨居士,来具寿摩诃迦旃延处。敬礼具寿摩诃迦旃延,而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而之诃梨居士,言具寿摩诃迦旃延曰:
“大德!世尊于摩犍提所问而说义品经
牟尼无家无住处
无绝近习于聚落
以空诸欲无希望4
何不与人事诤论
大德!应如何见世尊所略说之广义耶
”
四~七
“居士!色界是识之家,色界中贪所系之识,名为住家。居士!受界是识之家,受界中贪所系之识,名为住家。居士!想界是识之家,想界中之识,名为住家。居士!行界是识之家,行界中之识,名为住家。居士!如是为住家。
八
居士!以何为不住家耶
九
居士!色界之诸欲、贪、喜、爱、取,意之摄受,现贪,随眠者,如来已断,如截断根本之多罗树头,令归于无,使未来无生。是故如来名为不住家。
十
居士!受界之……乃至……
十一
居士!想界之……乃至……
十二
居士!行界之……乃至……
十三
居士!识界之诸欲、贪喜……乃至使……无生。是故如来名为不住家。
十四
居士!如是为不住家。
十五
居士!以何为住处耶
居士!色之因为住处,流出5与系,名为住处。居士!声之因为住处……乃至……香之因为住处……乃至……味之因为住处……乃至……所触之因为住处……法之因为住处,流出与系,名为住处。十六 居士!以何为不住于住处耶
居士!色因住处之流出与系,如来已断,如截断根本之多罗树头,令归于无,使未来无生。是故如来名为不住住处。居士!声之因为住处……乃至……香之因为住处……乃至……味之因为住处……乃至……所触之因为住处……乃至……
居士!法之因为住处之流出与系,如来已断,如截断根本之多罗树头,令归于无,使未来无生。是故如来名为不住住处。
十七
居士!如是为不住住处。
十八
居士!以何为近习于聚落者
居士!此处有人,与在家人混住,以同喜、同忧,乐彼所乐,苦彼所苦,所生作为以竭自力。居士!如是为近习聚落者。
十九
居士!何为不近习聚落者
居士!此处有比丘,不与在家人混住,不以同喜同忧,不乐彼所乐,不苦彼所苦,所生作为亦不竭自力。居士!如是为不近习聚落
者。
二十
居士!以何为未空诸欲者
居士!此处有人,于诸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热烦、不离渴爱。居士!如是为未空诸欲者。
二一
居士!以何为已空诸欲者
居士!此处有人,于诸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热烦、离渴爱。居士!如是为已空诸欲者。
二二
居士!以何为希望者
居士!此处有人,为思惟:“我于来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识。”居士!如是为希望者。
二三
居士!以何为无希望者
居士!此处有人,不为思惟:“我于未来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识。”居士!如是为无希望者。
二四
居士!以何为与人争论者
居士!此处有人,作如是论,言:“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如何汝不知此法、律
汝为邪行,我为正行,汝应说于前者而说于后,应说于后者而说于前,我[言]相应,汝[言]不相应,汝常覆所行,汝虽立论,为脱论而游行,汝堕负处,若能者自解。”居士!如是为与人争论者。
二五
居士!何为不与人争论者
居士!此处有比丘,作如是论,不言:“汝不知此法、律,……乃至……若能者自解。”居士!如是为不与争论者。
二六
居士!是故,世尊于摩犍提所问而说义品经:
牟尼无家无住处
无绝近习于聚落
以空诸欲无希望
向不与人事争论
居士!应如是见世尊所略说之广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十(大正藏二、一四四a)。
2 “拘留欢喜山曲”。原本pavatte以papate改之
3 “义品经”经集第八四四偈。
4 “无希望”(apurakkharana)原文之意为“向前寄望”。但汉译相当此文有“还满”。此应语根pr来的。
5 流出。原本sara暹罗本visara,原注释为“所转相”pavattitabhava。
第四 诃梨(二)
一
如是我闻。尔时,具寿摩诃迦旃延住阿槃提国之拘留欢喜山曲中。
二
时,有诃梨居士,来诣具寿摩诃迦旃延处……乃至……
三
坐于一面之诃梨居士,谓于具寿摩诃迦旃延……
四
“大德!世尊于帝释2所问而说:“若沙门、婆罗门,渴爱尽而解脱者,以究竟终毕,究竟安隐、究竟梵行、究竟边际,为人天之最上。”大德!应如何见世尊所略说之广义耶
”
五
“居士!尽色界之诸欲、贪、喜、爱、近、取、意之摄受、现贪、随眠,依离此、灭此、弃此而定弃,则谓心善解脱者。
六
居士!受界……乃至……
七
居士!想界……乃至……
八
居士!行界……乃至……
九
居士!尽识界之诸欲、贪、喜、爱、近、取、意之摄受、现贪、随眠,依离此、灭此、弃此、定弃,则谓心善解脱者。
十
居士!是世尊于帝释所问而说:“若沙门、婆罗门,渴爱尽而解脱者,究竟终毕,究竟安稳、究竟梵行、究竟边际,为人天之最上。”居士!应如是见世尊所略说之广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十(大正藏二、一四四c)。
2 长部经典原典卷二、二八三。
[五] 第五 三昧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乃如是说曰:“诸比丘!应修习三昧。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应如实了知。
三
何为如实了知耶
[谓]色集与灭,受集与灭,想集与灭,行集与灭,识集与灭是。
四
诸比丘!以何为色集耶
以何为受集耶
以何为想集耶
以何为行集耶
以何为识集耶
五
诸比丘!于此处欢喜、欢呼、耽着而住。何为欢喜、欢呼、耽着而住耶
六
欢喜、欢呼、耽着于色而住。依欢喜、欢呼、耽着,而彼生喜。喜取于色。缘取而彼有生,缘有而彼生生,缘生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生。如是于此处,悉皆有苦蕴之集。
七~九
欢喜于受……乃至……欢喜于想……乃至……欢喜于行……乃至……
十
欢喜、欢呼、耽着于识而住。依欢喜、欢呼、耽着于识而住,而彼生喜、喜取于识。缘取而彼有生,缘有而生生。缘生……乃至……如是于此处悉皆苦蕴之集。
十一
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识之集。
十二
诸比丘!何为色之灭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为识之灭。诸比丘!于此处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而住。何为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而住耶
十三
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于色而住。依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色而住,彼于色喜灭,喜灭故彼取灭。取灭故有灭,……乃至……如是于此处悉皆苦蕴之灭。
十四
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于受而住。依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受而住,彼受喜灭,喜灭故彼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乃至……如是而于此处,悉皆苦蕴之灭。
十五
不欢喜于想……乃至……
十六
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行而住。依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于行而住,则彼于行喜灭。喜灭故彼取灭。取灭故……乃至……如是而于此处,悉皆苦蕴之灭。
十七
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于识而住。依不欢喜、不欢呼、不耽着于识而住,则彼于识喜灭,……乃至……喜灭故彼取灭,……乃至……如是于此处,悉皆苦蕴之灭。
十八
诸比丘!此色之灭……乃至……受之灭,想之灭、行之灭、识之灭。”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大正藏二、一七a)。
[六] 第六 宴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二
“诸比丘!于宴默得瑜伽。诸比丘!为宴默之比丘如实了知。
三
以何为如实了知耶
[谓]色之集与灭,受之集与灭,想1之集与灭,行之集与灭,识之集与灭。
四
(应如始经之广说。)”
注1 “想”。原本略去想和识。
[七] 第七 取着恐惧(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取着恐惧与不取着、不恐惧。谛听,善思念,我将说。”“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三
世尊说:
“诸比丘!以何为取着、恐惧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有色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生,彼人有随转色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生起2,以心永尽而住。以心永尽故即惊愕、困惑、希望、取着而恐惧。
五
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于受变易、变异。彼人有受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生。彼…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