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

  犍度篇 蕴相应(中)

  第二 中五十经

  第一 封滞品

  [五三] 第一 封滞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者,则解脱。

  四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于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乃至……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

  五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六~十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于想界……于行界……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十一

  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九a)。

  [五四] 第二 种子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种之种子。以何为五耶

  [谓:]根之种子,茎之种子,枝之种子,节之种子,种子之种子是。

  四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不腐、不害于风热,有坚核,虽善贮藏,若无地、无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五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坏、腐、害于风热,核不坚4,不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六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乃至……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

   “大德!是也。”

  七

  “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见四识住。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见喜贪。诸比丘!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

  八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九

  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十

  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

  十一

  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增广。

  十二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十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十四~十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十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十八

  于识无依止、无增益,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八c)。

   2 “有坚核”(saradayini)用原注之读法,原本及暹罗本均作saradani.

   3 “诸比丘”此节暹罗本缺。

   4 “无坚核”原本无否定辞。

   5 “四识住”业识所缘之色受想行的四蕴。

   6 “食”者缘也。

  [五五] 第三 优陀那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

  于此,世尊为唱优陀那曰:

   非我非我所

   应无我我所

   若如是胜解

   则断下分结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为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为得断[五]下分结耶

  ”

  四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见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识是我,识以我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

  五

  彼不如实知色是无常为色无常,不如实知受是无常为受无常,不如实知想是无常……乃至……行是无常为行无常,不如实知识是无常为识无常。

  六

  不如实知色是苦是为色是苦,不如实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识是苦是为识苦。

  七

  不如实知色是无我为色无我,不如实知受是无我为受无我。不如实知想…行是无我为行无我,不如实知识是无我为识无我。

  八

  不如实知色是有为为色有为,不如实知受是有为……想是有为……行是有为……识是有为是识有为。

  九

  不如实知色是应坏,不如实知受是应坏……想是应坏……行是应坏……识是应坏。

  十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之法,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乃至不观受……想……行……识是我。

  十一

  彼如实知色是无常是为色无常,如实知受是无常……想是……行是……行是无常……识是无常是为识无常。

  十二

  色是苦……乃至……识是苦……

  十三

  色无我……乃至……识无我……

  十四

  色有为……乃至……识有为……

  十五

  如实知色应坏,如实知受……想……行……识应坏。

  十六

  于彼色坏、受坏、行坏、识坏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

  十七

  [时,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大德!又如何知

  如何见

  以得无间诸漏尽耶

  ”

  十八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于无畏之处,生起恐畏。比丘!无闻凡夫于非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生恐畏。

  十九

  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无畏之处,不生怖畏。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非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不生怖畏。

  二十

  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则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增广。

  二一~二二

  比丘!于受封滞……于想封滞……

  二三

  于行封滞而住于识者,则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广大。

  二四

  比丘!如彼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二五

  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二六

  比丘!比丘若于受界……

  二七

  比丘!比丘若于想界……

  二八

  比丘!比丘若于行界……

  二九

  比丘!比丘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所缘、依止。

  三十

   于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无恐怖,无恐怖则自般涅槃。知:生己尽……乃至……不受后有。

  三一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得无间诸漏尽。”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六c)。

   2 “非我”原本no cassa由暹罗本no cassam改之。

   3 “应无我”原本na bhavissati由暹罗本na bhavissami。

   4 “离想”原本逸脱。

  [五六] 取转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

  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

  四

  诸比丘!我未如实证知此五取蕴之四转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不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五

  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六

  以何为四转耶

  我证知色、证知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2、证知识灭、证知顺识灭之道。

  七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

  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者是。

  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则为善向4。善向者,则为入此法与律。

  九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乃至……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于色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若得纯一者,则无以转5之可施设。

  十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

  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此顺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十一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集,证知如是受灭,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而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十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而证知如是受……乃至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乃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十三~十五

  诸比丘!以何为想耶

  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此名之为想。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此顺想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乃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十六

  诸比丘!以何为行耶

  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十七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