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

  犍度篇 蘊相應(中)

  第二 中五十經

  第一 封滯品

  [五叁] 第一 封滯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封滯者不解脫,不封滯者,則解脫。

  四

  諸比丘!于色封滯而住于識者,以色爲所緣,止住于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長增廣。……乃至……以行爲所緣,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長增廣。

  五

  諸比丘!如說“我離于色,離于受,離于想,離于行,而施設于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六~十

  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于想界……于行界……于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十一

  識無依止、無增長、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無恐怖,無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九a)。

  [五四] 第二 種子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有五種之種子。以何爲五耶

  [謂:]根之種子,莖之種子,枝之種子,節之種子,種子之種子是。

  四

  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不壞、不腐、不害于風熱,有堅核,雖善貯藏,若無地、無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大德!不也。”

  五

  “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壞、腐、害于風熱,核不堅4,不善貯藏,若有地、有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大德!不也。”

  六

  “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不壞……乃至……善貯藏,若有地、有水者,諸比丘!此五種之種子,得生長增廣耶

  ”

   “大德!是也。”

  七

  “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見四識住。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見喜貪。諸比丘!五種之種子者,譬如可見識與食。

  八

  諸比丘!于色封滯而住識者,以色爲所緣,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九

  諸比丘!于受封滯而住識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長、增廣。

  十

  諸比丘!于想封滯……乃至……

  十一

  諸比丘!于行封滯而住識者,以行爲所緣,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長、增廣。

  十二

  諸比丘!如說“我離于色、離于受、離于想、離于行,而施設于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十叁

  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十四~十六

  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十七

  若于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十八

  于識無依止、無增益,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八c)。

   2 “有堅核”(saradayini)用原注之讀法,原本及暹羅本均作saradani.

   3 “諸比丘”此節暹羅本缺。

   4 “無堅核”原本無否定辭。

   5 “四識住”業識所緣之色受想行的四蘊。

   6 “食”者緣也。

  [五五] 第叁 優陀那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于此,世尊爲唱優陀那曰:

   非我非我所

   應無我我所

   若如是勝解

   則斷下分結

  叁

  如是說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爲非我、非我所,應無我、無我所。比丘若如是勝解者,爲得斷[五]下分結耶

  ”

  四

  “比丘!此處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見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識是我,識以我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五

  彼不如實知色是無常爲色無常,不如實知受是無常爲受無常,不如實知想是無常……乃至……行是無常爲行無常,不如實知識是無常爲識無常。

  六

  不如實知色是苦是爲色是苦,不如實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是爲識苦。

  七

  不如實知色是無我爲色無我,不如實知受是無我爲受無我。不如實知想…行是無我爲行無我,不如實知識是無我爲識無我。

  八

  不如實知色是有爲爲色有爲,不如實知受是有爲……想是有爲……行是有爲……識是有爲是識有爲。

  九

  不如實知色是應壞,不如實知受是應壞……想是應壞……行是應壞……識是應壞。

  十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乃至不觀受……想……行……識是我。

  十一

  彼如實知色是無常是爲色無常,如實知受是無常……想是……行是……行是無常……識是無常是爲識無常。

  十二

  色是苦……乃至……識是苦……

  十叁

  色無我……乃至……識無我……

  十四

  色有爲……乃至……識有爲……

  十五

  如實知色應壞,如實知受……想……行……識應壞。

  十六

  于彼色壞、受壞、行壞、識壞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應無我、無我所,比丘若如是勝解者,則斷[五]下分結。”

  十七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勝解者,則斷[五]下分結。大德!又如何知

  如何見

  以得無間諸漏盡耶

  ”

  十八

  “比丘!此處有無聞凡夫,于無畏之處,生起恐畏。比丘!無聞凡夫于非我、非我所,應無我、應無我所者,生恐畏。

  十九

  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于無畏之處,不生怖畏。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于非我、非我所,應無我、應無我所者,不生怖畏。

  二十

  比丘!于色封滯而住識者,則以色爲所緣,止住于色,近倚于喜而住,生長、增廣。

  二一~二二

  比丘!于受封滯……于想封滯……

  二叁

  于行封滯而住于識者,則以行爲所緣,止住于行,近倚于喜而住,生長、廣大。

  二四

  比丘!如彼說“我離于色、離于受、離于想、離于行,而施設于識之來往、死生、長益、廣大”者,無有是處。

  二五

  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之所緣、依止。

  二六

  比丘!比丘若于受界……

  二七

  比丘!比丘若于想界……

  二八

  比丘!比丘若于行界……

  二九

  比丘!比丘若于識界斷貪者,以斷貪故有分斷,無有識所緣、依止。

  叁十

   于識無依止,無增長,無現行而解脫。以解脫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無恐怖,無恐怖則自般涅槃。知:生己盡……乃至……不受後有。

  叁一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則得無間諸漏盡。”

  注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六c)。

   2 “非我”原本no cassa由暹羅本no cassam改之。

   3 “應無我”原本na bhavissati由暹羅本na bhavissami。

   4 “離想”原本逸脫。

  [五六] 取轉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爲五耶

  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

  四

  諸比丘!我未如實證知此五取蘊之四轉之間,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之衆生界,不稱無上正等覺爲現等覺。

  五

  諸比丘!然則我已如實證知五取蘊之四轉故。諸比丘!我于天、魔……乃至……人、天之衆生界,稱無上正等覺爲現等覺。

  六

  以何爲四轉耶

  我證知色、證知色集、證知色滅、證知順色滅之道,證知受……想……行……識,證知識集2、證知識滅、證知順識滅之道。

  七

  諸比丘!以何爲色耶

  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爲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滅而有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者是。

  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集,證知如是色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則爲善向4。善向者,則爲入此法與律。

  九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乃至……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于色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爲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爲純一,若得純一者,則無以轉5之可施設。

  十

  諸比丘!以何爲受耶

  諸比丘!是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是。諸比丘!此名爲受,由觸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觸之滅而受之滅。此順受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十一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集,證知如是受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十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而證知如是受……乃至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乃至……則無以轉之可施設者。

  十叁~十五

  諸比丘!以何爲想耶

  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此名之爲想。依觸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觸之滅而想之滅。此順想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乃至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十六

  諸比丘!以何爲行耶

  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聲思、香思、味思、所觸思、法思是,此名之爲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十七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