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十
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于無間盡諸漏。”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叁c)
2 “無二”adutiyo原本逸失。
3 “四”Cattaro原本逸失。
4 “說法”原本desite……dhamme由暹羅本desito……dhammo改之。
[八二] 第十 滿月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大比丘衆俱。
二
時,世尊于十五日布薩滿月之夜,爲比丘衆所圍繞而坐于露地。
叁
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大德!世尊若許答我問者,我願聊問世尊。”“比丘!然則坐于己座,而如所欲問。”
四
“唯唯,大德!”彼比丘應答世尊。則坐于己座,而白世尊曰:“大德!有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此事然耶
”“比丘!有五取蘊,謂色取蘊……
五
“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再問世尊曰:“大德!此五取蘊以何爲根耶
”“比丘!此五取蘊乃以欲爲根。”
六
……乃至……“大德!彼五取蘊即是取耶
以離五取蘊有取耶
” “比丘!彼五取蘊亦非耶取,亦非離五取蘊有取。于彼有貪欲者,此,乃取。”
七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再問世尊言:“大德!于五取蘊,應有欲貪之差別耶
”“比丘!世尊當說,比丘!于此有一人如是思惟,謂:我于未來世得如是色,我于未來世得如是受,我于未來世得如是想,我于未來世得如是行,我于未來世得如是識。比丘!于如是五取蘊,當有欲貪之差別。”
八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如何蘊名爲蘊耶
”“比丘!以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爲色蘊。以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爲識蘊。比丘!以此等之蘊名爲蘊。”
九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大德!依何因、何緣名爲色取蘊耶
依何因、何緣爲受取蘊耶
依何因、何緣爲想取蘊耶
依何因、何緣爲行取蘊耶
依何因、何緣爲識取蘊耶
”“比丘!以四大爲因、以四大爲緣,而爲色取蘊。以觸爲因、以觸爲緣,而爲受取蘊。以觸爲因、以觸爲緣,而爲想取蘊。以觸爲因、以觸爲緣,而爲行取蘊。以名色爲因、以名色爲緣,而爲識取蘊。”
十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起有身見耶
”
“比丘!于此處之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見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起有身見。”
十一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不起有身見耶
”
“比丘!于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之法,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法,不以色是我,我乃以色而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以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不起有身見。”
十二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以何爲色之味
以何爲過患
以何爲出離耶
以何爲受……想……行……識之味
以何爲過患
以何爲出離耶
”
“比丘!緣色所生喜樂爲色之味。色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爲色之過患。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爲色之出離。緣受……想……行……識所生喜樂,爲識之味。識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爲識之過患。于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爲識之出離。”
十叁
“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而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耶
”
“比丘!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則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
十四
其時有一比丘,心生思念:“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
”
十五
時,世尊心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此處有一愚人,以無智、無明渴愛所礙之心,思惟能越師教而言,[謂:]“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
”諸比丘!處處于彼諸法,受我質問之調練!
十六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十七~十九
受……想……行……
二十
“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無常、苦、變易之法者,以見于此,得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
“大德!不也。”
二一
是故于此處……乃至……如是觀,知更不受後有。
二二
蘊二即未來
名因有身二
乃至味有識
以應比丘問
以此說爲十
所食品第叁 (終)
注1 漢譯雜阿經卷二(大正藏二、一四b)中部經典一O九、一一O。
2 “比丘”原本bhikkhave是bhikkhu之誤。
此品之攝頌曰:
味及集之二
阿羅漢亦二
師子及所食
乞食與波陀
滿月等爲十
第四 長 老 品
[八叁] 第一 阿難
一
如是我聞。爾時,具壽阿難,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
于此,具壽阿難告諸比丘曰:“友,諸比丘!”“友!唯然。”彼諸比丘2應諾具壽阿難。具壽阿難曰:
叁
“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于我等新參時,爲所饒益極多。彼教誡我等,則以如是之教誡,謂:
“友阿難!計取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四
以何計取故有我
不取者則不計耶
以計取色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以計取受……想……行……識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五
友阿難!譬如男女之壯年少年而好裝飾者,于清淨潔白之明鏡,及于明澄之水缽,以觀察自己之面相時,取之故見,不取者則不見。如是,友阿難!以取色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以計取受……想……行……識故有我,不取者則不計。
六
友阿難!汝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七~十
“受……想……行……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友!是無常。”
十一
“故于此處……乃至……
十二
如是觀……知更不受後有。”
十叁
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于我等新參時,爲所饒益極多。彼以教誡我等,則以如是之教誡,我由具壽富留那彌多羅尼子聞此說法,于法現觀。”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六a)。
2 “彼”原本 ti 是 te 之誤。
[八四] 第二 低舍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爾時,具壽低舍乃世尊之從弟,言衆多之比丘曰:“友等!我身倦怠,不明諸方,不分別法,我心纏于惛眠,不樂修梵行,于法疑惑。”
叁
時,衆多之比丘,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諸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之從弟具壽低舍,言衆多之比丘曰:“友等!我身倦怠,不明諸方,不分別法,我心纏于惛眠,不樂修梵行,于法疑惑。””
五
時,世尊告一比丘曰:“比丘!汝以我名往告比丘低舍,謂:“友低舍!師呼汝。””
六
“唯然,大德!”彼比丘應諾世尊,則到具壽低舍之處,到已而以言具壽低舍曰:“友低舍!師呼汝。”
七
“唯然!友。”具壽低舍應諾彼比丘,則來詣世尊之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八
坐一面時,世尊言具壽低舍曰:
“低舍!汝言于衆多之比丘:“友等!我身倦怠……乃至……于法疑惑”,真實耶
”
“唯唯,大德!”
九
“低舍!于汝意如何,若于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十~十叁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于色不離貪。于受……想……行不離貪……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十四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于行不離貪,于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大德!如是。”
十五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于識不離貪。
十六
低舍!于汝意如何!若于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
“大德!不也。”
十七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如是于色離貪。于受……想……行離貪……于識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者,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耶
”
“大德!不也。”
十八
“善哉、善哉!低舍、低舍!正如是于識離貪。
十九
低舍!汝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二十~二叁
“受……想……行……識是常耶
是無…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