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偏袒上衣之一肩,合掌奉世尊,白世尊曰:“世尊!如是,善逝!如是。大德!世尊难避却比丘众。
十
此处有新参之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世尊,或生别异,或生变易。犹如幼犊不见母,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十一
如是此处有新参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世尊,或生别异,或生变易。犹如种子不得水,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十二
如是此处有新参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得见世尊,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十三
大德世尊!令比丘众欢喜,大德世尊!令比丘众欢呼!大德世尊!应如先前之摄取比丘众,如今当摄取比丘众。”
十四
世尊默然而许。
十五
时,索诃主梵天知世尊之允许,敬礼世尊,若绕即没于其处。
十六
时,世尊暮时,由宴默而起,到尼拘律园。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如是示现神通变化。彼诸比丘,独2自或各二人以怀惭愧之色,令来我处。
十七
彼诸比丘,独自或各二人怀惭愧之色,来诣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十八
坐于一面时,世尊则谓彼诸比丘曰:“诸比丘!于此处乞食者,乃诸活命中之下端。于世间如是禁咒,谓汝乞食者,手持钵游方。诸比丘!然而知如是义趣,诸善男子之到此,乃缘于有义趣。非为王所强迫,非为贼所强迫,非为负债之故,非为苦于活命,我等沉没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沈于苦,为苦所围,不知尽此纯一之苦蕴。
十九
诸比丘!如是而出家之彼善男子,以起贪欲,于诸欲生极染着,心有嗔恚,意有害想,失念而不正知,不入于定,心散乱,乃凡俗诸根是。诸比丘7!犹如焚尸火槽,燃烧两端,而中间涂粪,于村亦不用材,于林间亦不用之材。诸比丘!我乃说如是此人,既弃在家人之受用,亦不圆满于沙门之义。
二十
诸比丘!有三不善觉,[谓]:贪觉、恚觉、害觉是。诸比丘!或修习无相三昧时,此三不善觉之无余灭尽,于四念处,心8安住而住。
二一
诸比丘!然则修习无相三昧亦善。诸比丘!多作修习无相三昧者,果多,功德多。
二二
诸比丘!有二种见。[谓]:有见、非有见是。诸比丘!此中有闻之圣弟子,如是思择之,谓于世间有少法,我取之而为无罪过者否
二三
彼如是知,谓于世间乃少法,而我取之而非为无罪过,我若取色者,则有所取,若取受……想……行……识者则有所取,然则缘取而生有,缘有而生生,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而有此纯一之苦蕴集。
二四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
色是常耶
是无常耶
”
“大德!是无常。”
“若是无常者,是苦耶
是乐耶
”
“大德!是苦。”
“若观此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者,可得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
“大德!不也。”
二五~二八
受……想……行……识是常9耶
………至……
二九~三十
“诸比丘!于此如是观故……乃至,知……更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十(大正藏二、七一c)中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正藏一、六四七a)。
2 “独”云云,原本ekavihakaya由暹罗本ekadvihikaya改之。
3 以下次节至最终,与如是语经九一同文。
4 如是禁咒原本abhisapayam由暹罗本abhisapo”yam改之。
5 “苦于活命”原本jivikapakata由暹罗本ajivika”pakata改之
6 “我等”云云,原本atinnamhi由暹罗本atinna”mha改之。
7 此喻出增支部经典原典二、九五,本生经原典一、四八二。
8 “心”原本citassa是cittassa之误。
9 常,原本samkhittam由暹罗本niccam改之。
[八一] 波陀聚落
一
尔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瞿师多罗园。
二
时,世尊清晨着下衣、持钵、衣,入拘睒弥乞食C行于拘睒弥乞食,食已,从乞食还,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去游方。
三
时,有一比丘,于世尊出去未久,来至具寿阿难处,来而言于具寿阿难曰:“友阿难!世尊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去游方矣。”
四
“友!世尊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往游方时,世尊欲独住,任何人皆不得随从。”
五
时,世尊顺次游方到波陀聚落。于此,世尊住于波陀聚落跋陀萨罗树下。
六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难之处,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言具寿阿难曰:“友阿难!已久不亲闻世尊之说法。友阿难!我等欲亲闻世尊之说法。”
八
时,具寿阿难,与彼诸比丘众俱,来诣波陀聚落跋陀萨罗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九
坐于一面时,世尊为彼诸比丘说法,教示、劝导,赞叹勉励,令之欢喜。
十
尔时,有一比丘!心生如是思念:“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耶
”
十一
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思择而说法,思择而说四念处,思择而说四正勤,思择而说四如意足,思择而说五根,思择而说五力,思择而说七觉分,思择而说八圣道分。诸比丘!如是乃我思择之说法。
十二
诸比丘!如是我思择说法4,时,此处有一比丘,心生是念:“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
”
十三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耶
十四
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乃至……不随善知识之法,以见色为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
以何为集
从何而生
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若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于无闻之凡夫,生渴爱,依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无间尽诸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十七
虽不见色是我,却见我有色。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
以何为集
从何而生
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若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于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而尽诸漏。
十八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我有色,却见我中有色。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因、以何集、从何而生
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于无闻之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十九
不见色是我,不见我有色,亦不见我中有色,却见色中有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
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于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乃至……尽诸漏。
二十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二一
但见受是我,见我有受,见我中有受,见受中有我。
二二~二三
见想……行是我,见我有行,见我中有行,见行中有我。
二四
见识是我,见我有识,见我中有色,见识中有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乃至……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二五
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是我,亦不见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谓]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有常、恒、永住而不变易之法。诸比丘!彼以常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乃至……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二六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而虽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但起如是见,[谓:]应非有我,非有我所,应非我、非我所。
二七
诸比丘!彼以断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乃至……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二八
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之见,但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起如是之见,不以为非有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犹豫而不追究于正法。
二九
诸比丘!彼疑惑、犹豫,而不追究于正法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
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