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子吼宣说
世间无上佛
注1 汉译未详。
2 “不动”云云,原本anejanto由暹罗本及原注anejante改之。
3 “七正法”,信、惭、愧、多真、发勤、在念、慧之七种(原注)。
4 “七宝”,谓七觉支(原注)。
5 “十分”谓无学位十之分(原注)。
6 “上下左右”原注有三释[一]上为头发顶、下是蹠、左右是中央,[二]是过去、未来、现在,[三]是配称天界、恶趣、人界。
[七七] 第五 阿罗汉(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应如是以正慧,如实观色是无常,无常则是苦,苦则无我,无我,则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四~七
应观受……
八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而厌患于色、厌患于受……想……行……识。
九
厌患而离贪,离贪而解脱,解脱而谓生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十
诸比丘!乃至有情居,乃至有顶,以如是人为第一,以如是人为世间最胜,谓是阿罗汉。”
[七八] 第六 师子(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兽王师子,暮时出居处,出居处而奋迅,奋迅而普观四方,乃作三次之师子吼,三次师子吼后,而出求食。
四
诸比丘!凡畜生闻兽王师子吼声,则堕大怖畏、战栗、恐惧。栖穴者入穴,栖水者入水,栖林者入林,鸟则就于虚空。
五
诸比丘!国王有象,以绳坚固缚于村邑王都,彼等亦一破截彼缚,怖畏而失大小便,以所有之力便而逃走。
六
诸比丘!兽王师子,于畜生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势力,有如是大威力。
七
诸比丘!如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出生于世时,说法谓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想……行……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八
诸比丘!彼诸长寿天虽是多乐久住于高殿中,闻如来之说法,则堕大怖畏、战栗、恐怖:“我等无常而谓常住,我等不坚固而谓坚固,我等不恒常而谓恒常,我等无常、不坚固、不常恒而谓有身所摄。”
九
诸比丘!如来于世间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势力,有如是大威力。”
十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更说曰:
(一)
佛于现证知
于人天世间
常转法之轮
比如无师教
(二)
如是有身灭
如是有身生
八支之圣道
乃灭苦之道
(三)
形体胜有誉
长寿之诸天
闻名则战栗
似兽见师子
(四)
如应已解脱
闻罗汉教言
此乃无常身
我等超有身
注1 汉译未详。和增支部经典第四集三十三经一致
[七九] 第七 师子(二)
一~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忆念种种之宿住。忆念者,则忆念此一切五蕴,或随其一。
四
诸比丘!我于过去世谓有如是色者,则忆念色。诸比丘!我于过去世谓有如是受者,则忆念受。诸比丘!我于过去世谓有如是想……行……识者,则忆念识。
五
诸比丘!说名为色者何耶
诸比丘!为所恼坏故名为色也。何以为所恼坏耶
以寒受恼坏,以热受恼坏,以饥受恼坏,以渴受恼坏,以虻、蚊、风、热、蝎、蛇所触而为所恼坏。诸比丘!为所恼坏故名为色。
六
诸比丘!说名为受者何耶
诸比丘!领受故名为受。领受者何耶
领受于乐,领受于苦,领受不苦不乐是。诸比丘!领受故名为受。
七
诸比丘!说名为想者何耶
诸比丘!了解故名为想。了解者何耶
了解青,了解黄,了解赤,了解白是。诸比丘!了解故名为想。
八
诸比丘!说名为行者何耶
诸比丘!现行于有为故名为行。现行于有为者何耶
以色为色性故,现行于有为,以受为受性故,现行于有为,以想为想性故,现行于有为,以行为行性故,现行于有为,以识为识性故,现行于有为。诸比丘!现行于有为故名行。
九
诸比丘!说名为识者何耶
诸比丘!了知故名为识。了知者何耶
了知醋、了知苦、了知辛、了知甘、了知苛,了知不苛,了知碱,了知不碱。诸比丘!了知故名为识。
十
诸比丘!于此有闻之圣弟子,乃如是思择。
十一
如“我今为色所食:我于过去世,亦为色所食,如今现在为色所食。我若乐着于未来之色者,则我于未来世,亦应为色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色所食。”彼如是思择、则不顾过去之色,不乐着未来之色,则于现在之色向厌患、离贪、灭尽。
十二
如“我今为受所食:我于过去世,亦为受所食,乃如今现在为受所食。我若乐着于未来之受者,则我于未来世亦应为受所食,乃如今现在为受所食。”彼如是思择,则不顾过去之受,不乐着未来之受,则于现在之受向厌患、离贪、灭尽。
十三
如“我今为所想所食……
十四
如“我今为行所食,我于过去世,亦为行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行所食。我若乐着未来之行者,乃如今现在为行所食。我若乐着于未来之行者,则我于未来世,亦应为行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行所食。”彼如是思择,则不顾过去之行,不乐着未来之行,则于现在之行向厌患、离贪、灭尽。
十五
如“我今为识所食,我于过去世,亦为识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识所食。我若乐着未来之识者,则我于未来世,亦应为识所食,乃如今现在为识所食。”彼如是思择,则不顾过去之识,不乐着未来之识,则于现在之识向厌患、离贪、灭尽。
十六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无常耶
”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
是乐耶
”
“大德!是苦。”
“若观此无常、苦变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
“大德!不也。”
十七~十九
受……想……行……
二十
“识是常耶
是无常耶
”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
是乐耶
”
“大德!是苦。”
“若观此无常、苦变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
“大德!不也。”
二一
“诸比丘!应如是以正慧如实作观。是故诸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一切色,乃非我所,非我,非我体。
二二
受……
二三
想……
二四
行……
二五
应如是以正慧如实作观。识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之一切识,乃非我所,非我,非我体。
二六
诸比丘!圣弟子以此名为减而不增,舍而不取,退而不近,离薰而不偏薰。
二七
何以减而不增耶
以减色而不增,以减受……想……行……识而不增。
二八
何以舍而不取耶
以舍色而不取,以舍受……想……行……识而不取。
二九
何以退而不近耶
以退去色而不近,退去受……想……行……识而不近。
三十
何以离薰而不偏薰耶
以离薰色而不偏薰,离薰受……想……行……识而不偏薰。
三一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作如是观,以厌患于色,厌患于受……想……行……识,厌患而离贪,离贪而解脱,解脱而生解脱智,则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三二
诸比丘!比丘以此为不增不减,已减而住,不舍不取,已舍而住,不退不近,已退而住,不离薰、不偏薰。
三三
已离薰而住,何以不增不减耶
已减而住,以色不增不减。已减而住,受……想……行……识不增不减。
三四
已减而住,何以不舍不取耶
已舍而住,以色不舍不取,已舍而住,以受……想……行……识不舍不取。
三五
已舍而住,何以不退、不近耶
已退而住,由色不退不近,已退而住,由受……想……行……识不退不近。
三六
已退而住,何以不离薰、不偏薰耶
已离薰而住,以色不离薰、不偏薰,已离薰而住,以受……想……行……识不离薰、不偏薰。
三七
已离薰而住。诸比丘!如是心解脱之比丘,是帝释天、梵天、生主之诸天所遥望而归依。” 三八归命人良马
归命最胜人
汝所依静虑
我等所难知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一一b)英译者,此经名为“师子”是错误,应该是云“所食”。于汉译谓“三世阴世所食经。”
2 “甘”原本madhukam由暹罗本madhuram改之。
3 “我等”云云,原本tenabhijanama由暹罗本te nabhijanama改之。
[八0] 第八 乞食
一
尔时,世尊住释迦国之迦维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世尊为少诤事故斥比丘众后,清晨着下衣、持钵、衣,入迦维罗卫城乞食。
三
行于迦维罗卫城乞食。食已,从乞食还到大林,H行昼日坐。入大林坐于毗罗婆若树下,以行昼日坐。
四
时,世尊静居宴默,心生如是思念:
五
“我虽退却比丘众,但此处有新参之诸比丘,出家不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我,成生别异,或生变易。犹如幼犊不见母,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六
如是此处有新参之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我,或生别异,或生变易,犹如种子不得水,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七
如是此处……乃至……彼等不见我,或生别异,或生变易,我宜如前往摄取比丘众,如是今应摄取此比丘众。”
八
时有索诃主梵天,知世尊心之所思念,譬喻力士之屈伸腕,伸屈腕,速没于梵天界,现于世尊之前。
九
时,索诃主梵…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