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P4

  ..续本文上一页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

  六

  “大德!欢喜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欢喜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欢喜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欢喜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欢喜时则由波旬解脱。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说之义。”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六六] 第四 无常

  一~三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乃至……热诚、专精而住。”

  四

  “比丘!于无常者,汝则应断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

  六

  “大德!色是无常。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常,我于此应断欲。大德!就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无常。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常,汝于此应断欲。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三b)。

  [六七] 第五 苦

  一~三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四

  “比丘!于苦者,汝应断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

  六

  “大德!色是苦。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苦,我于此应断欲。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苦。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苦,汝于此应断欲。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说之义。”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六八] 第六 无我

  一~三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四

  “比丘!汝于无我者,则应断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

  六

  “大德!色是无我。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我。我于此应断欲。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无我。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无我,汝于此应断欲。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三b)。

  [六九] 非自所应

  一~三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愿请为我略说法要……乃至……专精而住。”

  四

  “比丘!汝于非自所应者,应断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

  六

  “大德!色乃非自所应。我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乃非自所应,我于此应断欲。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乃非自所应,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乃非自所应,汝于此应断欲。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八~九

  时……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三c)

  [七0] 第八 止住所染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愿请为我略说法要,我愿从世尊听闻法……乃至……专精而住。”

  四

  “比丘!汝止住于所染者,应断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广解我所略说之义耶

  ”

  六

  “大德!色是止住于所染,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止住于所染,我于此应断欲。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色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应断欲,受……想……行……识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应断欲。比丘!应如是广观我所略说之义。”

  八~九

  时……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四a)。

  [七一] 第九 罗陀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

  时,具寿罗陀来诣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罗陀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耶

  ”

  四

  “罗陀!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五

  所有之受……

  六

  想……

  七

  行……

  八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如是以正慧,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九

  罗陀!如是知、如是观者,则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

  十

  ……乃至……时具寿罗陀得成阿罗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六(大正藏二、三七c)。

  [七二] 第十 修罗陀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三

  时,具寿修罗陀[……乃至……]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则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离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种种相,而得善解脱耶

  ”

  四

  “修罗陀!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体,则无执取而解脱。

  五~七

  所有之受……想……行……

  八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则无执取而解脱。

  九

  修罗陀!如是知、如是观者,则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离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种种相,而得善解脱。”

  十

  ……乃至……时具寿修罗陀得成阿罗汉。

  注1 汉译未详。

  第二 阿罗汉品 [终]

   此品之摄颂曰:

   取思及欢喜

   无常苦无我

   以非自所应

   及止住所染

   罗陀修罗陀

   此等共为十

  第三 所 食 品

  [七三] 第一 味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不能如实知色之味与过患及出离。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实知识之味与过患及出离。

  八~一二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能如实知色……受……想……行……识之味与过患及出离。”

  注1 汉译未详。

  [七四] 第二 集(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不能如实知色之集、灭、味、过患、出离。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实知识之集、灭、味、过患、出离。

  八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能如实知色之集、灭、味、过患、出离。

  九~一一

  受……想……行……

  一二

  能如实知识之集、灭、味、过患、出离。”

  注1 汉译未详。

  [七五] 第三 集(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能如实知色集、灭、味、过患、出离。

  四~六

  受……想……行……

  七

  能如实知识集、灭、味、过患、出离。”

  [七六] 第四 阿罗汉(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则是苦,苦则无我,无我则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

  四~六

  受……想……行……

  七

  识是无常。无常则是苦,苦则无我,无我则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

  八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此观而厌患于色,厌患于受……想……行……识。

  九

  厌患而离贪,离贪而解脱,解脱而谓生解脱智。知:生己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十

  诸比丘!乃至于有情居,乃至有顶,以如是人为第一,以如是人为世间最胜,谓是阿罗汉。”

  十一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十二

  (一)

   安乐阿罗汉

   渴爱已无迹

   应断此我慢

   以裂愚昧网

  (二)

   获得不动性

   远离心污浊

   世名无染者

   等梵亦无漏

  (三)

   偏知五之蕴

   七正法为境

   善士应赞叹

   此佛之爱子

  (四)

   具足七之宝

   当以学三学

   逍遥为大雄

   已无恐怖畏

  (五)

   十分已具足

   定入为龙象

   此世最胜者

   渴爱已无迹

  (六)

   已生无学智

   此为最后身

   若得梵行果

   则无他所缘

  (七)

   无摇种种想

   轮回转解脱

   获得调御位

   为此世胜者

  (八)

   上下亦左右

   绝无有欢喜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