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P4

  ..續本文上一頁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歡喜色時,則爲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爲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歡喜色時,則爲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爲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六] 第四 無常

  一~叁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乃至……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于無常者,汝則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色是無常。我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我于此應斷欲。大德!就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常。汝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汝于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叁b)。

  [六七] 第五 苦

  一~叁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于苦者,汝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色是苦。我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我于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苦。汝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汝于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八] 第六 無我

  一~叁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于無我者,則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色是無我。我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我于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我。汝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汝于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叁b)。

  [六九] 非自所應

  一~叁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于非自所應者,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色乃非自所應。我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我于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乃非自所應,汝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汝于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叁c)

  [七0] 第八 止住所染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願請爲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止住于所染者,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色是止住于所染,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于所染,我于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于所染,汝于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a)。

  [七一] 第九 羅陀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羅陀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叁

  坐于一面之具壽羅陀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

  四

  “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五

  所有之受……

  六

  想……

  七

  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九

  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十

  ……乃至……時具壽羅陀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叁七c)。

  [七二] 第十 修羅陀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叁

  時,具壽修羅陀[……乃至……]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則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耶

  ”

  四

  “修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五~七

  所有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九

  修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

  十

  ……乃至……時具壽修羅陀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未詳。

  第二 阿羅漢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取思及歡喜

   無常苦無我

   以非自所應

   及止住所染

   羅陀修羅陀

   此等共爲十

  第叁 所 食 品

  [七叁] 第一 味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實知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八~一二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受……想……行……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注1 漢譯未詳。

  [七四] 第二 集(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九~一一

  受……想……行……

  一二

  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注1 漢譯未詳。

  [七五] 第叁 集(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集、滅、味、過患、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能如實知識集、滅、味、過患、出離。”

  [七六] 第四 阿羅漢(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四~六

  受……想……行……

  七

  識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此觀而厭患于色,厭患于受……想……行……識。

  九

  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己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十

  諸比丘!乃至于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爲第一,以如是人爲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十一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十二

  (一)

   安樂阿羅漢

   渴愛已無迹

   應斷此我慢

   以裂愚昧網

  (二)

   獲得不動性

   遠離心汙濁

   世名無染者

   等梵亦無漏

  (叁)

   偏知五之蘊

   七正法爲境

   善士應贊歎

   此佛之愛子

  (四)

   具足七之寶

   當以學叁學

   逍遙爲大雄

   已無恐怖畏

  (五)

   十分已具足

   定入爲龍象

   此世最勝者

   渴愛已無迹

  (六)

   已生無學智

   此爲最後身

   若得梵行果

   則無他所緣

  (七)

   無搖種種想

   輪回轉解脫

   獲得調禦位

   爲此世勝者

  (八)

   上下亦左右

   絕無有歡喜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