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P3

  ..續本文上一頁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二二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者,則厭患色,厭患受……想……行……識,厭患者則離貪,離貪者則解脫,解脫者則生已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二叁

  世尊如是說已,五群比丘信受歡喜世尊之所說。又說此教時,五比丘無取著,而從諸漏令心解脫。

  注 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七c)律藏大品原典一叁頁以下。

   2 “此色”rupam ca hidam 之中,最後一語,原本逸失。

  [六十] 第八 摩诃利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城大林重閣講堂。

  二

  時,離車人摩诃利來詣世尊之住處……乃至……坐于一面之離車人摩诃利白世尊曰:

  叁

  “大德!富蘭那迦葉如是說:“無因無緣而有衆生之雜染。無因、無緣而致衆生雜染。無因、無緣而有衆生之清淨。無因、無緣而致衆生清淨。”世尊!于此當如何說耶

  ”

  四

  “摩诃利!有因、有緣而有衆生之雜染。有因、有緣而致衆生雜染。摩诃利!有因、有緣而有衆生之清淨。有因、有緣而致衆生清淨。”

  五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衆生之雜染

  有何因、何緣,而致衆生2雜染耶

  ”

  六

  “摩诃利!若于此色,一向于苦,隨于苦,以隨苦不隨樂者,衆生不染著此色。摩诃利!然而,色樂,而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衆生爲色所染著、染著故、爲結縛故,而致雜染。摩诃利!有此因、此緣而有衆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爲衆生雜染。

  七

  摩诃利!若于此受而一向于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者,衆生則不爲此受所染著。摩诃利!然而,樂于受,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衆生染著于受,染著故而被縛結,被縛故致雜染。摩诃利!有此因、此緣而有衆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衆生雜染。

  八

  摩诃利!若于此想……

  九

  摩诃利!若于此行而一向于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者,衆生則不爲此行所染著。摩诃利!然而,樂于行,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衆生染著于行。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摩诃利!有此因、此緣,有衆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衆生雜染。

  十

  摩诃利!若于此識而一向于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者,衆生則不染著于識。摩诃利!然而,樂于識,隨于樂,伴樂不伴苦故,衆生染著于識。染著故被縛結,被縛結故致雜染。摩诃利!有此因、此緣而有衆生之雜染。有此因、此緣而致衆生雜染。

  十一

  “大德!有何因、何緣而有衆生之清淨耶

  有何因、何緣而衆生致雜染耶

  ”

  十二

  “摩诃利!若于此色而一向于樂,隨于樂,伴于樂不伴于苦者,衆生則不厭患此色。摩诃利!然而,色是苦,隨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樂故,衆生厭患于色,厭患故離貪,離貪故爲清淨。摩诃利!有此因、此緣而有衆生之清淨。有此因、此緣而致衆生清淨。

  十叁

  摩诃利!若于此受……

  十四

  想……[行]

  十五

  于識而一向于樂,隨于樂,伴于樂不伴于苦者,衆生則不厭患此識。摩诃利!然而,識是苦,隨于苦,以伴于苦不伴于樂故,衆生厭患于識,厭患于識故則離貪,離貪故致清淨。

  十六

  摩诃利!有此因、此緣而有衆生之清淨。有此因、此緣致衆生清淨。”

  注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二0b)。

   2 “衆生”之語,原本逸脫。

  [六一] 第九 熾然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色乃熾然,受乃熾然,想乃熾然,行乃熾然,識乃熾然。

  四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觀者,則厭患于色,厭患于受……想……行……識。厭患故離貪,離貪故解脫。解脫已,而生解脫智。

  五

  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注1 律藏大品原典叁四頁。

  [六二] 第十 言路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有叁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爲有智之沙門,婆羅門所诃譏。以何爲叁耶

  

  四

  諸比丘!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色,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五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受,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六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想……

  七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行,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八

  于過去、已滅、已變壞之識,謂有“曾有”名數,謂有“曾有”名目,謂有“曾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九

  諸比丘!于未生、未現之色,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十

  于未生、未現之受,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十一

  于未生、未現之想……乃至……

  十二

  于未生、未現之行,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十叁

  于未生、未現之識,謂有“當有”名數,謂有“當有”名目,謂有“當有”施設。謂無“現有”名數,謂無“曾有”名數。

  十四

  諸比丘!于已生,現生之色,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十五

  于已生、已現之受,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十六

  于已生、已現之想……

  十七

  于已生,已現之行,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十八

  于已生,已現之識,謂有“現有”名數,謂有“現有”名目,謂有“現有”施設。謂無“曾有”名數,謂無“當有”名數。

  十九

  諸比丘!此叁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未令雜亂,未曾令雜亂,現前不令雜亂,當不令雜亂,不令有智之沙門、婆羅門诃譏。

  二十

  諸比丘!彼郁迦羅之住人,瓦沙與槃若是無因論者,無所作論者,無有論者,于此叁種之言路、增語路,施設路,予以诃責、诃毀者。所以看何

  乃畏嘲笑、輕侮、非難故他。”中五十經中 第一封滯品 [終]此品之攝頌曰

   封滯及種子

   優陀那取轉

   七處等覺者

   五群之比丘

   以及摩诃利

   熾然與言路

  第二 阿羅漢品

  [六叁] 第一 取

  一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叁

  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執取時,則爲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五

  “比丘!汝于我略說之義如何作廣解耶

  ”

  六

  “大德!執取色時,則爲魔所縛,不執取時,即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時,即爲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想……行……識時,則爲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執取色時,則爲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想……行……識時,則爲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義之義。”

  七

  時,彼比丘歡喜、隨善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而起,敬禮、右繞3世尊而去。

  八

  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于現法無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九

  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b)。

   2 原本節號錯誤,今不改訂。

   3 “行右繞”原本逸脫。

  [六四] 第二 思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思時,則爲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

  六

  “大德!思色時則爲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爲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思色時,則爲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爲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五] 第叁 歡喜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爲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歡喜時,則爲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世尊!承知矣,善逝!承…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