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顺行灭之道,而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十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对行之厌患、离欲、灭尽,由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十九
诸比丘!以何为识耶
诸比丘二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此顺识灭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十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二一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对识厌患、离欲、灭尽,不依取而解脱者,为善解脱。得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九b)。
2 “识集”原本重复“识灭”之误。
3 “食”此处与俱欲贪言为搏食(原注)。
4 “善向”原本supatipatipanna是supatipanna之误。
5 “转”解作轮回系缚。
[五七] 第五 七处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比丘于七处善巧而有三种观察。于此法与律纯一而已立者,名为最上人。
四
诸比丘!何为比丘于七处善巧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灭,知顺色灭之道,知色之味,知色之过患,知色之出离。
六~八
知受……想……行……
九
知识,知识之集,知识之灭,知顺识灭之道,知识之味,知识之过患,知识之出离。
十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
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之为色。由食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灭而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十一
缘色而生乐与喜,为色之味。有色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色之过患。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是为色之出离。
十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之集,证知如是色之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证知如是色之味,证知如是色之过患,证知如是色之出离,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为入此法2与律。
十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之集,证知如是色之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证知如是色之味,证知如是色之过患,证知如是色之出离,而对色之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十四~十五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
诸比丘!六受身是。[谓:]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依触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触之灭,而有受之灭。此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十六
缘受而生乐与喜,为受之味。有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受之过患。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为受之出离。
十七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受之集,证知如是受之灭,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证知如是受之味,证知如受之过患,证知如是受之出离,而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
十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十九~二一
诸比丘!以何为想耶
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诸比丘!此名为想……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二二
诸比丘!以何为行耶
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乃至……法思是。诸比丘!此名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三
缘于行所生乐与喜,为行之味。有行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行之过患。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行之出离。
二四~二五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之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乃至……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二六
诸比丘!以何为识耶
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法。此顺识灭之道,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七
缘识而生乐与喜,为识之味。有识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识之过患。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识之出离。
二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证知如是识之味,证知如是识之过患,证知如是识之出离,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
二九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证知如是识之味,证知如识之过患,证知如是识之出离,对识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三十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于七处是善巧。
三一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三种之观察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观察界,观察处,观察缘起。诸比丘!如是为比丘有三种之观察。
三二
诸比丘!比丘于七处善巧而有三种之观察。于此法与律纯一而已立者,名为最上人。”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0a),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四九八c-同大正藏二、八七五b)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2 “法”之语,原本逸失。
3 原本之节号码错误,今不改订。
[五八] 第六 等觉者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四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于受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受之厌患……乃至……名为慧解脱者。
五~七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想……行……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 、灭尽,而解脱,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八
诸比丘!于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之比丘,有何之差别,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异耶
”
九
“大德!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愿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当从世尊闻而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十
世尊乃如是说曰:“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说未说之道,知道,觉道,悟道。诸比丘!如今诸弟子,随于道,随从而成就。
十一
诸比丘!此乃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比丘之差别,特相,殊异是。”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一九b)。
[五九] 五群比丘
一
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
二~三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说曰: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则无致病,于色则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诸比丘!然而,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五
受是无我。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则无致病,于此受乃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六
诸比丘!然而,受是无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七
想是无我……
八
行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则此行无致病,于此行则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九
诸比丘!然而,行是无我故,行乃致病,则于行不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十
识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识是有我者,则此识无致病,于此识则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
十一
诸比丘!然而,识是无我故,识乃致病,则于识不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
十二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
色是常耶、无常耶
”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
是乐耶
”
“大德!是苦。”
“以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
“大德!不也。”
十三~十五
受……想……行……
十六
“识是常住耶、无常耶
”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
是乐耶
”
“大德!是苦。”
“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者,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
“大德!不也。”
十七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十八
所有受之……
十九
想之……
二十
行之……
二一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