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順行滅之道,而向于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十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而對行之厭患、離欲、滅盡,由不取而解脫者,則爲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爲純一,得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者。
十九
諸比丘!以何爲識耶
諸比丘二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爲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此順識滅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十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者,則入此法與律。
二一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而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不依取而解脫者,爲善解脫。得善解脫者,則爲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九b)。
2 “識集”原本重複“識滅”之誤。
3 “食”此處與俱欲貪言爲搏食(原注)。
4 “善向”原本supatipatipanna是supatipanna之誤。
5 “轉”解作輪回系縛。
[五七] 第五 七處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比丘于七處善巧而有叁種觀察。于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爲最上人。
四
諸比丘!何爲比丘于七處善巧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滅,知順色滅之道,知色之味,知色之過患,知色之出離。
六~八
知受……想……行……
九
知識,知識之集,知識之滅,知順識滅之道,知識之味,知識之過患,知識之出離。
十
諸比丘!以何爲色耶
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之爲色。由食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滅而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十一
緣色而生樂與喜,爲色之味。有色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爲色之過患。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是爲色之出離。
十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者,則爲入此法2與律。
十叁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色,證知如是色之集,證知如是色之滅、證知如是順色滅之道,證知如是色之味,證知如是色之過患,證知如是色之出離,而對色之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爲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爲純一。純一者,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十四~十五
諸比丘!以何爲受耶
諸比丘!六受身是。[謂:]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是。諸比丘!此名爲受。依觸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觸之滅,而有受之滅。此受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十六
緣受而生樂與喜,爲受之味。有受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爲受之過患。于受調伏欲貪,斷欲貪爲受之出離。
十七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證知如是受之集,證知如是受之滅,證知如是順受滅之道,證知如是受之味,證知如受之過患,證知如是受之出離,而向受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十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受……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十九~二一
諸比丘!以何爲想耶
諸比丘!六想身是。[謂]: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是。諸比丘!此名爲想……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二二
諸比丘!以何爲行耶
諸比丘!六思身是。[謂]:色思……乃至……法思是。諸比丘!此名爲行。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此順行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叁
緣于行所生樂與喜,爲行之味。有行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爲行之過患。于行調伏欲貪,斷欲貪爲行之出離。
二四~二五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之行,證知如是行之集,證知如是行之滅、證知如是順行滅之道……乃至……向于行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乃至……無以轉之可施設。
二六
諸比丘!以何爲識耶
諸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諸比丘!此名爲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法。此順識滅之道,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
二七
緣識而生樂與喜,爲識之味。有識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爲識之過患。于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爲識之出離。
二八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是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而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則爲善向。善向則入此法與律。
二九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證知如是識,證知如是識之集,證知如是識之滅,證知如是順識滅之道,證知如是識之味,證知如識之過患,證知如是識之出離,對識厭患、離欲、滅盡,依不取而解脫者,則爲善解脫。善解脫者,則爲純一,純一則無以轉之可施設。
叁十
諸比丘!如是比丘爲于七處是善巧。
叁一
諸比丘!以何爲比丘有叁種之觀察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諸比丘!如是爲比丘有叁種之觀察。
叁二
諸比丘!比丘于七處善巧而有叁種之觀察。于此法與律純一而已立者,名爲最上人。”
注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0a),七處叁觀經(大正藏二、四九八c-同大正藏二、八七五b)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2 “法”之語,原本逸失。
3 原本之節號碼錯誤,今不改訂。
[五八] 第六 等覺者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于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爲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于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爲慧解脫者。
四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于受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爲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受之厭患……乃至……名爲慧解脫者。
五~七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想……行……不取于識由厭患、離欲 、滅盡,而解脫,名爲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于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爲慧解脫者。
八
諸比丘!于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之比丘,有何之差別,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異耶
”
九
“大德!我等于法,乃以世尊爲根,以世尊爲眼,以世尊爲依。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當從世尊聞而受持。”
“諸比丘!然則!谛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十
世尊乃如是說曰:“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今諸弟子,隨于道,隨從而成就。
十一
諸比丘!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比丘之差別,特相,殊異是。”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九b)。
[五九] 五群比丘
一
波羅捺國,鹿野苑之因緣。
二~叁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說曰:
叁
“諸比丘!色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則無致病,于色則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諸比丘!然而,色無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五
受是無我。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則無致病,于此受乃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六
諸比丘!然而,受是無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謂:“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七
想是無我……
八
行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則此行無致病,于此行則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九
諸比丘!然而,行是無我故,行乃致病,則于行不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十
識是無我。諸比丘!若此識是有我者,則此識無致病,于此識則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十一
諸比丘!然而,識是無我故,識乃致病,則于識不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十二
諸比丘!汝等于意雲何
色是常耶、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以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得爲“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
“大德!不也。”
十叁~十五
受……想……行……
十六
“識是常住耶、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觀見無常、苦而變易之法者,得爲“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
“大德!不也。”
十七
“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十八
所有受之……
十九
想之……
二十
行之……
二一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