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十八
具壽舍利弗如是說已,彼比丘等喜悅,歡喜具壽舍利弗之所說。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二、二叁b),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2 “說何”原本kimvada以暹羅本kimvadi改之。
3 “善法”原本akusale是kusale之誤。
[叁] 第叁 诃梨(一)
一
如是我聞。爾時,具壽摩诃迦旃延住于阿槃提國2之拘留歡喜山曲中。
二
時,有诃梨居士,來具壽摩诃迦旃延處。敬禮具壽摩诃迦旃延,而坐于一面。
叁
坐于一而之诃梨居士,言具壽摩诃迦旃延曰:
“大德!世尊于摩犍提所問而說義品經
牟尼無家無住處
無絕近習于聚落
以空諸欲無希望4
何不與人事诤論
大德!應如何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耶
”
四~七
“居士!色界是識之家,色界中貪所系之識,名爲住家。居士!受界是識之家,受界中貪所系之識,名爲住家。居士!想界是識之家,想界中之識,名爲住家。居士!行界是識之家,行界中之識,名爲住家。居士!如是爲住家。
八
居士!以何爲不住家耶
九
居士!色界之諸欲、貪、喜、愛、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者,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于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爲不住家。
十
居士!受界之……乃至……
十一
居士!想界之……乃至……
十二
居士!行界之……乃至……
十叁
居士!識界之諸欲、貪喜……乃至使……無生。是故如來名爲不住家。
十四
居士!如是爲不住家。
十五
居士!以何爲住處耶
居士!色之因爲住處,流出5與系,名爲住處。居士!聲之因爲住處……乃至……香之因爲住處……乃至……味之因爲住處……乃至……所觸之因爲住處……法之因爲住處,流出與系,名爲住處。十六 居士!以何爲不住于住處耶
居士!色因住處之流出與系,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于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爲不住住處。居士!聲之因爲住處……乃至……香之因爲住處……乃至……味之因爲住處……乃至……所觸之因爲住處……乃至……
居士!法之因爲住處之流出與系,如來已斷,如截斷根本之多羅樹頭,令歸于無,使未來無生。是故如來名爲不住住處。
十七
居士!如是爲不住住處。
十八
居士!以何爲近習于聚落者
居士!此處有人,與在家人混住,以同喜、同憂,樂彼所樂,苦彼所苦,所生作爲以竭自力。居士!如是爲近習聚落者。
十九
居士!何爲不近習聚落者
居士!此處有比丘,不與在家人混住,不以同喜同憂,不樂彼所樂,不苦彼所苦,所生作爲亦不竭自力。居士!如是爲不近習聚落
者。
二十
居士!以何爲未空諸欲者
居士!此處有人,于諸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熱煩、不離渴愛。居士!如是爲未空諸欲者。
二一
居士!以何爲已空諸欲者
居士!此處有人,于諸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熱煩、離渴愛。居士!如是爲已空諸欲者。
二二
居士!以何爲希望者
居士!此處有人,爲思惟:“我于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爲希望者。
二叁
居士!以何爲無希望者
居士!此處有人,不爲思惟:“我于未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爲無希望者。
二四
居士!以何爲與人爭論者
居士!此處有人,作如是論,言:“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如何汝不知此法、律
汝爲邪行,我爲正行,汝應說于前者而說于後,應說于後者而說于前,我[言]相應,汝[言]不相應,汝常覆所行,汝雖立論,爲脫論而遊行,汝墮負處,若能者自解。”居士!如是爲與人爭論者。
二五
居士!何爲不與人爭論者
居士!此處有比丘,作如是論,不言:“汝不知此法、律,……乃至……若能者自解。”居士!如是爲不與爭論者。
二六
居士!是故,世尊于摩犍提所問而說義品經:
牟尼無家無住處
無絕近習于聚落
以空諸欲無希望
向不與人事爭論
居士!應如是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十(大正藏二、一四四a)。
2 “拘留歡喜山曲”。原本pavatte以papate改之
3 “義品經”經集第八四四偈。
4 “無希望”(apurakkharana)原文之意爲“向前寄望”。但漢譯相當此文有“還滿”。此應語根pr來的。
5 流出。原本sara暹羅本visara,原注釋爲“所轉相”pavattitabhava。
第四 诃梨(二)
一
如是我聞。爾時,具壽摩诃迦旃延住阿槃提國之拘留歡喜山曲中。
二
時,有诃梨居士,來詣具壽摩诃迦旃延處……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诃梨居士,謂于具壽摩诃迦旃延……
四
“大德!世尊于帝釋2所問而說:“若沙門、婆羅門,渴愛盡而解脫者,以究竟終畢,究竟安隱、究竟梵行、究竟邊際,爲人天之最上。”大德!應如何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耶
”
五
“居士!盡色界之諸欲、貪、喜、愛、近、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依離此、滅此、棄此而定棄,則謂心善解脫者。
六
居士!受界……乃至……
七
居士!想界……乃至……
八
居士!行界……乃至……
九
居士!盡識界之諸欲、貪、喜、愛、近、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依離此、滅此、棄此、定棄,則謂心善解脫者。
十
居士!是世尊于帝釋所問而說:“若沙門、婆羅門,渴愛盡而解脫者,究竟終畢,究竟安穩、究竟梵行、究竟邊際,爲人天之最上。”居士!應如是見世尊所略說之廣義。”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十(大正藏二、一四四c)。
2 長部經典原典卷二、二八叁。
[五] 第五 叁昧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二
于此,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乃如是說曰:“諸比丘!應修習叁昧。諸比丘!入叁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
叁
何爲如實了知耶
[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是。
四
諸比丘!以何爲色集耶
以何爲受集耶
以何爲想集耶
以何爲行集耶
以何爲識集耶
五
諸比丘!于此處歡喜、歡呼、耽著而住。何爲歡喜、歡呼、耽著而住耶
六
歡喜、歡呼、耽著于色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而彼生喜。喜取于色。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彼生生,緣生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于此處,悉皆有苦蘊之集。
七~九
歡喜于受……乃至……歡喜于想……乃至……歡喜于行……乃至……
十
歡喜、歡呼、耽著于識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于識而住,而彼生喜、喜取于識。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乃至……如是于此處悉皆苦蘊之集。
十一
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識之集。
十二
諸比丘!何爲色之滅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爲識之滅。諸比丘!于此處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何爲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耶
十叁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于色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色而住,彼于色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乃至……如是于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十四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于受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受而住,彼受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乃至……如是而于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十五
不歡喜于想……乃至……
十六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行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于行而住,則彼于行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乃至……如是而于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十七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于識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于識而住,則彼于識喜滅,……乃至……喜滅故彼取滅,……乃至……如是于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十八
諸比丘!此色之滅……乃至……受之滅,想之滅、行之滅、識之滅。”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叁(大正藏二、一七a)。
[六] 第六 宴默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于宴默得瑜伽。諸比丘!爲宴默之比丘如實了知。
叁
以何爲如實了知耶
[謂]色之集與滅,受之集與滅,想1之集與滅,行之集與滅,識之集與滅。
四
(應如始經之廣說。)”
注1 “想”。原本略去想和識。
[七] 第七 取著恐懼(一)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我爲汝等說取著恐懼與不取著、不恐懼。谛聽,善思念,我將說。”“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叁
世尊說:
“諸比丘!以何爲取著、恐懼耶
四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生起2,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五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于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