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上)▪P4

  ..续本文上一页依苦之[因、缘]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乐耶

  

  四

  受是苦……乃至……

  五

  想是苦……

  六

  行是苦……

  七

  识是苦,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苦。诸比丘!依苦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乐耶!

  八

  诸比丘!……乃至……知:……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二b)

  [二0] 第九 因(三)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以色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之[因、缘]所生起之色,如何是有我耶

  

  四~六

  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

  七

  识是无我,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我耶

  

  八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乃至……知……不受后有。”

  [二一] 第十 阿难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

  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止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大德!曾说于灭,灭。大德!如何法之灭故而说灭耶

  ”

  四

  “阿难!色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为尽法、坏法、离法、灭法者。彼之灭故说是灭。

  五

  受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为尽法、坏法、离法、灭法者。彼之灭故说是灭。

  六~七

  想是无常……行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为尽法、坏法、灭法者。

  八

  识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为尽法、坏法、灭法者。彼之灭故说是灭。

  九

  阿难!如是之法灭故说是灭。”

  注1 汉译未详。

   第二 无常品 终

   此品之摄颂曰:

   无常苦无我

   无常其他三

   依因亦为三

   阿难问为十

  第三 重 担 品

  [二二] 第一 重担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重担、担者、取担、舍担,且谛听!

  四

  诸比丘!以何为重担耶!应名为五取蕴。以何为五耶

  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此名为重担。

  五

  诸比丘!以何为担者耶

  应名为士夫(补特迦罗),有如是名,如是姓,是具寿。

  六

  诸比丘!以何为取担耶

  当来有渴爱而喜贪俱行,乐着于彼彼,是谓欲爱、有爱、非有爱者。诸比丘!以此名为取担。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担耶

  即前之渴爱,无余之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无执着是。诸比丘!以此名为舍担。”

  八

  世尊如是说。如是说已,师善逝更说曰:

   (一)

   重担是五蕴

   担者名士夫

   世间取担苦

   舍担为安乐

   (二)

   已舍重担者

   不再取重担

   根绝渴爱者

   无欲般涅槃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大正藏二、一九a)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大正藏二、六三一c)

  [二三] 第二 偏智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将说所知法与偏智,且谛听!

  四

  诸比丘!以何为所知法耶

  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是所知法,想是所知法,行是所知法,识是所知法。诸比丘!如是名为所知法。

  五

  诸比丘!以何为偏智耶

  诸比丘!乃贪欲之灭尽,嗔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诸比丘!如是名为偏智。”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大正藏二、一九a)

  [二四] 第三 偏智(证知)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若于色不证知、不偏知、不离、不断色者,即不能灭尽于苦。

  四

  若于受不证知……乃至……

  五~六

  着于想不证知……于行不证知……

  七

  若于识不证知、不偏知、不离、不识者,即不能灭尽于苦。

  八

  诸比丘!若于色能证知、偏知、离、断色者,即能灭尽于苦。

  九~十一

  若于受能证知……想……行……

  十二

  若于识能证知、偏知、离、断识者,即能灭尽于苦。”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一a)

  [二五] 第四 欲贪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须断色之欲贪!如是断色者,即如断其根本,截去多罗树头,以归于无,令不生于未来。

  四

  须断受之欲贪,如是断受者,即如断其根本,截去多罗树头,以归于无,令不生于未来。

  五

  须断想之欲贪……

  六

  须断行之欲贪!如是断行者,即如断其根本,截去多罗树头,以归于无,令不生于未来。

  七

  须断识之欲贪!如是断识者,即如断其根本,截去多罗树头,以归于无,令不生于未来。”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三(大正藏二、一九c)。

  [二六] 第五 味(一)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昔做菩萨未现正等正觉时,作如是思惟:

  四

  “以何为色味

  以何有过患

  以何为出离耶

  以何为受之……想之……行之……识之味,以何过患,以何为出离耶

  ”

  五

  诸比丘!于此我如是思惟:

  六

  “缘于色而生喜乐,此为色之味。色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色之过患。调伏色之欲贪,以断欲爱,此为色之出离。

  七

  缘于受……

  八

  缘于想……

  九

  缘于行而生喜乐,此为行之味。行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行之过患。调伏行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行之出离。

  十

   缘于识而生喜乐,此为识之味。识是无常、苦而有变坏法。此为识之过患。调伏识之欲爱,以断欲爱,此为识之出离。

  十一

  诸比丘!我于此五取蕴,未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证知之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人、天之众生界,未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

  十二

  诸比丘!然则,我于此五取蕴,已知如是之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称现等觉之无上正等觉。

  十三

  又于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乃我之最后生,不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二c)

  [二七] 第六 味(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于色,行味之寻求,证得色之味,以慧善见其色味。

  四

  诸比丘!我于色,行过患之寻求,证得色之过患,以慧善见色之过患。

  五

  诸比丘!我于色,行出离之寻求,证得色之出离,以慧善见色之出离。

  六~八

  诸比丘!我于受……

  九~十一

  诸比丘!我于想……

  十二~十四

  诸比丘!我于行……

  十五

  诸比丘!我于识,行味之寻求,证得识之味,以慧善见识之味。

  十六

  诸比丘!我于识,行过患之寻求,证得识之过患,以慧善见识之过患。

  十七

  诸比丘!我于识,行出离之寻求,证得识之出离,以慧善见识之出离。

  十八~十九

  诸比丘!我于此五取蕴,未以味为味,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证知之时……称……

  二十

  又,于我生知、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乃我之最后生,更不再受后有。”

  [二八] 味(三)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若无色之味,有情即不染于色。诸比丘!然则,有色味故,有情染于色。

  四

  诸比丘!若无色之过患,有情即不厌患于色。诸比丘!然则,有色之过患故,有情厌患于色。

  五

  诸比丘!若无色之出离,有情即不出离于色。诸比丘!然则,有色之出离故,有情由色出离。

  六~八

  诸比丘!若受……

  九~十三

  诸比丘!若想……乃至……

  十四

  诸比丘!若无行之出离,有情即不出离于行。诸比丘!然则,有行之出离故,有情由行出离。

  十五

  诸比丘!若无有识之味,有情即不染于识。诸比丘!然则,有识之味故,有情染于识。

  十六

  诸比丘!若无识之过患,有情即不厌患于识,诸比丘!然则,有识之过患故,有情厌患于识。

  十七

  诸比丘!若无识之出离,有情即不出离于识。诸比丘!然则,有识之出离故,有情由识出离。

  十八

  诸比丘!有情1于此五取蕴,以味为味,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而未如实证知之时,诸比丘!有情不出离、离系、解脱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以住于自在心。

  十九

  诸比丘!然则,有情于此五取蕴,以味为味,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有情出离、离系、解脱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以住于自在心。”

  注1 “有情”一语原本逸失。

  [二九] 第八 欢喜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若欢喜色者,即欢喜苦:欢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脱。

  四

  若欢喜受者……

  五

  若欢喜想者……

  六

  若欢喜行者……

  七

  若欢喜识者,即欢喜苦;欢喜苦者,即未由苦解脱。

  八

  诸比丘!不欢喜色者,即不欢喜苦:不欢喜苦2者,即已由苦解脱。

  九

  不欢喜受者……

  十

  不欢喜想者……

  十一

  不欢喜行者……

  十二

  不欢喜识者,即不欢喜苦;不欢喜苦者,即已由苦解脱。”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一c、b)。

   2  “不欢喜苦者”一句原本逸脱。

  [三十] 第九 生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