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P6

  ..续本文上一页是自然的生活与生命的佛道,则庶几无过矣!

  

  --------------------------------------------------------------------------------

  

  十八、政治观(参政之道)

  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所以不能不关心众人的事,不能不关心政治。

  

  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口号之下,更以远离政治为无求。

  

  然而实际上,参与政治是国民的权利,除非触犯国家刑法,被褫夺公权的人才没有参政的资格。佛教徒中,即使出家僧侣也要纳税、服兵役,尽国民应尽的义务,所谓出家并不意味着出国,何况佛教主张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佛教与政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

  

  因此,历代以来佛教非但未曾与政治分离,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经常出入王宫说法,开示仁王的治国之道,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如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波斯匿王、优填王等,他们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并且将佛法的真理应用在治国安邦上,健全社会,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许多国王,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弥兰陀王等,他们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国,建立清明政治,写下印度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历代僧侣与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来,其中或有辅弼朝廷被尊为国师者,如:南阳慧忠、法藏贤首、清凉澄观、悟达知玄、玉林通琇、天台智顗等。或有出仕朝中为宰相者,如宋文帝礼请慧琳为宰相,日理万机,时人称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安邦定国之道,明瞻陈述以慈救为宗,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明朝姚广孝本为道衍禅师,永乐皇帝爱其英才,敕令还俗辅佐朝纲,对明初的清明国祚贡献很大。

  

  此外,自魏晋南北朝起,朝廷并设有僧正、僧统、僧录司、大僧正等僧官,至今仍为日本所沿用。直到今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泰国、锡兰、尼泊尔则以「佛教领导政治,政治尊重佛教」;日本不但以佛教为国教,而且规定全国人民要信奉三宝,执政者要礼敬三宝,佛教备受尊重;韩国亦曾以佛教为国教,并曾雕刻大藏经以救国。凡此都说明佛教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补政治之不足。」

  

  佛教不但有和谐政治的功能,并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对安邦治国的贡献,正如《传戒正范》云:「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王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贡献,历代均有记载,诸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

  

  佛教在烽火漫连的乱世,经常扮演攘敌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对摩揭陀国雨势大臣昭示健全国家的「七不退法」,巧妙的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唐朝的安禄山举兵造反,军需短绌,佛教徒于是发起贩卖度牒以增加军费,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事,在禅师的极力奔走之下,为国家劝募了丰足的军粮,并且参战军旅,贡献计策,稳定了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刘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贤能,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刘秉忠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仪,订制度,辅佐耶律楚材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命脉。元代至温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感动世祖而敕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中国共产党南区司令许世友曾为少林寺和尚等。可以说,自古以来,佛教辅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胜举。

  

  此外,佛陀对仁王政治的教化,也是散见于诸多经典,例如佛陀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开示,执政者应当心常忧民,如母之忆子,不离于心;在《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告诉身为国王者:「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在《长阿含经》说:「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若能尔者,其国久安。」在《佛说孛经抄》里记载:「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经》中亦提出为王之道,当行五事: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强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育贪乐,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则说:「于亲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法王有名称,普闻三界中。」

  

  佛教教义与僧侣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晋代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将护法之责交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此可证之于佛世时,因为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的护持,佛教才能传遍五印度;佛陀灭度后,阿育王修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师到锡兰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传,广宣流布。中国因有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来华弘法,佛教因此得以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大多是由于历朝帝王保护,设置译经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罗什大师受后秦姚兴的护持,在西明阁从事译经,而有《法华经》、《中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流传后世;玄奘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经论,使法宝圣教的光辉普照于中国。

  

  现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护持,政治不要嫉妒佛教,也不要舍本逐末的只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今日佛教徒为了弘法利生,对政治不但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的,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因为人在社会上谁也脱离不了政治,佛教徒虽不介入政治,但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所谓「问政不干治」,这是佛教徒对政治应有的态度。

  

  --------------------------------------------------------------------------------

  

  十九、国际观(包容之道)

  由于现代的科技发达,交通电讯便捷,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现代的电话、电脑网路、遥控、E-Mail,在在都把地球上的人联结得愈来愈紧密,致使廿一世纪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时代,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不得不以「地球人」自诩!

  

  在地球村里,虽然有许多的国家、许多的种族、许多的文化、许多的语言,但不会妨碍地球村的发展。例如,全世界的国家、城市、乡村,都有所谓「社区」的结构。在一个社区里,有许多的家庭,许多不同的姓氏、个性、年龄、性别、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都不会妨碍社区的和谐。

  

  从一个社区扩大到一个地球村,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都是先爱一个家,而后爱一个宗族,接着推及一个邻里、一个村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继而从同胞、人类,再到一切有情众生。愈是与自己亲近者,爱得愈深,愈是疏远的人,能付出的爱愈少,所以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非人人都能容易做得到,因此也就有圣凡之分。

  

  由于一般人的爱,都是有缘、有相的慈悲,尤其有亲疏、爱憎、人我的分别,因此就有比较、计较,继而有人我纷争。人间佛教的国际观,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线,要本着「同体共生」的认识,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荣、共有。

  

  例如,在佛教里,讲到时间都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讲到空间都是此方、他方、十方无量世界;讲到人间,都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是无量无数。所以,佛教的国际观其实已经完全泯除了时空的界线。

  

  《阿弥陀经》里提到,众生「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彼此结缘,彼此赞美,就是充满了国际观。《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中,弥勒菩萨不但与地球上的人类有来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廿八天、十八层地狱里去度众生。佛教的常不轻菩萨不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佛教里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救苦救难;佛教对弱势团体,对落后的小小国,尤其给予关怀。

  

  佛教吃饭时,都是供养一切众生;获得一丝一缕,都要感谢十方大众的因缘。佛教提倡平等,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爱子罗睺罗;佛教更重视一切生权的维护,所以佛教自古以来不曾引发世界战争。

  

  有人说,自古以来,能够走遍千山万水、行脚山河大地的,有军人、商旅、探险家,再者就是僧侣的云水行脚、寻师访道。

  

  佛教里,一部中印交通史,万千的僧侣和佛教徒在西域丝路上彳亍独行…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宗教立法之刍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