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儿,两个当事人争论争得面红耳赤,几乎就要动起手来了,但实际上是鸡在同鸭争,谁都没有真弄对对方的理论。你是在给你心目中的假想对手争论。
还有一种情况,是表演,窥基法师在《因明大疏》中有一句话:“为破疑心,除涉明意”,这一句话在《明灯抄》中成了“为破疑心,除涉朋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争论的双方是在故意表演。比如说我要宣说唯识,但人们听不进去,人们只会听“念观音名号可以保佑自己一家人”这样的“佛法”,于是我找来甲,我表演正方,甲表演反方,两个人来为了某一个问题吵嘴,人们都有一个毛病――看热闹,人们不认为我俩吵嘴是在说法,只认为我与甲是在吵架,这样他们就来看了、听了。人们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传闲话,他们见我俩在吵架,我俩要再是大和尚或者什么有身份的人,人们可能更要看了。人们看后回去还要对别人传,那么他们在看的时候就尽力地要听清楚我们俩为啥而吵架、怎么个吵法。这也是一个说法度众的方法,说法度众用这样的方法效果最好。因为两个人是在装吵架,就得装得特别象,装得比真吵还象,要是让人一看就看出你们是在装吵架逗别人玩儿,这样的话,效果就不好了,这就是说,有时候的争论实际上只是一个“托儿”。
问:我说你唯识不了义,那总是我明白唯识,要是我根本不知道你唯识的教义,我怎么能来说你唯识呢?
晓:自以为懂了呀~~比如佛教中不是流传一本《四宗要义》么?就是有部、经部、中观、唯识,实际上里边儿讲的唯识就不妥当得很,唯识教义并不是《四宗要义》中说的那个样子,那里边讲的唯识是作者眼中的唯识而已。当然了,我说人家,其实我说的唯识也是我心中的唯识。我在《唯识二颂讲记》的《跋》中就说了,“我讲的只是我自己理解的唯识,并不代表世亲菩萨的原意,希望读者看了我的讲解后不要停步不前,还应进一步去思维原典。”
问:法师你老说佛教中不好的现象是为什么?佛教中也有好的你怎么不说?
晓:好的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你做好了是你的份内之事,做好是应该的、正当的,我有什么好说的!难道还想叫我来表扬表扬吗?再说了我根本没有指格来表扬人家呀~~做坏了就是不应该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我要说。
问:“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呀~~
晓:有没有搞错~~是“若真修道人,不见(xian)世间过”,可不是“若真修道人,不见(jian)世间过”,你的古文水平也太差了吧!“若真修道人,不见(xian)世间过”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是个真正的修道人的话,就不要把世间的过失在你身上显现出来。见读作xian的时候,一个是可以做动词,就是显露、显示、显现。《广雅》说,见,示也。另一个是做形容词。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里是做动词。
问:老和尚们都说是“不见世间过”。
晓:老和尚们错你也跟着错?!
问:是不是老和尚们错呢?难道都错吗?
晓:文革时说发起疯来可是全国人民都发疯。
问:不是“都”。
晓:不发疯的微乎其微,忽略不计就是“都”了。
问:凭什么说别人错而你对?
晓:因为是我说的,所以说我对,我要是说的根本就是我认为错的我不是犯病吗?
问:法师,你说过佛法是求真实,难道有“真实存在”的法吗?
晓:是的。
问:若有“真实”存在的话,不是有自性了吗?有自性不就是外道吗?
晓:佛教说的真实法,是说它们是实际存在着的(缘起法),不是说它们本身是独立不变的(自性)真实存在。这个要弄对。
问:要是人人都出家的话,人类不是就完了吗?
晓:噢,咱们的听众中怎么还有莫名其妙的人~~这一次还是刻意在这儿讲,为的就是不让一般人来听,你怎么混进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有个经典性的回答,有人说是赵朴初回答的,有人说是谁回答的,我也说不清是谁回答的。答案是这样的――
被问者问提问者:先生你出家吗?提问者说,我不出。于是被问者就说,“你不出家,那么人类延续的责任就由你等来负责了。”
其实你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人人都出家这回事儿,这个情况永远不会出现的,你尽管放心。
问:为什么只听见有人说自己前生是天、人的,而没听见说自己前生在地狱、饿鬼道中的?
晓:人不说而已,并不是没有。我们在六道中轮回,肯定前生都有过在三恶道的经历。假如说我曾经杀过人,我是不是就要老把我杀过人这回事挂在嘴上说?如果人们都老把自己作过的恶事儿挂在嘴上说,并以此为荣的话,这个世道就有问题了。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他告诉我说,他们那个村子,人们都以进去过为荣,以为谁家没人被抓起来过就表示他这家人窝囊、好刻薄(好刻薄,河南方言,经常受别人欺负的意思)。我那一回给他一同路过他们那儿的派出所,见一个小伙子在那儿坐着,我的同学问他怎么回事儿,那个小伙子说:“他妈的,我把对门的给打伤了,谁知道那家伙那么不经打。”他满不在乎的。这个地方就不是一个祥和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说一下前生在地狱、饿鬼道,不必要天天挂在嘴上。
问:魔是什么?
晓:魔就是内心中的各种欲望。
问:在佛教的画册中,魔是妖状,法句经中还说它曾经在悉达多六年苦行的时候一直跟随。
晓:不错,你能看法句经已经不简单了,现在人很少看法句经的。在法句经中,魔有三个女儿,贪欲、淫欲、情欲。悉达多太子在六年苦行当中,魔一直跟着他,是表示说,悉达多太子在修行的时候,在内心中一直没有断除种种的欲望。《真理的宝藏――法句经》中还说,魔当时说可以让悉达多七日之内主宰宇宙。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悉达多太子的内心深处,还有使自己的迦毗罗卫国强盛的愿望,悉达多太子占胜了魔就表示说,理智使得悉达多知道自己的国家在当时那么个国际形势下根本就没有强大起来的可能了,因为悉达多知道这个,所以悉达多太子才战胜了魔的诱惑。
问:欲望是在平时就有的,不一定非要在修行的时候才有。
晓:这你不用多说,我有深切的体会。在世间时,我对各种欲望的引诱并不感到特别明显,但在我出家以后,欲望感到特别的强烈。
问:我见过一本《星云法师演讲集》,中间说过,大意是说,我们俗人就象黑抹布,你们出家人就象一块净布,黑抹布有点儿脏也显不出来,但净布脏一点儿就很明显了。
晓:好比喻。我们平时生活在声色犬马中,对欲望的引诱感觉不明显了,但一出家,欲望就显得很强烈。注意,我说是显得特别强烈,显得!
问:魔鬼就是一个特别丑的怪物,很怕人。
晓:小孩子们你应该回去问问你的爷爷,让他给你讲讲,而不是来问我。
我们现在在画的时候,把魔画成一个丑的怪物,实际上那是我们把内心中的各种欲望人格化了,这样更形象而已。这与我们把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都画成人形是一样的道理。
问:为什么说贪欲、淫欲、情欲是魔的三个女儿而不是儿子?
晓:一个傻子的问题三个智慧者也不能回答。
问:是不是释迦佛是个大男子主义?
晓:不是的。因为贪欲、情欲、淫欲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用女儿而不用儿子。
问:你怎么看待八敬法?在台湾关于八敬法好象争论得好凶。
晓:这样好不好,大家一个一个问,不要一下子七嘴八舌的,我一个人哪儿能一下子应付你们这么多人,公平一点儿,也显得咱们有次序,好不好?
关于八敬法,现在你来问我,你是男的,我就回答你――八敬法绝对得要。
问:这问题还与男女有什么关系么?
晓:当然有。你来问问题,象这个问题,我通过你问时的神情就足以知道你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是想听我给你认可一下子就行了。
问:那我来问呢?
晓:你女的来问,我就对你说不需要。
问:到底是要还是不要?
晓:你们双方都可以举出理由来,所以我没答案。再说了,这只是佛教的枝节问题,费这心思干啥~~
问:法师啊,我猛然间觉察到一个事儿,就是印度那些知名的大德,活八十岁的人比比皆是,你有没有觉察?这有没有什么说是?
晓:这个我知道,但我没有你这么刻意而已。象世亲、无着等。为什么我不在意这个呢?因为他们的年龄实际上根本不可考,这八十岁本就是传说而已。
问:即使是传说,可为什么是八十岁而不是其他数?
晓:人性都是相通的,因为圣人释迦牟尼活了八十岁,所以,就传说他们这些佛门大德也活了八十岁。如此而已。龙树活了八十岁,有人嫌不过瘾,就给加了一个零,成了八百岁。咱中国也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为什么呢?就因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孔子、孟子是中国的圣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圣人。所以孔子的七十三、孟子的八十四成了中国人的坎,释迦牟尼的八十岁也就成了印度人的坎,再加上印度人不注重历史,因之有不少人就传说八十岁。
问:我现在在学佛教史,这已经学了多半年了,可我还是不清楚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到底有啥不一样?
晓:你怎么学佛教史?
问:闲来没事儿,读佛学院函授。
晓:噢。我给你说说,但要是考试的时候你大概不能照我说的回答,你得死背会教材上的答案。
我说一个哲学家们举的例子。比如说我手里的这半瓶矿泉水。印度佛教说,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这半瓶矿泉水。有的人一见这半瓶矿泉水,高兴得很――好极了,还有半瓶矿泉水呢~~这是一种人,还有一种人是一看见这半瓶矿泉水,发愁了――只有半瓶矿泉水,怎么办~~第一种人是乐观…
《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