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六)▪P5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说法后,你有什么感觉?

  晓:怎么说呢?任何翻译都是可以讨论的,可以商榷的。咱不说佛教,咱说一句很著名的话 : “I think,therefore I cam”这是笛卡尔说的,我们一般都译做“我思故我在”。其实 这个翻译就值得推敲。你想,假如说我刚出生,或者说我由于什么原因成了植物人,根本不会想了,难道我便不存在了吗?若译为“是”,“我思想,所以我是”估计更准确些,但是 这么译不合中文习惯,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半语儿。我是什么,我是人!因为人才能思想, 即使我现在不能思想,但是作为人便是能思想的,所以,“我思故我是”,这在逻辑上挑不 出什么毛病,不过从中文习惯来讲,有些别扭。

  还有一句名言,“to be is to be perceived”,这是巴克莱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前边儿提过的。为什么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呢?比如一个苹果,苹果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感 知它是圆的、红的、甜的。但我们想想,若我们没有感知它,难道苹果就不存在了?人们没有发现氧气,难道我们几十万年前的远祖就吸不着氧气?巴克莱这么笨?若翻译为“是”,我们说它是苹果而没有说它是只狗,因为我们感知到它是圆的、红的、甜的,具备苹果的特点 ,这是不是会好一些儿~~所以翻译是很关紧的。

  问:这么来看《华严经》到底该怎么理解?

  晓:这个我不能说。我只告诉你,汉译的华严经有四十、六十、八十等,藏文本中也有,你 把各种本子对照一下来读。在藏文本上,这一段是 这么说的,“啊!此等有情虽不能真正如实了知如是如来智,但在内心却有如来之智,太稀奇了!要以圣道之力解开这些有情各自的大结(线绳疙瘩之义),为使之也能通达如来之 智和获得如来平等性而演说圣道,用一切方法消除想的行相(各种想)”,这是吕新国给我的。 

  这里应该注意的,倒是这么一个问题:若智能本具,则什么东西能障碍智能,若智能能 被障碍,你这智能大概是假的。因为“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若无明能障碍智能,那么我们还有成佛的机会吗?怎么能断了无明呢?

  这个问题大家得把它解决。

  问:会集经典到底是不是真的一无可取之处。

  晓:不是的,会集也可以呀,你只要会集得好就行。比如现在的流通本《药师经》,它 就是把玄奘、义净、帛尸梨密多罗等的译本会集起来的,但会集得很好,所以没人说闲话。 而夏莲居会集的《无量寿经》呢?文义不够周全,被人挑出了不少毛病,所以人们反对。

  

  问:你对印度的祖师比较推崇,为什么?

  晓:因为佛教是印度人按印度人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建立的宗教, 我现在是学 习印度的思维模式,所以最推崇印度祖师。中国的祖师也了不起,对佛教也有自己的看法, 但毕竟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再怎么着,总有隔阂。

  晓:咱歇一下,以后大家要读原典,对任何人都不要迷信,包括权威。在佛教中,除了释迦牟尼,再没有谁是权威,先辈大德祖师老和尚统统不算,我们不能做祖师们的奴隶而要做他们的好学生……

  问:象印光大师等都不算吗?

  晓:当然不算。不错,他是净宗十三祖,我们尊重他,但不能迷信他。比如他说苏东坡是五祖和尚的后世,我们听听就算了。还有,说《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他也说过好几次。这都是可疑的。当然,这句话圆瑛法师也说过,是在他为《印光大师文钞菁华》作的序中。所以,这句集我怀疑就是他们这一代人弄出来的。

  问:那么你呢?

  晓:我也不行。你们既然录了音,听当然可以听,但听听也就算了。你们谁出去拿我的话作为依据,我可不承认~~我们要做一个“不受人诱惑的人”。

  问:祖师们那是方便说。

  晓:不对,“假安立”、“方便说”等,这是佛的特权,任何没成佛的人都没有这权力,祖师也只能依照圣教量来说法,“离经一言,皆同魔说”。

  这回答问题,时间可不短,最后我给大家提示一点儿就结束:

  第一个问题,还是关于阿赖耶的,大家问这阿赖耶是六道众生共一阿赖耶还是一个人一个阿赖耶。以后大家不要再问这傻乎乎的问题,因为阿赖耶是一种抽象的功能,它不是实在的、有自性的东西,它不能用“个”这样的量词来界定,我们问的 问题是错的。

  第二个问题这次大家没有问,但我在其它地方,经常有人问到,他们总爱把小乘的罗汉与大乘的菩萨放在一起比较一番,认为罗汉不如菩萨。这次虽然大家没问,但我想有人心中可能也会有此想法,所以我这儿提出来。罗汉与菩萨的不同之处,在于发心,至于断惑,罗汉得断,菩萨也得断。为什么有些人不发大心呢,他证罗汉果后就到底了,而有些罗汉还回小向大?这是种姓问题而已。我们绝不能说罗汉不如菩萨,罗汉与菩萨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就象侯宝林相声中说的关公战秦琼一样,关公与秦琼永远不能在一起较量,朝代不同,罗汉与菩萨不能在一起比较,因为发心不同。

  整个佛教的总纲我们可以套用社会上的说法把它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面旗帜,四项原则。一个中心是成佛做祖度众生,这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当然不能带有功利心。为什么要成佛,为了度众生!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了成佛!这成佛与度众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点是缘起论与业力论,缘起论可说是佛教世界观,缘起性空,业力论可说是佛教人生观,因果不爽;三面旗帜是三法印;四项原则是四圣谛,要成圣苦集灭道都得尝遍。

  注意:以上问答,是在历次讲经时随口问答,为了保持原貌,很少改动,所以有不少地方不圆满,请读者诸君自辨。

  问:法师,我皈依已经三年了,到现在我看了不少佛书,越看越糊涂,到底我是该先信还是先疑也弄不清了,怎么办?

  晓:我想最开始不是要信还是要疑的问题,而是先要知道佛教是说什么的。确实弄清楚了佛教到底说的什么,它说的什么东西是与其他的圣人说的都不一样的,而后才有资格说该信还是该疑的问题。

  问:现在可是有人说要先信有人说要先疑。

  晓: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没有那么说,你现在问我,我给你的答案就是先弄清佛教说的是什么。你还不知道佛教说的是什么凭什么信又凭什么疑?

  问:菩萨是不是有情?

  晓:如果是有情的话,那就是在六道中的了。菩萨是觉有情,多个“觉”字儿,这个“觉”字儿是使动词。

  问:我家就在寺院边儿上,可我听过一句话,“菩萨照远不照近”,看起来也象,我们村子里与寺院的关系很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儿?

  晓:照远不照近才对。就象一盏灯,灯往这儿一放,它可以照亮远处,灯下总有一块儿是照不住的。高照底明。

  问:佛教不是圆满的吗?

  晓:理论是圆满的。

  问:我对佛教的信心就没有了。

  晓:你本就是一个最没福报的人――生在寺庙边儿上。这是最悲哀的事儿,因为你刚从饿鬼道出来,还带着饿鬼道的习气,这比生在无佛法时代更悲哀。你生在寺庙边儿上,所以老看到不该看到的事儿――和尚们不好的一面。再说了,“在仆人的眼中连拿破仑也称不上是一个英雄”,为什么?就因为他与拿破仑经常在一起。我告诉你――要想尊重某一个人,你就要离他远一点儿。早先的寺庙为什么要建在山中?就是为了少与世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少使世人造轻慢和尚的业。以前的寺院大门叫“山门”,就是因为寺院建在深山老林里,后来改成了“三门”,说是无相、无愿、无作,当然,这样说也能转圆。

  问: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不成了一句空话?

  晓:我没说!

  问:这样的话就没话说了。

  问:“能转圆”是什么意思?

  晓: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则――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在佛教中只要自己的理论能够自圆其说,就是能把圈转圆,就是可以的,不必要与别人争论,当然,你自己把圈转圆,也得让别人觉得你的圈是圆的。比如说《摄大乘论》,无著菩萨在开始就是先成立大乘是佛说,而无著菩萨在成立大乘是佛说的时候,所用的论据是大乘本身,而没有用一般的举旁证的方法。

  问:如果是自己认为圆了,可实际上没圆呢?

  晓:这是误认为圆,这样当然是不行的。这时候就得向世亲菩萨学习,把自己的理论拿出来,让别人挑毛病,经得起别人的挑才行。

  问:那么,该怎么看待佛教内部的争论?

  晓:有一句话,叫做“佛法无诤,诤即失意”,你知道不知道?

  问:不知道。

  晓:现在我告诉你了,你就知道了。佛法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问:但事实上真的在争论。比如中观与唯识争得还挺凶。

  晓:佛教讲究自圆其说,刚才说了,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你自己得把自己的圈儿转圆,你自己只要把自己的圈儿转圆了,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问:要是别人来找你碴子呢?

  晓:你别转移话题。你问的是我怎么看待佛教内部的争论,而不是怎么对待别人的找碴子。

  问:可你也没有回答我呀~~

  晓:别冤枉我,我已经回答了,“佛法无诤,诤即失意”,意思就是说争论者根本就是没明白佛法真实意。

  问:世亲菩萨在世时给多少人争论过~~难道世亲也是不懂佛法真实意。

  晓:我没见过世亲给别人争论的权威记载。

  问:二十颂不是吗?

  晓:不对,二十颂是请教,世亲菩萨说出来了他自己的观点儿――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别人对于他的观点儿还不明白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就向世亲请教,世亲一一作答、解释。

  问:在实际中有时候不是这样的。

  晓:是,有这种情况的。我经常见这样的…

《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