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六)▪P5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說法後,你有什麼感覺?

  曉:怎麼說呢?任何翻譯都是可以討論的,可以商榷的。咱不說佛教,咱說一句很著名的話 : “I think,therefore I cam”這是笛卡爾說的,我們一般都譯做“我思故我在”。其實 這個翻譯就值得推敲。你想,假如說我剛出生,或者說我由于什麼原因成了植物人,根本不會想了,難道我便不存在了嗎?若譯爲“是”,“我思想,所以我是”估計更准確些,但是 這麼譯不合中文習慣,一般人都會認爲這是半語兒。我是什麼,我是人!因爲人才能思想, 即使我現在不能思想,但是作爲人便是能思想的,所以,“我思故我是”,這在邏輯上挑不 出什麼毛病,不過從中文習慣來講,有些別扭。

  還有一句名言,“to be is to be perceived”,這是巴克萊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前邊兒提過的。爲什麼說存在就是被感知呢?比如一個蘋果,蘋果的存在,就是因爲我們感 知它是圓的、紅的、甜的。但我們想想,若我們沒有感知它,難道蘋果就不存在了?人們沒有發現氧氣,難道我們幾十萬年前的遠祖就吸不著氧氣?巴克萊這麼笨?若翻譯爲“是”,我們說它是蘋果而沒有說它是只狗,因爲我們感知到它是圓的、紅的、甜的,具備蘋果的特點 ,這是不是會好一些兒~~所以翻譯是很關緊的。

  問:這麼來看《華嚴經》到底該怎麼理解?

  曉:這個我不能說。我只告訴你,漢譯的華嚴經有四十、六十、八十等,藏文本中也有,你 把各種本子對照一下來讀。在藏文本上,這一段是 這麼說的,“啊!此等有情雖不能真正如實了知如是如來智,但在內心卻有如來之智,太稀奇了!要以聖道之力解開這些有情各自的大結(線繩疙瘩之義),爲使之也能通達如來之 智和獲得如來平等性而演說聖道,用一切方法消除想的行相(各種想)”,這是呂新國給我的。 

  這裏應該注意的,倒是這麼一個問題:若智能本具,則什麼東西能障礙智能,若智能能 被障礙,你這智能大概是假的。因爲“一燈能滅千年暗,一智能除萬年愚”。若無明能障礙智能,那麼我們還有成佛的機會嗎?怎麼能斷了無明呢?

  這個問題大家得把它解決。

  問:會集經典到底是不是真的一無可取之處。

  曉:不是的,會集也可以呀,你只要會集得好就行。比如現在的流通本《藥師經》,它 就是把玄奘、義淨、帛屍梨密多羅等的譯本會集起來的,但會集得很好,所以沒人說閑話。 而夏蓮居會集的《無量壽經》呢?文義不夠周全,被人挑出了不少毛病,所以人們反對。

  

  問:你對印度的祖師比較推崇,爲什麼?

  曉:因爲佛教是印度人按印度人自己的思維模式而建立的宗教, 我現在是學 習印度的思維模式,所以最推崇印度祖師。中國的祖師也了不起,對佛教也有自己的看法, 但畢竟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再怎麼著,總有隔閡。

  曉:咱歇一下,以後大家要讀原典,對任何人都不要迷信,包括權威。在佛教中,除了釋迦牟尼,再沒有誰是權威,先輩大德祖師老和尚統統不算,我們不能做祖師們的奴隸而要做他們的好學生……

  問:象印光大師等都不算嗎?

  曉:當然不算。不錯,他是淨宗十叁祖,我們尊重他,但不能迷信他。比如他說蘇東坡是五祖和尚的後世,我們聽聽就算了。還有,說《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他也說過好幾次。這都是可疑的。當然,這句話圓瑛法師也說過,是在他爲《印光大師文鈔菁華》作的序中。所以,這句集我懷疑就是他們這一代人弄出來的。

  問:那麼你呢?

  曉:我也不行。你們既然錄了音,聽當然可以聽,但聽聽也就算了。你們誰出去拿我的話作爲依據,我可不承認~~我們要做一個“不受人誘惑的人”。

  問:祖師們那是方便說。

  曉:不對,“假安立”、“方便說”等,這是佛的特權,任何沒成佛的人都沒有這權力,祖師也只能依照聖教量來說法,“離經一言,皆同魔說”。

  這回答問題,時間可不短,最後我給大家提示一點兒就結束:

  第一個問題,還是關于阿賴耶的,大家問這阿賴耶是六道衆生共一阿賴耶還是一個人一個阿賴耶。以後大家不要再問這傻乎乎的問題,因爲阿賴耶是一種抽象的功能,它不是實在的、有自性的東西,它不能用“個”這樣的量詞來界定,我們問的 問題是錯的。

  第二個問題這次大家沒有問,但我在其它地方,經常有人問到,他們總愛把小乘的羅漢與大乘的菩薩放在一起比較一番,認爲羅漢不如菩薩。這次雖然大家沒問,但我想有人心中可能也會有此想法,所以我這兒提出來。羅漢與菩薩的不同之處,在于發心,至于斷惑,羅漢得斷,菩薩也得斷。爲什麼有些人不發大心呢,他證羅漢果後就到底了,而有些羅漢還回小向大?這是種姓問題而已。我們絕不能說羅漢不如菩薩,羅漢與菩薩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就象侯寶林相聲中說的關公戰秦瓊一樣,關公與秦瓊永遠不能在一起較量,朝代不同,羅漢與菩薩不能在一起比較,因爲發心不同。

  整個佛教的總綱我們可以套用社會上的說法把它總結爲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叁面旗幟,四項原則。一個中心是成佛做祖度衆生,這是我們的根本目標,當然不能帶有功利心。爲什麼要成佛,爲了度衆生!爲什麼要度衆生?爲了成佛!這成佛與度衆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基本點是緣起論與業力論,緣起論可說是佛教世界觀,緣起性空,業力論可說是佛教人生觀,因果不爽;叁面旗幟是叁法印;四項原則是四聖谛,要成聖苦集滅道都得嘗遍。

  注意:以上問答,是在曆次講經時隨口問答,爲了保持原貌,很少改動,所以有不少地方不圓滿,請讀者諸君自辨。

  問:法師,我皈依已經叁年了,到現在我看了不少佛書,越看越糊塗,到底我是該先信還是先疑也弄不清了,怎麼辦?

  曉:我想最開始不是要信還是要疑的問題,而是先要知道佛教是說什麼的。確實弄清楚了佛教到底說的什麼,它說的什麼東西是與其他的聖人說的都不一樣的,而後才有資格說該信還是該疑的問題。

  問:現在可是有人說要先信有人說要先疑。

  曉:不管別人怎麼說,我沒有那麼說,你現在問我,我給你的答案就是先弄清佛教說的是什麼。你還不知道佛教說的是什麼憑什麼信又憑什麼疑?

  問:菩薩是不是有情?

  曉:如果是有情的話,那就是在六道中的了。菩薩是覺有情,多個“覺”字兒,這個“覺”字兒是使動詞。

  問:我家就在寺院邊兒上,可我聽過一句話,“菩薩照遠不照近”,看起來也象,我們村子裏與寺院的關系很不好,這是怎麼回事兒?

  曉:照遠不照近才對。就象一盞燈,燈往這兒一放,它可以照亮遠處,燈下總有一塊兒是照不住的。高照底明。

  問:佛教不是圓滿的嗎?

  曉:理論是圓滿的。

  問:我對佛教的信心就沒有了。

  曉:你本就是一個最沒福報的人――生在寺廟邊兒上。這是最悲哀的事兒,因爲你剛從餓鬼道出來,還帶著餓鬼道的習氣,這比生在無佛法時代更悲哀。你生在寺廟邊兒上,所以老看到不該看到的事兒――和尚們不好的一面。再說了,“在仆人的眼中連拿破侖也稱不上是一個英雄”,爲什麼?就因爲他與拿破侖經常在一起。我告訴你――要想尊重某一個人,你就要離他遠一點兒。早先的寺廟爲什麼要建在山中?就是爲了少與世人打交道,這樣可以少使世人造輕慢和尚的業。以前的寺院大門叫“山門”,就是因爲寺院建在深山老林裏,後來改成了“叁門”,說是無相、無願、無作,當然,這樣說也能轉圓。

  問:我們常說的“身教重于言教”不成了一句空話?

  曉:我沒說!

  問:這樣的話就沒話說了。

  問:“能轉圓”是什麼意思?

  曉: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原則――自圓其說。也就是說在佛教中只要自己的理論能夠自圓其說,就是能把圈轉圓,就是可以的,不必要與別人爭論,當然,你自己把圈轉圓,也得讓別人覺得你的圈是圓的。比如說《攝大乘論》,無著菩薩在開始就是先成立大乘是佛說,而無著菩薩在成立大乘是佛說的時候,所用的論據是大乘本身,而沒有用一般的舉旁證的方法。

  問:如果是自己認爲圓了,可實際上沒圓呢?

  曉:這是誤認爲圓,這樣當然是不行的。這時候就得向世親菩薩學習,把自己的理論拿出來,讓別人挑毛病,經得起別人的挑才行。

  問:那麼,該怎麼看待佛教內部的爭論?

  曉:有一句話,叫做“佛法無诤,诤即失意”,你知道不知道?

  問:不知道。

  曉:現在我告訴你了,你就知道了。佛法沒有什麼好爭論的。

  問:但事實上真的在爭論。比如中觀與唯識爭得還挺凶。

  曉:佛教講究自圓其說,剛才說了,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原則。也就是說你自己得把自己的圈兒轉圓,你自己只要把自己的圈兒轉圓了,就不要管別人怎麼說。

  問:要是別人來找你碴子呢?

  曉:你別轉移話題。你問的是我怎麼看待佛教內部的爭論,而不是怎麼對待別人的找碴子。

  問:可你也沒有回答我呀~~

  曉:別冤枉我,我已經回答了,“佛法無诤,诤即失意”,意思就是說爭論者根本就是沒明白佛法真實意。

  問:世親菩薩在世時給多少人爭論過~~難道世親也是不懂佛法真實意。

  曉:我沒見過世親給別人爭論的權威記載。

  問:二十頌不是嗎?

  曉:不對,二十頌是請教,世親菩薩說出來了他自己的觀點兒――安立大乘叁界唯識,別人對于他的觀點兒還不明白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就向世親請教,世親一一作答、解釋。

  問:在實際中有時候不是這樣的。

  曉:是,有這種情況的。我經常見這樣的…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