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集义▪P6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执筏能渡,认是救命工具,因而荷筏进行,则反成累赘了。

  渡河的主旨,在离开此岸而往彼岸,当然有其目的,亦如离苦得乐,渡生死海;修学佛法的主旨,在于破偏立正,转烦恼惑而成菩提道;或者说,转迷成觉,渡烦恼海,同样须要渡海的方法。

  筏喻于法,不能确具渡能,即执着不舍;何况能渡之法颇多;因此,法在臻渡之德,能显其德用,则生死之海不愁难,涅槃彼岸必能到达。

  这,就是证取般若,究竟涅槃之德,远诸生死轮回,获得常乐寂静的道理。

  学佛即是培养般若,圆具般若;唯必须起信,知解,修行,实证,别无取巧捷径之法。

  十八、法界净观

  法界有理与事的分别。

  或者:

  现实世界,是事法界。

  阐释世界,是理法界。

  法是一种现象,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有已成就的,未成就的。

  界是一种范畴,有大,有小,有方位;有青黄赤白等颜色,有动静圆缺等型态,以至涵盖了有情和无情等众生之类。

  依理说世界,则非世界,是法界。

  依事说世界,则非法界,是世界。

  经云: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以一银河系而言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则将作如下的计算:

  一千世界,为一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世界数,约言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银河系为世界的基数,同一世界中,除地球外,尚有其他的星球;佛典中,将此一银河系划分为三界,那就是:

  欲界,具有欲念的众生世界。

  色界,具有行色的众生世界。

  无色界,具有行色,却不能现今见闻的众生世界。

  例如:

  欲界,有情和无情的生命世界,如六道众生,及树木花草q菜,以至细菌微生物等。

  色界,能见能闻,包括利用科学仪器等方法,见闻其行相与色碍。

  无色界,暂时不能见闻者,于未来必能发现。

  每一银河系中,各别皆有不同的事相,因事相的展现,均具不同的道理;因事说理,因理明事,所以,事也好,理也好,都称之为法界。

  这就是:

  所说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因此,经中说众生,谓: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这些,就是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众是群体,生是生相;各个群体,各具生相;可谓道尽了银河系中的现象和范畴,于事法界和理法界的世界。

  众生是世界范畴中存在的现象,是广博的,是深奥的,是繁复的,切勿小看了众生。

  十九、如如不动

  布施,从发心到成就,其间少不了流变的过程;物质的,精神的,智慧的,均具分别意识;于相而言,都叫做有为法,即使是资生的,法的,无畏的。因此:

  经中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所谓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于人与事与理的作法;也就是造作的意思,从因缘而生起,即所谓:

  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

  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

  这就是依因缘而显理,依造作而显事,于佛法的唯识学上,论及有为法的能所关系,道出事与理的因缘法则。

  有为法于佛典中标出的内涵,约略分为三种类型:

  1色法--质碍之类。

  2心法--虑知之类。

  3非色非心法--于色心不相应之类。

  唯从行相而言,则不外缘起之生,现象之住,流变之异,缘尽之灭;因此,于时空的任何分位,总不离生住异灭之相。所谓:

  生--本无今现,色心未起今起。

  住--存在现象,色心作用之时。

  异--流转变化,作用逐渐衰异。

  灭--终究殒逝,竭尽而后销失。

  在时空的速率中,无论是剎那,暂时,久远等,因色尘而生缘虑,因缘虑而有知见,因知见而起分别;有时,从因而生果,或迁流变异,或色与心不相应。所以,肯定有为法是以因缘法则,说明造作行为,纔会发生事物;同时,因有事物而说缘起,展现造作之妙;其间的流程,不外生、住、异、灭之相。

  (注:因缘法是从因说果,缘起法是从果说因;唯于法相之理,必须依因缘、造作、事物的现象,纔能建立事物、缘起、造作的法则。)

  从上所述,可见一切有为法是:

  如梦一般的不真。

  如幻觉令人迷惑。

  如泡沫而不实在。

  如影像藉物纔显。

  如露水剎那消失。

  如电光难以捉摸。

  学佛行者,尤其是修养般若波罗蜜,倘若能够于中体取;那末,有为而无为的真貌,必将识得「因缘所生法」的个中玄奥。

  当然,若能进一步于现象中了解「成住坏空」的轨则,于生灭的认知,便会发现原本如如的道理,也就是:

  从色尘相应而生色心之法。

  于色心不动而灭色心之事。

  相应是因缘和合而生诸法。

  不动是从因缘法则而生理。

  因相应缘不动生如如之相。

  取如如色心寂静达般若境。

  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谛义

  

  

《金刚经集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哲学概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