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哲学概论
白云老禅师著作
第一章 缘 起
佛教的法典很繁复,佛陀的思想更深广,为了教外学者,远离「迷信」的障碍,今以哲学的方式,来介绍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概论及其道理与方法。
首先,介绍释迦牟尼的家世,以及当时他的思想起源;继而推展至他的全部思想体系,和他遗留后人的学术功德,使得教外学者,对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为佛陀的进一步认识。
释迦牟尼本姓瞿昙,他的名字叫做悉达多,出生于印度北方,喜马拉雅山之麓的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王国,他的父亲净饭王正是该国的国王;悉达多是具有储王资格的王太子。
大约是在纪元前六世纪年代,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便放弃了王室的优裕而豪华的生活;那是当他看到人类的生、老、病、死等极苦没有解决的办法,而且人类不可能避免痛苦的时候;因此他许下了心愿,毅然舍俗出家,去寻找极苦的原因,探求解决极苦的方法;起初,他历尽艰辛,曾经访问当时流行社会的不同学派,那些创宗立说的思想家,穷究了所有著名的奥义知识,遍及印度各个地区;可惜,参访完了各门各派的精义,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运用自己的思想,依靠自己的智慧,从事破疑解惑的工作,投下他所有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坚毅不拔的意志;在精进与苦行的探讨时日中,终于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胜利果实,找到了极苦的原因,悉知了解决的方法,以及一切世出世间的奥妙之所在。
从此,他开始向世人传授自己的成就,到处弘扬他如何成就的道理和方法;后来,逐渐的广布各地,由五天竺而分别拓展;向南传的有缅甸,钖兰,泰国等。往北方的有中国,西藏,而后辗转至日本,韩国等。他所弘传的道理和方法,完全是口述,由他的弟子们慢慢地集结,流传,一代一代,最后完成了一套圆满的法宝;那便是现今的「经、律、论」十二大部综理为三藏的圣典。较早,圣典的记录,是用梵语书写在贝叶上的;后来,用巴利语集结成最为完善的圣典;在当时的学术界,公认为是佛陀的哲学。
第二章 教 义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从来没有人,不是以小善而不为,以小恶而为之,耳眼之中,尽是听闻于他人的是非;很少接受积小善成大善,离小恶为不恶,耳眼之中,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精神,做为生命里程中的修养工夫。
为了什么?这在佛陀的理想中,认为人类对生命的价值,没有刻意地去体会,真切底去探讨,以至困惑迷惘,沦于慌乱,浪费了珍贵的一生;在短暂的人生道途上,行为着无厌的贪求,轻易不肯奉献。冥顽的执着,束缚不得自在。强烈的计较,不愿付出奉献;因此,佛陀提出了生命的四种谛义,助使人类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完美人生。
知苦后则能不苦。
离苦后则能得乐。
这两句话,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的义理,于体于用,理事分明;可以说,道尽了因果关系的绝对秘密。兹将四谛之法分述于后,以资了解佛陀的人生哲学之基本思想。
第一节 苦之果
苦之果,是生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得去面对着它,承受着它;正是造成人生沦于忧伤和哀怨,以及恐惧情绪的来源。
一、生--人,死了以后,精神(识神)飘惚于空间,像电磁波一样,本身是仿徨的;当它经过了三个七天的时间,随着精神的原动力(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力),得父精母血交合而成为胎,此一精神力量,配合父母的牵引力,才能完成于「缘」的聚合。头七天,其形状有如稀薄的乳酪。第二个七天,像是稠胶。第三个七天,便凝结了;到第四个七天,才成为肉团,直到第五个七天,方始渐渐成胎,然后,六情开启,仰赖母亲供给一切资生的营养;此刻,为母者若饮杯热汤,胎儿的感受,犹若跌进了沸水,母亲喝杯冷茶,胎儿如同处于冰窖。待到月满之时,胎儿的头向母亲的产门,如岩狭壁,不得自由;等到离胎坠下,胎儿乍触外境,遍身如刀伤剑刺,终于啼哭了来到人间的第一声。
二、老--人,出生以后,从婴儿到稚子,自孩提至壮年,在时流的变化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生理的变化,精神的折磨,逐渐底变成头白齿落,耳重眼喑,皮弛骨空;于是,一切形衰退化,步履艰难,起坐失常,精神恍惚,悒郁烦恼,意识迟钝;终究老迈了。
三、病--人,一具色身是由地(硬)水(湿)火(暖)风(动)四大元素组合而成;如果,其中有一种失去调和,那么就会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譬如:地失调,身躯沉重。水失调,身躯膨肿。火失调,身躯热燥。风失调,身躯屈张。最明显的症状是:百节障碍,气力虚弱,口渴筋僵,耳目失聪,排泄奇臭,情绪不安,心念烦恼,声喑语伤,意志消沉;纵然美味当前,如同嚼腊,美女当前,色心不动,名位当前,兴致素然,财富当前,贪欲懒起,寝之不安,睡时恶梦;一切生活心绪,完全不能自己,既连累家人,又拖累亲友,真是苦不堪言。
四、死--人,临命终时,四大元素逐渐分散,心意识,窐碍留连,怀念悲怆,如刀剜剑割,如百骸虫蛀;直到四大分散,风止了,气息断绝,火停了,皮囊冰冷,地水变化,污秽浓肿消瘦;而至土掩火焚,一切休息静止,色身归于大地,时久,体相形骸,无有踪影,于世间从此消失净尽。
五、恩爱别离--人,不免上有父母,下有妻儿,长相厮守,恩爱情深,共享家庭爱恋之乐;但,有朝一日,灾祸降临,刀兵浩劫,便身不由己,或者家破人亡,或者各自东西;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纵然是暂短时辰,承受不了离情别意,何况生死之界,长久无多!欲再团聚,更是困难,无边相思,人鬼殊途,是情是景,只成追忆,或是怀恋,心念沉沦于痛苦之中,或叹息,或悲泣,无可奈何!
六、怨憎会合--人,由于私欲,结怨结仇,造成憎恨;有的,唯恐见面,却又冤家路窄,有的万里寻仇,不见不舍;无论如何,不是尴尬,就是眼红,都不是好会合;尤其,刀枪相向,血肉搏斗,更是惨不忍睹。
七、所求不得--人,没有钱想得到钱,有了钱希望更多;没有官位想做官,做了官希望更大;没有家室想成家,成了家更想三妻四妾;吃不好想吃好一些,住平房想住高楼,有了车马想飞机;为了这些,不惜想方设计,挺而走险,结果,很可能不如所愿,欲求不得。短暂的一生,就这样在欲望中挣扎,拼斗,永无止息;待到无常临降,一命呜呼,那结束了的生命,又能够带走一些什么?
八、忧悲苦恼--人,活在世界上,寿命再长,不过百岁,命短的,胎死腹中;以百岁高龄而言,百年中,几乎有一半是在休息状态,包括了醉酒,疾病,以及少年不更事,待到年迈老态,耳聋目华,思想迟钝,意念沦于追想与怀念,精神痪散,萎靡衰弱。计量之下,所剩不过三二十年,纵或四十年能得清醒硬朗,但其过程中,生活与环境的现实煎熬,无边的忧悲苦恼,所有心念,总是离不开天下紊乱,干旱水灾,台风地震,五谷虫害,家人疾病,儿女前程,个己事业,财物照管,亲族拖累等种种世俗情怀;毕生的心血和精神,就这样消磨打发,直到离开了这个世界为止。
第二节 苦之因
苦之因,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遭遇,毕竟为什么?原因安在?佛陀的理论中叫做「缘起」,也就是说:人,为什么会有如许的痛苦,是由于有生与死的轮替;如果,死了不再生,或者不生不死的话,那么,便不会发生有感受痛苦的世事了。
生与死的法则是什么?佛陀认为人类在未生以前,有着一定可变的某种「东西」的存在,由于这种存在的潜伏力量,依其力量的大小,趋向于生的归附;这种生的归附,可以称之为完成生命的因素,也就是生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形成,来自无始的造作,造作的现象是循环累积的,于时空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连锁性;每一连锁的标准,具有肯定的十二种内容,佛法中说,即所谓一轮生死因缘法则,叫做十二因缘起,兹分别说明于后:
一、无明--不知道苦的成因,不知道累世所集而遗下的结果,不知道如何去消除绝灭这些结果;这些一直令人迷惑的事理,便叫做无明。
二、行--即是意念,口言,身行三种造作。
三、识--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应之能力。
四、名色--由意念所起的分别叫名,由地水火风所组成而显现的相叫色。
五、六处--六根于外物的认识。
六、触--识起作用,乃环境和合而产生的反应。
七、受--环境和合后,反应出来的痛苦或快乐等,各种不同的情绪。
八、爱--因情绪的变化而生起欲望,产生贪着的行为。
九、取--由贪着行为而追求不舍。
十、有--从色、无色、欲念三种境界而有的分别。
士、生--业报感应后的结果,于色、受、想、行、识五蕴变化作用的身相。
十二、老死--色身变化,逐渐衰退,以至四大分散,五蕴空绝。
这十二因缘,如以三世的时间分配,无明乃是生命的过去,行以至有等乃是生命的现在,生与老死乃是生命的未来,本文说为十二连锁关系,是由于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以至生缘于老死;因之,生死死生,循环不息。
第三节 苦之休止
苦之休止者,即是痛苦的停止,或者说是消灭;重点在于实际的境界中,确切的认识所应具的条件,及其理法的性质和作用,而后进入不受生灭的寂静境界,完成解脱后绝对的大自在如来胜境。
当苦的休止论述之前,先必对「涅槃」一词,完全地了解其含义;涅槃,在梵语中具有如下的差别相:
一、不生不灭。
二、寂静清净。
三、自由的理想世界。
四、清凉的宁静世界(如月世界)。
但是,一般错误的说法,多数以「已有的存在而消灭之」为其注解;主要的原因是对涅槃的认识不够,因为,涅槃的实际内含中,并没有「死亡」的意义存在;何况,涅…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