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哲學概論
白雲老禅師著作
第一章 緣 起
佛教的法典很繁複,佛陀的思想更深廣,爲了教外學者,遠離「迷信」的障礙,今以哲學的方式,來介紹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概論及其道理與方法。
首先,介紹釋迦牟尼的家世,以及當時他的思想起源;繼而推展至他的全部思想體系,和他遺留後人的學術功德,使得教外學者,對釋迦牟尼佛之所以爲佛陀的進一步認識。
釋迦牟尼本姓瞿昙,他的名字叫做悉達多,出生于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之麓的迦毗羅衛國,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王國,他的父親淨飯王正是該國的國王;悉達多是具有儲王資格的王太子。
大約是在紀元前六世紀年代,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便放棄了王室的優裕而豪華的生活;那是當他看到人類的生、老、病、死等極苦沒有解決的辦法,而且人類不可能避免痛苦的時候;因此他許下了心願,毅然舍俗出家,去尋找極苦的原因,探求解決極苦的方法;起初,他曆盡艱辛,曾經訪問當時流行社會的不同學派,那些創宗立說的思想家,窮究了所有著名的奧義知識,遍及印度各個地區;可惜,參訪完了各門各派的精義,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運用自己的思想,依靠自己的智慧,從事破疑解惑的工作,投下他所有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堅毅不拔的意志;在精進與苦行的探討時日中,終于獲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勝利果實,找到了極苦的原因,悉知了解決的方法,以及一切世出世間的奧妙之所在。
從此,他開始向世人傳授自己的成就,到處弘揚他如何成就的道理和方法;後來,逐漸的廣布各地,由五天竺而分別拓展;向南傳的有緬甸,钖蘭,泰國等。往北方的有中國,西藏,而後輾轉至日本,韓國等。他所弘傳的道理和方法,完全是口述,由他的弟子們慢慢地集結,流傳,一代一代,最後完成了一套圓滿的法寶;那便是現今的「經、律、論」十二大部綜理爲叁藏的聖典。較早,聖典的記錄,是用梵語書寫在貝葉上的;後來,用巴利語集結成最爲完善的聖典;在當時的學術界,公認爲是佛陀的哲學。
第二章 教 義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從來沒有人,不是以小善而不爲,以小惡而爲之,耳眼之中,盡是聽聞于他人的是非;很少接受積小善成大善,離小惡爲不惡,耳眼之中,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精神,做爲生命裏程中的修養工夫。
爲了什麼?這在佛陀的理想中,認爲人類對生命的價值,沒有刻意地去體會,真切底去探討,以至困惑迷惘,淪于慌亂,浪費了珍貴的一生;在短暫的人生道途上,行爲著無厭的貪求,輕易不肯奉獻。冥頑的執著,束縛不得自在。強烈的計較,不願付出奉獻;因此,佛陀提出了生命的四種谛義,助使人類如何認識生命,如何完美人生。
知苦後則能不苦。
離苦後則能得樂。
這兩句話,包括了「苦集滅道」四谛的義理,于體于用,理事分明;可以說,道盡了因果關系的絕對秘密。茲將四谛之法分述于後,以資了解佛陀的人生哲學之基本思想。
第一節 苦之果
苦之果,是生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實,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得去面對著它,承受著它;正是造成人生淪于憂傷和哀怨,以及恐懼情緒的來源。
一、生--人,死了以後,精神(識神)飄惚于空間,像電磁波一樣,本身是仿徨的;當它經過了叁個七天的時間,隨著精神的原動力(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力),得父精母血交合而成爲胎,此一精神力量,配合父母的牽引力,才能完成于「緣」的聚合。頭七天,其形狀有如稀薄的乳酪。第二個七天,像是稠膠。第叁個七天,便凝結了;到第四個七天,才成爲肉團,直到第五個七天,方始漸漸成胎,然後,六情開啓,仰賴母親供給一切資生的營養;此刻,爲母者若飲杯熱湯,胎兒的感受,猶若跌進了沸水,母親喝杯冷茶,胎兒如同處于冰窖。待到月滿之時,胎兒的頭向母親的産門,如岩狹壁,不得自由;等到離胎墜下,胎兒乍觸外境,遍身如刀傷劍刺,終于啼哭了來到人間的第一聲。
二、老--人,出生以後,從嬰兒到稚子,自孩提至壯年,在時流的變化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生理的變化,精神的折磨,逐漸底變成頭白齒落,耳重眼喑,皮弛骨空;于是,一切形衰退化,步履艱難,起坐失常,精神恍惚,悒郁煩惱,意識遲鈍;終究老邁了。
叁、病--人,一具色身是由地(硬)水(濕)火(暖)風(動)四大元素組合而成;如果,其中有一種失去調和,那麼就會發生各種不同的疾病。譬如:地失調,身軀沈重。水失調,身軀膨腫。火失調,身軀熱燥。風失調,身軀屈張。最明顯的症狀是:百節障礙,氣力虛弱,口渴筋僵,耳目失聰,排泄奇臭,情緒不安,心念煩惱,聲喑語傷,意志消沈;縱然美味當前,如同嚼臘,美女當前,色心不動,名位當前,興致素然,財富當前,貪欲懶起,寢之不安,睡時惡夢;一切生活心緒,完全不能自己,既連累家人,又拖累親友,真是苦不堪言。
四、死--人,臨命終時,四大元素逐漸分散,心意識,窐礙留連,懷念悲怆,如刀剜劍割,如百骸蟲蛀;直到四大分散,風止了,氣息斷絕,火停了,皮囊冰冷,地水變化,汙穢濃腫消瘦;而至土掩火焚,一切休息靜止,色身歸于大地,時久,體相形骸,無有蹤影,于世間從此消失淨盡。
五、恩愛別離--人,不免上有父母,下有妻兒,長相厮守,恩愛情深,共享家庭愛戀之樂;但,有朝一日,災禍降臨,刀兵浩劫,便身不由己,或者家破人亡,或者各自東西;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縱然是暫短時辰,承受不了離情別意,何況生死之界,長久無多!欲再團聚,更是困難,無邊相思,人鬼殊途,是情是景,只成追憶,或是懷戀,心念沈淪于痛苦之中,或歎息,或悲泣,無可奈何!
六、怨憎會合--人,由于私欲,結怨結仇,造成憎恨;有的,唯恐見面,卻又冤家路窄,有的萬裏尋仇,不見不舍;無論如何,不是尴尬,就是眼紅,都不是好會合;尤其,刀槍相向,血肉搏鬥,更是慘不忍睹。
七、所求不得--人,沒有錢想得到錢,有了錢希望更多;沒有官位想做官,做了官希望更大;沒有家室想成家,成了家更想叁妻四妾;吃不好想吃好一些,住平房想住高樓,有了車馬想飛機;爲了這些,不惜想方設計,挺而走險,結果,很可能不如所願,欲求不得。短暫的一生,就這樣在欲望中掙紮,拼鬥,永無止息;待到無常臨降,一命嗚呼,那結束了的生命,又能夠帶走一些什麼?
八、憂悲苦惱--人,活在世界上,壽命再長,不過百歲,命短的,胎死腹中;以百歲高齡而言,百年中,幾乎有一半是在休息狀態,包括了醉酒,疾病,以及少年不更事,待到年邁老態,耳聾目華,思想遲鈍,意念淪于追想與懷念,精神瘓散,萎靡衰弱。計量之下,所剩不過叁二十年,縱或四十年能得清醒硬朗,但其過程中,生活與環境的現實煎熬,無邊的憂悲苦惱,所有心念,總是離不開天下紊亂,幹旱水災,臺風地震,五谷蟲害,家人疾病,兒女前程,個己事業,財物照管,親族拖累等種種世俗情懷;畢生的心血和精神,就這樣消磨打發,直到離開了這個世界爲止。
第二節 苦之因
苦之因,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遭遇,畢竟爲什麼?原因安在?佛陀的理論中叫做「緣起」,也就是說:人,爲什麼會有如許的痛苦,是由于有生與死的輪替;如果,死了不再生,或者不生不死的話,那麼,便不會發生有感受痛苦的世事了。
生與死的法則是什麼?佛陀認爲人類在未生以前,有著一定可變的某種「東西」的存在,由于這種存在的潛伏力量,依其力量的大小,趨向于生的歸附;這種生的歸附,可以稱之爲完成生命的因素,也就是生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形成,來自無始的造作,造作的現象是循環累積的,于時空有過去、現在、未來的連鎖性;每一連鎖的標准,具有肯定的十二種內容,佛法中說,即所謂一輪生死因緣法則,叫做十二因緣起,茲分別說明于後:
一、無明--不知道苦的成因,不知道累世所集而遺下的結果,不知道如何去消除絕滅這些結果;這些一直令人迷惑的事理,便叫做無明。
二、行--即是意念,口言,身行叁種造作。
叁、識--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與外塵色、聲、香、味、觸、法相應之能力。
四、名色--由意念所起的分別叫名,由地水火風所組成而顯現的相叫色。
五、六處--六根于外物的認識。
六、觸--識起作用,乃環境和合而産生的反應。
七、受--環境和合後,反應出來的痛苦或快樂等,各種不同的情緒。
八、愛--因情緒的變化而生起欲望,産生貪著的行爲。
九、取--由貪著行爲而追求不舍。
十、有--從色、無色、欲念叁種境界而有的分別。
士、生--業報感應後的結果,于色、受、想、行、識五蘊變化作用的身相。
十二、老死--色身變化,逐漸衰退,以至四大分散,五蘊空絕。
這十二因緣,如以叁世的時間分配,無明乃是生命的過去,行以至有等乃是生命的現在,生與老死乃是生命的未來,本文說爲十二連鎖關系,是由于無明緣于行,行緣于識,以至生緣于老死;因之,生死死生,循環不息。
第叁節 苦之休止
苦之休止者,即是痛苦的停止,或者說是消滅;重點在于實際的境界中,確切的認識所應具的條件,及其理法的性質和作用,而後進入不受生滅的寂靜境界,完成解脫後絕對的大自在如來勝境。
當苦的休止論述之前,先必對「涅槃」一詞,完全地了解其含義;涅槃,在梵語中具有如下的差別相:
一、不生不滅。
二、寂靜清淨。
叁、自由的理想世界。
四、清涼的甯靜世界(如月世界)。
但是,一般錯誤的說法,多數以「已有的存在而消滅之」爲其注解;主要的原因是對涅槃的認識不夠,因爲,涅槃的實際內含中,並沒有「死亡」的意義存在;何況,涅…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