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按)乍隐乍现。(注185)
(8)幻——能现为多身,犹如众多人相现于幻景中。
(9)虹霓——犹如彩虹,具诸身色,无碍无杂。
(10)云中电闪——住于异熟身蕴之中,如电光闪耀于云团之中。
(11)水泡——从空性中率尔现起,如水中突起水泡。
(12)镜中金刚持像——圆具一切手足支节,犹如镜中映现的金刚持影像。
在这些比喻中,唯有“梦身喻”被说为最佳,由于:(l)只有梦身是真实属于“幻身”之一类,(2)梦身的前导(无间位于梦身之前者)、自体(何为梦身)及终结(其结束之法)皆为“幻身”之例证(参见附表八)。“梦身”由风、心所成,是当行者入睡后,出于其粗身之外的微细身,虽然凡夫皆有梦身,但大部份人皆无法操控此身,唯有瑜伽士才能运用梦身游行各处,作种种事业(注186)。由于梦身为风、心所成,其住于粗身之中,并因睡眠时风息内摄,觉受(极粗略的)“四空”后,从粗身中出生,所以其本身便是一种真正的幻身(虽然非由修道所生)。
“梦身”的前导、自体及终结比配“幻身”的前导、自体及终结之法如下:“梦身”的前导便是在睡眠常粗略觉受到的“四空”,其与“幻身”前导,亦即于“道位”所证的“四空”相似。由于梦身本身便是由风、心所成的一种幻身,故其自体即比配“幻身”。“梦身”回返于“粗身”便是“梦身”的终结,此正如“幻身”返回行者的“粗身”或“化身”之中。
(附表八):幻身与梦身
阶位 能表 所表
前导 睡前觉受之四空 幻身前的四空证德
自体 梦身 幻身
终结 梦醒时梦身回入粗身 幻身回返粗身或化身
同样,“幻身”、“光明心”及“化现色身”亦可同样比配佛的法、报、化三身(注187)(参见附表九)。佛陀的“法身”事实便是“胜义光明”,即现证空性的“俱生大乐心”;“报身”便是由最细根本风所成的庄严色身一“清净幻身”,“化身”便是为利益一切有情所示现的变化色身。在无上瑜伽续部的道轨上(188),是具有种种与佛陀“三身”相类之身:“圆满次第胜义光明”与“法身”相似;“不净幻身”与“报身”相似;证得“幻身”者以“旧蕴粗身”为“化身”与佛陀的“化身”相似。
不仅“道位”之身与“佛位”三身相似,就是于庸常的“眠位”及“死位”亦同样与“三身”相似。当人们入睡时,即会短暂觉受“光明心”(虽然事后常不能忆起);此“睡眠光明心”与佛的“胜义光明心”,亦即“法身”相似。于睡眠中所生起“梦身”,乃是“幻身”的一种,此身与佛的“清净幻身”,即“报身”相似。最后,当“梦身”重返于“粗身”时,便与佛陀为饶益有情的“应化身”相似。
同理,行者于死时所觉受的“死有光明心”亦与佛的“光明心”——“法身”相似。行者生起“幻身”而取代“中有身”时,其所具有之身即与佛的“报身”相似。当行者以另一身或另外各组身相成办道轨时,便与佛的“化身”相似。
而且即使在一般的凡夫位中,“死有光明心”亦与佛的“法身”相类;人们于“中有位”所得的一种“幻身”亦与佛的“圆满报身”相类;而“受生入胎”则与佛的“化身”相类似。就平常一日中的“醒”、“睡”、“梦”三种不同的位处而言,不具有能、所分别境相的“深睡位”亦与佛的“法身”相似;造梦时所起的“梦身”与佛的“报身”相似;从睡眠中醒来时即与佛的“化身”相似。(注189)
(附表九):各种佛身的关系
佛身 身性 俗位 一日中 道位 眠位 死位
法身 胜义光明 死有光明 深睡 胜义光明 光明心 光明心
报身 清净幻身 中有位 生梦 不净幻身 梦身 代替中有身之幻身
化身 化现色身 入胎 醒时 回返粗身 回返粗身 成办修道之化身
(五)“光明”:
“光明次第”的定义如下:(注190)
此位圆满次第之由显现光明之方便近因起,直至成办双运之前为其界限。
“胜义光明”是现证空性的大乐心,在其显现的同时,一切“烦恼障”——微细自性有执及其业种子一皆完全破除。“光明心”是从地狱道至佛位间一切有情的根本心,一切有情众生皆由此心而生,亦死归于此心中(注191),意指有情于死时及再次入胎受生时定会觉受此心。于大部份众生而言,仅是在死时、入睡时等无法驾御及认持其“光明心”的时位觉受此心。在另一方面,诸佛唯从此“光明心”起用,由于诸佛常住于“光明心”中,故能于全无分别现证空性的同时,分别通达一切诸法,以种种示现遍满世间利益有情。 在一切风息完全融入心间“不坏明点”时,“光明心”即现起,风息完全收摄与配合大乐,即能其成为证悟空性实相的殊胜方便。其余趣向“光明”的“白显现”、“红增上”及“黑近得”等“三空”皆是此心的“近因”或“等无间缘”。除了“光明心”之外,一切心识中最微细的便是“三空”,也就是先于“胜义光明”之前所觉受的最后三种心识。尽管各品光明的定义皆包含于“光明次第”之中,但是它们本身并非就是“光明”;相反,某种特别的“光明心”便不入于“光明”的品位。例如:死时所觉受的“光明心”便不是“胜义光明”,因为其并非道位的心识;同样,在“圆满次第”较前阶位所证的“譬喻光明”,由于有微细二取染污的分别心,所以亦非“胜义光明位”。另外,“有学双运位”或“无学双运位”的“光明心”虽为“光明”,但却不是“光明次第”。 “依经乘道轨成办光明”: 虽然其作“三空”皆是“胜义光明”的“等无间缘”或“近因”,但是证取“胜义光明”的主要因素乃是成就“不净幻身”或圆满积集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资粮”一般而言,续部的菩萨行者是借成办“不净幻身”来作为证取“胜义光明”的因素,而经部的菩萨行者则以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资粮来达证“胜义光明”。 依经乘道显现“胜义光明”之法有两种略有差别的解释: 第一种是阿旺巴丹之师雍增嘉威洛著的说法:当行者达至“波罗密多乘十地”的最后一地时(此地行者已断除“烦恼障”及一分“所知障”),行者即于奥明净土中进入根本三摩地,直至为十方诸佛弹指唤醒,劝请出定,并于中夜授予行者续部四灌的第三灌顶,令行者能现起“四空”。 最后于黎明时分,再进而授予行者“第四名词灌顶”,传以“光明”及“双运”的教授,令其成办“清净幻身”与“胜义光明”的“有学双运”;稍后行者即于黎明的第三时位,达证“有学双运佛果”,俱时尽断一切“所知障”,成办“净幻身”舆“义光明”之双运。 另一在经乘道最后位成佛的解释是宗喀巴大士的弟子克主杰所说:行者于接受第三灌顶时,亦同时建立进一步的教授(应指第四灌顶),凭借第三灌顶,行者即能以大乐(胜义光明心)现证空性,随后再以先前所建立的教授之力生起“双运身”。 圆满经乘道轨历程的行者当于奥明净土成办佛果。然而,续部行者却会先于圆满经乘道者在广“欲界”成就菩提,而那些于死时修持“金刚诵”及“随灭静虑”的行者则能于“中有位”成办正觉。(注194) “光明的种类”: “光明”一词能同指“能观”或“所观”(或译为“有境光明”及“境光明”——译按)。“所观光明”即是为“光明”所证知的“空性”;“能观光明”即是能证知空性的心,其又可细分为:依比量通达空性的”能观光明”及以现量证得空性的“能观光明”。依比量通达空性的“能观光明”名为“譬喻光明”;以现量证得空性的“能观光明”则名为“胜义光明”。由于第四次第的“胜义光明”最初定于黎明时显现(如释迦牟尼佛于黎明成就正觉),故被称为“外现证菩提”;又因其余一切心识皆消融于“一切空光明”之中,所以其又同时被名为“内现证菩提”。 此外还有以“共义”、“密义”、“了义”等三种不同的方式来称呼“圆满次第”的“胜义光明”(见附表十)。“光明”的“共义”有两种:第一义是意指通达空性的粗意识。故此就“共义光明”而言,这是一种为“波罗密多乘”及“下三密续”皆能共证的“光明心”,盖因各乘亦具有能证空性之心慧。第二种“共义光明”是指行者由明点溶、滴于脉内而生起证空的溶乐心识,此类心识亦非无上续部的“圆满次第”所独有,即使于“生起次第“亦能证得。 “密义光明”是指“譬喻光明”,在风息未融入中脉之前,隐密的微细心识通常不能显现。在“身远离”、“语远离”、“心远离”及“不净幻身”各次第所现起的“譬喻光明”皆为这种“光明”。 以“俱生大乐心”现证“空性”的究竟方法——“胜义光明”——才是“了义光明”,其“了义”是在于其“究竟功德”或为“最上品之心识”(注195)。 (附表十):光明的含义 品类 含义 法轨或次第 共义 (1)证空之粗意识 波罗密多乘及一切四续部 (2)证空之溶乐心识 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密义 譬喻光明 身远离、语远离 (风入中脉所生证空大乐心识) 心远离、不净幻身、有学双运之断双运 了义 胜义光明 光明、有学双运、无学双运 (借俱生大乐现证真如的究竟方法) (六)“有学双运”:(注196) “有学双运次第”的定义如下: 此圆满次第由生起清泽幻身至有学位终结之胜义光明为止。此清净幻身乃依第四支胜义光明所乘之风息为主因,并以光明心为其助缘,于第四支胜义光明之风息略起粗动之际俱时出生。 在行者证得“胜义光明”后,风息再起微动之际,行者当下便现起“幻身”。由于有碍解脱生死轮回的“烦恼障”已经断除,故此位“幻身”被称为“清净幻身”。“清净幻身”的主因是“最细根本风”,而“光明心”则为“清净幻身”的助缘。然而,在行…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