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P9

  ..续本文上一页引生“四喜”而证得。在“心远离”之中,“四空”与“四喜”皆是由于风息融入“不坏明点”而显现,但在达至“究竟心远离”前,此事仍不得成办。

  如较前的圆满次第阶位一般,行者在“非究竟心远离位”是不会证得“四空”的圆满显现。直至死时一切风息融入“不坏明点”及在“心远离”的最后位现起为止,“四空”是约不会圆满到量。

  (四)“不净幻身”:

  “不净幻身次第”的定义如下”(注168)

  此圆满次第从实证具诸相好之天身为始,此身乃依“究竟心远离喻光明”为缘,并以此心所乘之根本风为因,复于“究竟心远离喻光明”之风息粗动而起逆行“近得心”之际俱时成办。其界限是于(现证)胜义光明方便之近取因生起前为止。

  于“不净幻身位”中,行者即能真实生起本尊天身,此身是从以下的方式出生:行者先由“心远离位”的修法之力,令一切风息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如是即证得“第四空譬喻光明”。当风息略起粗动时,于前时各生、圆次第位所观修的本尊天身即刹那现起,此“幻身”全由无质碍之风息所成,犹如阳焰一般光明闪动,其相与本尊天身相似,所不同者此身唯是白色而非杂色(注169)。在证得“幻身”之刹那,行者会经历逆行次第,开始再次重复觉受粗于“心远离喻光明”的种种心境。在“幻身”显现的过程中,行者会同时觉受“黑近得心”、“红增上心”、“白显现心”与种种“根识”及“分别识”。

  行者在此位圆满次第所生起的本尊天身为“不净幻身”,由于行者此时仍未断除障碍解脱生死轮回的贪、嗔、痴“烦恼 障”(注170),故其被许为“不净”。(然这并非是说到了光明位时这些烦恼皆得断除,行者于解脱后所起的幻身便是清净。)其名为“幻身”者,是因为此身为风息所成,无有质碍,犹如幻师所变之幻象,唯有其他能同样证得“幻身”的瑜伽士才能得见(注171)。然而,此身圆满具足佛陀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如顶上肉髻圆显、两耳相齐垂肩、掌心具法-轮相等)。“幻身”能出于“粗身”随行者所欲前往各处(注172),但其最初是否必需从粗身中生起则有异议(注173)。

  “粗、细与最细”:

  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粗”、“细”及“最细”三类心、身(见附表七),“粗身”便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身体,此身是由四大及其所生之物所成。“细身”则由“脉”、“风”、“明点”所构成。“最细身”便是住于“不坏明点”内,为“光明心”所骑乘的“最细根本风”。此“根本风”被称为“根本”是因为此风尽管是刹刹变异无常,然其相续却是恒常不断,于行者过去经历之无数生中,皆住于“不坏明点”之内,即使达至佛果(注174)时仍旧相续恒存,为佛陀常时安住的“最细光明心”所骑乘。这种最细风比较融入其中的身脉风息更为微细,而脉中的风息又较融入其中的粗风(如诸根识之风)为细。

  就“心”而言,“粗心”便是种种“根识”,“细心”是“分别意识”,“最细心”则是骑乘于“最细根本风”上的“光明心”。这些心识的粗细差别,亦可依心识处于“醒位”(粗)、“梦位”(细)及“深睡位”(最细)(注175)的粗细性质而说。

  在平常的醒位生活中,只有“粗身”、“粗心”及“细心”(即寻常的根识及意识)现行。然而,在无上瑜伽续圆满次第的“身远离”、“语远离”及“心远离”三位中,“脉”、“风”、“明点”所成之“细身”及“白显现”、“红增上”、“黑近得”与“光明”等“四空”微细心亦会现行。(除了“光明次第”的“胜义光明”外,余位的“四空”皆是“分别心”而非“无分别心”,因其为能、所二显及彼境有自性之相所染,所以仅是“细心”而不是“最细心”。)“最细心”仅在一切粗、细诸风融入心间“不坏明点”后才会现行。同样,“最细身”——亦即“最细根本风”亦只会在粗、细诸风融入“不坏明点”后才会现行,如前所说,其为“胜义光明心”所骑乘。最细风、心与较粗的风、心皆是永不分雕。

  (附表七):“粗、细与最细”

  粗 细 最细

  身:四大及所生之物 脉、细风及明点 最细根本风

  心:根识 分别意识 胜义光明心

  要令“幻身”显现,就必需要令“细身”及“粗身”分离,也就是要令粗身停止运作。续部瑜伽士用以把粗、细二身分离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法是借用死亡令粗、细二身永远分离(并会把粗身弃舍而成为一具无用的尸体),但是只有已成办“心远离”的瑜伽士才能于经历死殁次第的同时,结合“语远离”的“金刚诵”及“随灭二次第”修法把庸常的死亡用以为道。瑜伽士借此即能成办驾御风息,令风息融入“不坏明点”中;当“光明心”在死亡的一刹那显现时,瑜伽士便能安住于其中(注176),并同时生起“幻身”以取代“中有身”。当行者生起“幻身”后,即能圆满余下的无上瑜伽次第,无需再次受生为粗身。据说宗喀巴大士便是在“中有位”成就正觉(注177)。

  另一种方法是凭借禅修把粗、细二身分离、此修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禅修是修持“迁识法”(或称为颇哇法——译按),也就是著名的密续法轨——“那洛巴六瑜伽”的其中一种修法,此法可把行者的神识迁入一具刚死亡的身体中,或可于死时成办往生奥明净土(注178)。这种修法需以“风瑜伽”及反复不断的观想,把根本风心从顶门射进本尊身中。然而,“迁识法”仅能把粗、细二身分离,但却不能令行者达证“幻身”。

  第二种用禅修分离粗、细二身之法是“究竟心远离”,此法需令风息入住消融于“不坏明点”。令一切风息完全趣入中脉(注179),当一切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时,一切粗身的活动便会停灭,根本风亦会自然现为“幻身”,唯有这样才能成就此法。

  如前所说,当行者生起“幻身”时,便有可能随自所乐脱离粗身。若“幻身”最初是在粗身内生起,那便是以这种修法在心脏间生起(注l80)。若行者能安住于一切外境皆现如幻象的“究竟心远离如幻三摩地”愈长,那留住于粗身之外的时间亦愈久。当根本三摩地退失,或到达事前所定的上座时间,“幻身”便会重返于粗身之中,在这个修持阶位中,由于执持粗身的业力仍未断除(直至“胜义光明位”前,此业仍未能断),故不能完全把粗身弃舍。

  然而,即使行者日后取得“清净幻身”时已不再需要粗身,但亦不一定要把粗身舍弃;行者若为了利他之愿便可继续留住于旧蕴身中,如是旧蕴身即能变成为行者的一种“化身”。

  当行者由“有学双运”进入“无学双运”(佛果)时,便能以“清净幻身”真实成办正觉;就是证得“不净幻身”者亦能于此一生中成就佛果。

  由于行者是不可能以粗身成就佛果,所以,释迦世尊于印度菩提树下成佛乃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作的示现;他在降生为释迦族Shakyas的悉达多乔答摩太子Siddhartha Gautama之前,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种示现仅是意味行者有可能于一期生命中,以“一身”达成正等正觉,而此处所指的“一身”是同一的“粗身”,因为在密续的修法中,行者最初是先运用粗身,而后来则转 而使用“最细根本风”所成的“清净幻身”圆满其道。

  “四空与幻身”:

  “幻身”有二因:“心远离譬喻光明心”及为其所骑乘的“最细根本风”。住于“不坏明点”中的“根本风”是引生有相“幻身”的“主因”,所以“譬喻光明心”乃是“幻身”的“助缘”。由于“根本风”不能离“譬喻光明心”而自显,所以它是成熟“幻身”的必要原素。“心远离光明心”被名名“譬喻”是因为穹并非“胜义光明心”,仍为微细能所二取相所污染。(胜义光明是以俱生大乐心无分别现证空性。)

  行者初起”幻身”时,便会从“心远离”最后位所显现的“光明心”逆行而出,依次返回“三空黑近得”,“二空红增上”、“初空白显现”乃至“八十性妄分别”。这些心识是名为“逆行四空”,因为心识在更多的风息融入“不坏明点”时,已由“白显现心”、“红增上心”、“黑近得心”向前过渡至“光明心”,现在此逆次第则转为由“最细根本风”现起“幻身”之相。

  “不净幻身”是在证得“心远离譬喻光明”后,于逆行次第开始时成办,其法与死、中、生三有的过程中现起“中有身”相似。死时,“光明心”即告显现,当“光明心”隐灭后,较粗的心识便立即从“黑近得心”开始次第逆行,相继显现,而“中有身”——“幻身”的其中一种——即由“根本风”刹那现起(注181)。

  行者于现起“幻身”获得堪能,意即永远能有效地降伏死亡。通常行者并不能驾御死、中、生三有,所以便会无自主地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但是,证得“幻身”的行者却能无死,因为死亡的意思是指由业力所驱策而感受死亡的过程,复由“死有”趣向“中有身”,由“中有”而再度受生。然而,证得“幻身”的行者能驾御风息,而且能在觉受死殁次第时不会进入“中有位”而受生。

  “幻身的譬喻”:

  在《明显释》中,是以十二喻来诠释“幻身”。“幻身”是被比喻为:

  (1)幻人——“幻身”唯依风、心所成,犹如幻师所变之人。(注182)

  (2)水中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之虚,月影即能映现;同檬“幻身”亦能任运显现,遍一切处。(注183)

  (3)光影——“幻身”乃无血肉之身相,故如光影。

  (4)阳焰——刹那变动,故如阳焰。

  (5)梦身——唯依风、心所成,犹如萝身离粗身或异熟身(庸常粗身是业力所感之果)。

  (6)谷响——“幻身”虽与异熟身(注184)实为同一相续,但却现似异体,正如迥音有别于原来发出之声响。

  (7)寻香城——刹那显现,刹那隐灭,如“寻香”有情所居之城邑(或名乾达婆城——译…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