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P8

  ..续本文上一页

  前面的细点修法、观修空性及修显境为乐空等三位修法中,行者观修中脉下端的微细明点,运用所引生的大乐心观空,并于等引位出定时(即后得位),将一切法视为乐空之变现。于第四位修法中,由于大乐已令诸根门之风息内摄,故行者即回入于等引位。由于“忿怒母”为风所燃使明点溶化,并于中脉内流动而引发大乐,令乐受渐加增盛。

  此引生乐受并令大乐再度回摄于等引位的修法,正道出了续道与经道的其中一大分别。当行者能于难以修习的密续观法中获得善巧,并能成办空性的观修时,修持续道即会易多难少,而大乐与空性亦会互作助伴。行者以遍满大乐的心识修空,复于“后得位”观一切为大乐,此令诸根内摄,“忿怒母”溶化明点流注,增长大乐,复再回入空性等引之过程会不断轮替循环。此外,仅视诸法为大乐所现乃有助行者通达诸法无自性。正如达赖喇嘛所说:“于诸法现为光明心的游戏化现时,行者便会更能了解诸法唯是名言施设,悉皆空寂。”

  (二)“语远离”:(注148)

  “语远离次第”的定义如下:

  此圆满次第是以此派瑜伽士,藉于心间要处修习咒点,令上、下门风息入、住、融于心间中脉,由此三事出生明智为起始,其界限直至行者由修习力令诸风入、住、融于心间不坏明点,心轮脉结完全开解,引生明智之前为止。

  在“语远离”位,诸风虽已入、住、融于心间中脉,但仍未入、住、融于心间不坏明点之中。

  “语远离位的名义”:

  虽然“身远离”含有以“本尊天相”取代“庸常显相”之义,但“语远离”却未同样含有以“本尊佛语”替代“庸常言语”之法。“庸常言语”当然必须要远离,但此处所说之“语”非指交流沟通的语言,而是呼吸出入息的三位,即是:(1)入位,(2)出息前持息的住位,(3)出位。此处所要远离或降伏的便是对三位出入息而起的世间庸常分别执著,也就是计执这些音声与“嗡”OM、“啊”AH、“吽”HUM三字的音声全然不同。依阿旺巴丹所说,三位出入息于每一刹那所产生的法尔本音,实与“嗡”、“啊”、“吽”完全相同,但却常不为人所注意。

  所以“语远离”的修持便是要察知呼吸出入息的法尔本音,是发出像“嗡”、“啊”、“吽”的声音。此即意指行者唯要证知风息于中脉流动时,三位出入息的本音是“嗡”、“啊”、“吽”之声,而非把本音想成与“嗡”、“啊”、“吽”三字字体完全相同,亦不是以心忆念三字的发音。(注149)

  “语远离”是依其位的三种瑜伽中的第二种而立名,在这种于鼻端修光点的瑜伽中,便会生起真正的“语远离”。虽然“语远离位”第一种于心间修咒点的瑜伽及第三种于密处修物点的瑜伽皆被许为“语远离”,个由于此二法并没有以某些咒字与出入息合修之法,故均非真实的“语远离”。

  “语远离位”的瑜伽是一种与出入息呼吸有明显关系的修法,因此是一种“延命(即出入息)的瑜伽”(命力Pranayama)。这仅是续部多种“风瑜伽”修法之一,至于其中一些已经作出讨论。“命力”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名相,它包括了:咒字、明点等一切收风入于中脉的修法,在《时轮续》及“下三续”,“命力”是意指遮止诸风,但是于《密集续》中,“命力”是指“延命”,意谓要令通常空空如也的中脉盈满风息。而“延命”在意义上亦指令寿命长久;据说人一天的呼吸是限于二万一千六百息,直至耗尽由各自别业所成的寿限为止,但借“延命瑜伽”能令出入息转慢而延长寿命。(注150)

  “修咒明点”:

  “语远离”由运用“咒明点”、“光明点”及“物明点”(151)等三类不同明点修持的三种风瑜伽所组成(风瑜伽亦即命力瑜伽——译按)。第一种语远离瑜伽是观修“咒明点”,此即于心轮中观修自性为真言“吽”字的明点,其相与上竟下细如钉子状的藏文标点符号“沙特”shad(注152)类似。(意指虽然行者胜解咒明点的本性是“吽”字,但其貌看似“沙特”,而非像“吽”。字)。由专缘此要处,身中上下二分的风息即收入中脉,并从中脉进入心间部位。由风进入及消融于此处故,最下亦当渐次引生“四空”的“初空”,即心住于澄明鲜白月光相的“白显现心”。“初空”的成就标志著“语远离位”的真实起点(注153)。然而于此位中,即使风息已经融入心间中脉,但心间的脉结仍旧紧缚未解,故此障碍了风息的流动。

  “修光明点”:

  第二种“语远离”的瑜伽是由修光明点(或简称光点——译按)而真实令风息入、住、融于心轮中央的“不坏明点”中,行者所观修的光点是被想于鼻端,由于其被胜解为具足光明之性,极为澄明,故称为“光明点”(注154)当出入息被观想穿越此光点时,行者仅需于息的入、住、出三位分别观察其“嗡”、“啊”、“吽”之回音,此能令中脉内之风息前后来回移动及令脉结略得开解的观法又名为“金刚诵”(注155),借修此法,即令风息开始入、住、融于“不坏明点”引生“初空”,此乃“语远离”的结束及“心远离”开始之位。

  当行者于光点瑜伽的修法获得一些成就时,便要由对“四根本风”的观法转向对“五支分风”的观法。“根本风”是五种庸常业风,而“四根本风”便是除了“遍行风”之外的:“持命风”、“火住风”、“下行风”及“上行风”,四者各与水、火、地、风四大相连 (注156)。“支分风”是与诸根识(前五识)相连之风,它们事实亦包含在“根本风”之中。五者皆是“根本持命风”的支分。行者由把出入息观法从广“根本风”转向“支分风”,便会令脉结进一步开解,让风息能大量趣入心间的“不坏明点”中。“金刚诵”是圆满次第的一种重要修法,阿旺巴丹在论中提到,即使在随后各位次第中并未谈及与“金刚诵”的关系,但其却是一直延伸至“双运位”。

  “修物明点”:

  “语远离”的第三种瑜伽是修“物明点”(物明点有译为界明点——译按)以增上收摄风趣入“不坏明点”的过程。“物明点”是被想为红、白明点所成。在观修“物明点”时,行者所观想的明点是在于自身中脉下端的交会处令“物明点”显露于密处顶端而不漏失,能自在任持于适宜之处。

  圆满达成“心远离”,行者是需要如死时的收摄次第一般,把一切风息完全收摄。

  此瑜伽修法是为了再进一步把脉结解开,并令所摄集的风息趣入“不坏明点”。依下文所见的“心远离位”定义看来,似指“物明点瑜伽”实为完全开解脉结所必需之法。当行者凭借“语远离”的三种明点瑜伽,最低限度令部份风息融入于“不坏明点”时,便过渡至“心远离位”。

  (三)“心远离”:

  “心远离次第”的定义为:

  此圆满次第从行者依止:(1)“内缘”金刚诵与随灭二静虑、及(2)“外缘”依手印修命力,令心间脉结全得开解,由风息融于不坏明点而生起明智之位为始,乃至未得“不净幻身”之间。

  “心远离”是由风息消融于心间“不坏明点”,令诸“空”显现为起始,并于行者生起“不净幻身”前便终结。

  “究竟心远离”是趣向下一位圆满次第,即“不净幻身位”所不可缺少。生起“非究竟心远离”是最少要有部份风息融入“不坏明点”;而“究竟心远离”则要一切风息完全融入“不坏明点”才能现起。

  “心远离位”所要远离或降伏者乃为“分别”;行者凭借令心意现为乐空无别之体而远离“分别”。其修法皆为“语远离位”的延续。

  “成办心远离的二缘”:

  行者为要达至“心远离位”并令其达至圆满,便必需依止“内缘”及“外缘”,此二修法与“语远离”的修持极为相似。“内缘”是“语远离”的第二种瑜伽——“金刚诵”。在真正的“语远离”中,是在中脉上端(即眉心)观想一光点,行者观察出入息的音声为“嗡”、“啊”、“吽”及二种随灭次第所包含的观想修法。

  在第一种随灭次第的观想中,行者要观想一充满本尊天众,外相殊妙的清净佛土,并观一发放光明的“吽”字位于心间。行者观想心间“吽”字放出光明,光明融化净土的器、情二界,之后光蕴即融入行者自身,自身复融入心间,于一切境相隐灭后,行者即安住于空性中。第二种随灭次第并没有净土等观想,行者仅观想由心间“吽”字放光把自身融为光明,褚境隐灭后即安住于空性中。

  “心远离”的“外缘”是依“智慧手印”

  行者需事修某些行为以增长大乐,借此增上证空之智慧。这些行仪皆是在成办“非究竟心远离”后实行(见附表六),其法规能帮助行者各别证得“幻身”、“有学双运”及“无学双运”。这些行仪分为三类:

  (1)有戏论行

  (2)无戏论行

  (3)极无戏论行

  “有戏论行”包括穿著手印之服饰庄严,及本尊与手印之“问答” 。

  “无戏论行”虽然亦使用服饰庄严,但没有种种戏论问答。

  “极无戏论行”唯与智慧手印作等入相运,并运用睡眠光明,远离一切戏论。

  生起、圆满二次第皆可事修此三行,行者在成办粗分及细分生起次第后,即可依手印而修此三行,借此快速成办各种如:降伏恶众、增益智力财富、天眼、望文立知其义等“共同悉地”(佛果则为“不共悉地”)于圆满次第事修三行则是为了增上空观。

  (附表六):增上三行

  行仪 行法

  有戏论行 服饰庄严及问答等

  无戏论行 服饰庄严等

  极无戏论行 与智慧手印和合及睡光明

  用“手印”是趣入“幻身位”的两种方便之一另一法门仅是在行者临命终时修持“金刚诵”,以真实的死亡作为收摄一切风息之方便而生起幻身。(若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便能生起“幻身”而代替“中有身”,不必再受生为粗身才成办正觉。)

  “四空四喜”:

  在“语远离”中,“四空”与“四喜”皆是借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燃起忿怒母,令明点溶化流注于中脉…

《《无上瑜伽密续》节录(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