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細點修法、觀修空性及修顯境爲樂空等叁位修法中,行者觀修中脈下端的微細明點,運用所引生的大樂心觀空,並于等引位出定時(即後得位),將一切法視爲樂空之變現。于第四位修法中,由于大樂已令諸根門之風息內攝,故行者即回入于等引位。由于“忿怒母”爲風所燃使明點溶化,並于中脈內流動而引發大樂,令樂受漸加增盛。
此引生樂受並令大樂再度回攝于等引位的修法,正道出了續道與經道的其中一大分別。當行者能于難以修習的密續觀法中獲得善巧,並能成辦空性的觀修時,修持續道即會易多難少,而大樂與空性亦會互作助伴。行者以遍滿大樂的心識修空,複于“後得位”觀一切爲大樂,此令諸根內攝,“忿怒母”溶化明點流注,增長大樂,複再回入空性等引之過程會不斷輪替循環。此外,僅視諸法爲大樂所現乃有助行者通達諸法無自性。正如達賴喇嘛所說:“于諸法現爲光明心的遊戲化現時,行者便會更能了解諸法唯是名言施設,悉皆空寂。”
(二)“語遠離”:(注148)
“語遠離次第”的定義如下:
此圓滿次第是以此派瑜伽士,藉于心間要處修習咒點,令上、下門風息入、住、融于心間中脈,由此叁事出生明智爲起始,其界限直至行者由修習力令諸風入、住、融于心間不壞明點,心輪脈結完全開解,引生明智之前爲止。
在“語遠離”位,諸風雖已入、住、融于心間中脈,但仍未入、住、融于心間不壞明點之中。
“語遠離位的名義”:
雖然“身遠離”含有以“本尊天相”取代“庸常顯相”之義,但“語遠離”卻未同樣含有以“本尊佛語”替代“庸常言語”之法。“庸常言語”當然必須要遠離,但此處所說之“語”非指交流溝通的語言,而是呼吸出入息的叁位,即是:(1)入位,(2)出息前持息的住位,(3)出位。此處所要遠離或降伏的便是對叁位出入息而起的世間庸常分別執著,也就是計執這些音聲與“嗡”OM、“啊”AH、“吽”HUM叁字的音聲全然不同。依阿旺巴丹所說,叁位出入息于每一刹那所産生的法爾本音,實與“嗡”、“啊”、“吽”完全相同,但卻常不爲人所注意。
所以“語遠離”的修持便是要察知呼吸出入息的法爾本音,是發出像“嗡”、“啊”、“吽”的聲音。此即意指行者唯要證知風息于中脈流動時,叁位出入息的本音是“嗡”、“啊”、“吽”之聲,而非把本音想成與“嗡”、“啊”、“吽”叁字字體完全相同,亦不是以心憶念叁字的發音。(注149)
“語遠離”是依其位的叁種瑜伽中的第二種而立名,在這種于鼻端修光點的瑜伽中,便會生起真正的“語遠離”。雖然“語遠離位”第一種于心間修咒點的瑜伽及第叁種于密處修物點的瑜伽皆被許爲“語遠離”,個由于此二法並沒有以某些咒字與出入息合修之法,故均非真實的“語遠離”。
“語遠離位”的瑜伽是一種與出入息呼吸有明顯關系的修法,因此是一種“延命(即出入息)的瑜伽”(命力Pranayama)。這僅是續部多種“風瑜伽”修法之一,至于其中一些已經作出討論。“命力”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相,它包括了:咒字、明點等一切收風入于中脈的修法,在《時輪續》及“下叁續”,“命力”是意指遮止諸風,但是于《密集續》中,“命力”是指“延命”,意謂要令通常空空如也的中脈盈滿風息。而“延命”在意義上亦指令壽命長久;據說人一天的呼吸是限于二萬一千六百息,直至耗盡由各自別業所成的壽限爲止,但借“延命瑜伽”能令出入息轉慢而延長壽命。(注150)
“修咒明點”:
“語遠離”由運用“咒明點”、“光明點”及“物明點”(151)等叁類不同明點修持的叁種風瑜伽所組成(風瑜伽亦即命力瑜伽——譯按)。第一種語遠離瑜伽是觀修“咒明點”,此即于心輪中觀修自性爲真言“吽”字的明點,其相與上竟下細如釘子狀的藏文標點符號“沙特”shad(注152)類似。(意指雖然行者勝解咒明點的本性是“吽”字,但其貌看似“沙特”,而非像“吽”。字)。由專緣此要處,身中上下二分的風息即收入中脈,並從中脈進入心間部位。由風進入及消融于此處故,最下亦當漸次引生“四空”的“初空”,即心住于澄明鮮白月光相的“白顯現心”。“初空”的成就標志著“語遠離位”的真實起點(注153)。然而于此位中,即使風息已經融入心間中脈,但心間的脈結仍舊緊縛未解,故此障礙了風息的流動。
“修光明點”:
第二種“語遠離”的瑜伽是由修光明點(或簡稱光點——譯按)而真實令風息入、住、融于心輪中央的“不壞明點”中,行者所觀修的光點是被想于鼻端,由于其被勝解爲具足光明之性,極爲澄明,故稱爲“光明點”(注154)當出入息被觀想穿越此光點時,行者僅需于息的入、住、出叁位分別觀察其“嗡”、“啊”、“吽”之回音,此能令中脈內之風息前後來回移動及令脈結略得開解的觀法又名爲“金剛誦”(注155),借修此法,即令風息開始入、住、融于“不壞明點”引生“初空”,此乃“語遠離”的結束及“心遠離”開始之位。
當行者于光點瑜伽的修法獲得一些成就時,便要由對“四根本風”的觀法轉向對“五支分風”的觀法。“根本風”是五種庸常業風,而“四根本風”便是除了“遍行風”之外的:“持命風”、“火住風”、“下行風”及“上行風”,四者各與水、火、地、風四大相連 (注156)。“支分風”是與諸根識(前五識)相連之風,它們事實亦包含在“根本風”之中。五者皆是“根本持命風”的支分。行者由把出入息觀法從廣“根本風”轉向“支分風”,便會令脈結進一步開解,讓風息能大量趣入心間的“不壞明點”中。“金剛誦”是圓滿次第的一種重要修法,阿旺巴丹在論中提到,即使在隨後各位次第中並未談及與“金剛誦”的關系,但其卻是一直延伸至“雙運位”。
“修物明點”:
“語遠離”的第叁種瑜伽是修“物明點”(物明點有譯爲界明點——譯按)以增上收攝風趣入“不壞明點”的過程。“物明點”是被想爲紅、白明點所成。在觀修“物明點”時,行者所觀想的明點是在于自身中脈下端的交會處令“物明點”顯露于密處頂端而不漏失,能自在任持于適宜之處。
圓滿達成“心遠離”,行者是需要如死時的收攝次第一般,把一切風息完全收攝。
此瑜伽修法是爲了再進一步把脈結解開,並令所攝集的風息趣入“不壞明點”。依下文所見的“心遠離位”定義看來,似指“物明點瑜伽”實爲完全開解脈結所必需之法。當行者憑借“語遠離”的叁種明點瑜伽,最低限度令部份風息融入于“不壞明點”時,便過渡至“心遠離位”。
(叁)“心遠離”:
“心遠離次第”的定義爲:
此圓滿次第從行者依止:(1)“內緣”金剛誦與隨滅二靜慮、及(2)“外緣”依手印修命力,令心間脈結全得開解,由風息融于不壞明點而生起明智之位爲始,乃至未得“不淨幻身”之間。
“心遠離”是由風息消融于心間“不壞明點”,令諸“空”顯現爲起始,並于行者生起“不淨幻身”前便終結。
“究竟心遠離”是趣向下一位圓滿次第,即“不淨幻身位”所不可缺少。生起“非究竟心遠離”是最少要有部份風息融入“不壞明點”;而“究竟心遠離”則要一切風息完全融入“不壞明點”才能現起。
“心遠離位”所要遠離或降伏者乃爲“分別”;行者憑借令心意現爲樂空無別之體而遠離“分別”。其修法皆爲“語遠離位”的延續。
“成辦心遠離的二緣”:
行者爲要達至“心遠離位”並令其達至圓滿,便必需依止“內緣”及“外緣”,此二修法與“語遠離”的修持極爲相似。“內緣”是“語遠離”的第二種瑜伽——“金剛誦”。在真正的“語遠離”中,是在中脈上端(即眉心)觀想一光點,行者觀察出入息的音聲爲“嗡”、“啊”、“吽”及二種隨滅次第所包含的觀想修法。
在第一種隨滅次第的觀想中,行者要觀想一充滿本尊天衆,外相殊妙的清淨佛土,並觀一發放光明的“吽”字位于心間。行者觀想心間“吽”字放出光明,光明融化淨土的器、情二界,之後光蘊即融入行者自身,自身複融入心間,于一切境相隱滅後,行者即安住于空性中。第二種隨滅次第並沒有淨土等觀想,行者僅觀想由心間“吽”字放光把自身融爲光明,褚境隱滅後即安住于空性中。
“心遠離”的“外緣”是依“智慧手印”
行者需事修某些行爲以增長大樂,借此增上證空之智慧。這些行儀皆是在成辦“非究竟心遠離”後實行(見附表六),其法規能幫助行者各別證得“幻身”、“有學雙運”及“無學雙運”。這些行儀分爲叁類:
(1)有戲論行
(2)無戲論行
(3)極無戲論行
“有戲論行”包括穿著手印之服飾莊嚴,及本尊與手印之“問答” 。
“無戲論行”雖然亦使用服飾莊嚴,但沒有種種戲論問答。
“極無戲論行”唯與智慧手印作等入相運,並運用睡眠光明,遠離一切戲論。
生起、圓滿二次第皆可事修此叁行,行者在成辦粗分及細分生起次第後,即可依手印而修此叁行,借此快速成辦各種如:降伏惡衆、增益智力財富、天眼、望文立知其義等“共同悉地”(佛果則爲“不共悉地”)于圓滿次第事修叁行則是爲了增上空觀。
(附表六):增上叁行
行儀 行法
有戲論行 服飾莊嚴及問答等
無戲論行 服飾莊嚴等
極無戲論行 與智慧手印和合及睡光明
用“手印”是趣入“幻身位”的兩種方便之一另一法門僅是在行者臨命終時修持“金剛誦”,以真實的死亡作爲收攝一切風息之方便而生起幻身。(若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便能生起“幻身”而代替“中有身”,不必再受生爲粗身才成辦正覺。)
“四空四喜”:
在“語遠離”中,“四空”與“四喜”皆是借由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燃起忿怒母,令明點溶化流注于中脈…
《《無上瑜伽密續》節錄(丹尼高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