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食与轮回的剖析

  四食与轮回的剖析

  归命彼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何谓四食?

  在【长部33经,等诵经】中佛言: 「一法者何耶?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Sabbe satta ahara thitika),一切之有情依行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見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蓋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四食有充分的认识,当不令由于对四食缺乏认识,而在僧团之间起纷诤。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了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与慈愍世间,为了诸天、人之利义、利益与安乐。

  食(ahara)有四种,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相应部12.11食经】记载佛言:「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食”是指作为強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这“食”是指“因”,不是指食物。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业即是思,业导致众生轮回三界;识食則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於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种名食則属於三种善、不善或无记的心或心所法。

  根据阿毗达摩的教法,它谈到二十四缘,食緣(āhāra paccaya) 是其中之一,它维持色身,食缘的缘法維持缘生法存在以及支助缘生法成長。這就好比柱子支撐着旧屋子以防止它倒塌,因此食緣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或鞏固众生的存在。食緣有兩種:一、色食(rupahara);二、名食(namahara)。(一)色食是食物里的食素(營养),它是色身的缘法。当食物被消化时,其食素制造了新的食生色。食生色当中的食生食素也能支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以继续制造新的色聚。在体內,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里的食素能增強與它共存於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也能支助其它色聚里的色法。(二)名食有三种:一、触食;二、意思食;三、识食。它們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缘。

  舍利弗尊者(Ven.Sariputta)在【中部9经,正见经】里指出:「何为食?食之集?食之灭?食灭之道?于此有四食,长养众生,已生将生。何为四食?一者段食,或粗、或细之搏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渴爱之生者食集,渴爱之灭者食灭。食灭之道者唯此八支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圣弟子如是知食,知食之集,知食之灭,知食灭之道。舍除贪随眠,舍除瞋随眠,舍除邪见随眠与我慢,舍除无明,于此时此地生起解脱知见,苦已尽,此乃正见,彼见已正,彼于法具正信,已达正法。」

  对食的正确认识能导致对四圣谛与缘起法的正确认识,生起正见,灭除众烦恼,达到苦之尽头。以下笔者尝试对这四食分别解释。

  1. 段食(kabalikarahara)

  段食也译为粗搏食,即粗细之搏食。段食是指食物。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四大所造,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的四元素色(mahabhuta),以及四大所造色(upadaya rupa)合成的。身体需要依靠食物的滋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食物也是四大所造色。饮食不知量,它的背后是贪,那些胖子的身体,就是贪吃所造的业生色。

  因此比丘食钵食时要饮食知量,克制贪欲,对食的省思的巴利文句如下:

  Patisankhā yoniso pindapatam patisevāmi neva dāvaya na madaya na madanāya na vibhusanāya yāvadeva imassa kāyassa thitiyā yāpanāya vihimsuparatiyā brahmacariyā nuggahāya iti purānañca vedanam patihankhāmi navañca vedanam na uppadessāmi yātrā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a ca phāsuviharo cāti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饮食,那不是为了纵情玩乐,那不是为了肥壮,那不是为了美丽,那不是为了装饰,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让它能够支延生存下去, 令不损伤,以便助于修习梵行。依照如此的实行,我将消除旧有的(饥饿)感受,以致不令新的(饱胀)感受产生,这样我才不致受苦,而得以无过的安住。」(【增支部II.145】)

  2. 触食(Phasssakarahara)

  触食是六根门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有译为“细触食”,“细滑食”,“更乐食”,它指感官之触。眼对色的触食,耳对声的触食,鼻对香的触食,舌对味的触食,身对触的触食,意对法的触食。触是指与思和识的触心所。在[杂阿含209经]里佛对诸比丘说:「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我们对触若不去认识,实如佛所说:「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因为这正是我们日日做修行之处。

  在【中阿含大品嗏帝经】中佛言:「缘更乐(触)有觉(受),此说缘更乐(触)有觉,于汝等意云何?比丘答曰:「世尊,缘更乐有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更乐有觉也。」(佛言:)此说缘六处有更乐,于汝等意云何?」比丘答曰:「世尊,缘六处有更乐,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六处有更乐也。」

  触有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与意触;触产生受,受有二受的身受与心受,或三受的苦,乐,不苦不乐受;或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六受。而触是由六处生起的,六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意处。

  3. 意思食(mano sañcetanākarahara)

  意思食是“思”(cetana),也有译为“念食”,指意念之食。由“思”而造业,这思是二十五种能够产生色法的业是十二种不善心、八大善心及五种色界善心里的思心所,因之而流转三界。“思”是指“行”而言,也即是“业”,它导致投生于三界。俱生思是俱生名色的业缘(kammapaccaya),它包括八十九种心里的思心所,以及与思心所相应的心与心所和俱生色法。异剎那思是业生名色的业缘,它是过去的善或不善思;由它导致在结生与生命期里的果报心及其心所生起,和业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菩提长老诠释阿耨楼陀尊者的文句指出:「从结生的生时的小剎那开始,在每一心识剎那里的生、住、灭三个小剎那里,业都产生了色法;业继续在一世当中如此产生色法,直到死亡心之前的第十七个心为止。业生色有十八种:在九种业生色聚里的八不离色(见节十七)、五净色、两种性根色、命根色、心色及空界。当中,八根色及心色只由业产生;对于其余九种,只有在业生色聚里的才是业生色,在其它色聚里的是由其它因所产生。」两者(俱生思与异剎那思)都导致造业,并使造业者继续流转三界。

  4. 识食(viññanakarahara)

  识食是导致名色法的生起。“识”是指“业识”,结果众生因有识又起了名色,带来六入,再用六根门去感受世间。

  在【中阿含大品嗏帝经】中佛言:「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说,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触)灭则觉灭,觉(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纯)大苦阴灭。 」

  如是可知,识是随所触缘,而生起个别的识,识不是不变的,所以并没有一个恒常的识在轮回受苦;识的生起(识集),名色就生起;若无识食,识灭就名色灭,其他就不生起了。

  四食的生起为何导致苦生起和轮回生起呢?

  在【相应部12.11食经】里佛言:「诸比丘!此等(为)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

《四食与轮回的剖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