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缘六入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如此,这四食:粗细搏食、触食、意思食、识食;食是支撑,支柱,维持众生,它的背后支持食的是爱,它的背后支持爱的是受,等等,追寻下去,结果发现,还是无明在作怪,导致众生轮回。它的九支缘起关系如下:
四食集→爱集→受集→触集→六处集→名色集→识集→行集→无明集
找到了苦生起之因,和轮回的主脑,事情就好办啦。
四食的灭为何导致苦灭和轮回终止呢?
在【相应部12.11食经】(同【杂阿含371经】,【增壹阿含29.4经】)里记载:「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或麤、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缘六入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识灭乃名色灭,名色灭乃六入灭,六入灭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知道了它的缘起,要灭除它就只是停止四食。它的缘灭九支关系是:
四食灭→爱灭→受灭→触灭→六处灭→名色灭→识灭→行灭→无明灭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倍注意,注意这四食的生起。
在【相应部12.12破群那(何故有识食)】同(【杂阿含372经】)佛说:「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友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耶?若麤若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如是说时,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谁食识食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不正。我未言众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则「大德!谁食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耶?」此为正问。然其正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生起名色)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破群那问:)「大德!谁者是触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触」,我若言「触」者,则「大德!谁触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未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触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
(破群那问:)「大德!谁者感(受)之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感(受)」,我若言「感(受)」者,则:「大德!谁者感(受)之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受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破群那问:)「大德!谁者渴爱之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渴爱」,我若言「渴爱」者,则:「大德!谁者是渴爱之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渴爱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受有渴爱,缘渴爱有取。」
(破群那问:)「大德!谁者取着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取着」,我若言「取着」者,则:「大德!谁者是取着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取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
(破群那问:)「大德!谁者有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有」,我若言「有」者,则:「大德!谁者有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有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
(破群那问:)「大德!谁者生耶?」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生」,我若言「生」者,则:「大德!谁者生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生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破群那!六(入)触处之无余,离贪灭者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此经特出之处在于佛更正破群那的问题,然后作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问:大德!缘何有触耶?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问:大德!缘何有受耶?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问:大德!缘何有渴爱耶?答:缘受有渴爱,缘渴爱有取。问:大德!缘何有取耶?答: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问:大德!缘何有有耶?答: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问:大德!缘何有生耶?答: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这是从四食的识食而缘起轮回。
然后佛指出缘灭之法:
无识食→无名色→(无六入处)贪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四食的观照
如何达到苦灭与轮回的止息呢?这要靠不停的观照。
在【相应部12.63子肉经】里佛说对于粗细搏食应观照如旅行于旷野,无有粮食,无奈而食子之肉。为何如此观照呢?佛言应该知道面对五妙欲粗细搏食时,贪会从中生起,贪是结。对于触食应观照如无皮之牛,不管是在地上,水里,或是空中的生物都会吃它,所以面对触,众生都吃,佛言触食生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不可不知。对于意思食应观照如被两大力士手捉置于炭火坑中,入坑即死去;佛言意思食生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不可不知。对于识食应观照如清晨时王令刺犯罪之盗贼百矛,日中再刺犯罪之盗贼百矛,暮时再刺犯罪之盗贼百矛,佛言识食时,要知名色。以下让我们来看经文。
【相应部12.63子肉经】(同【杂阿含373经】)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此等之四食。四食者何耶?麤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诸比丘!应知如何是搏食耶?诸比丘!譬如有夫妇二人,持少量之粮食,行于旷野之道。彼等夫妇爱念者唯有一子。诸比丘!彼时夫妇二人来旷野时,少量之粮食乏尽、旷野尚余未竟之旅。诸比丘!尔时,彼夫妇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粮食尽,而此旷野之旅尚余未竟,我等宁杀此爱念之子,作成肉片与多汁肉片(片乾(vallura)取堅肉部份乾之,多液汁之肉片(sondika)取骨或腱之部份為酒肉。),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勿令三人皆死。」诸比丘!彼时彼夫妇二人,杀其爱念之子,作成干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彼等食子之肉,搥胸曰:「吾子于何处耶?吾一子于何处耶?」诸比丘!汝等对其如何思惟耶?彼等为嬉戏而食欤?或为爱乐而食欤?或为嗜美而食欤?或为肥满而食欤?」(诸比丘答曰:)「大德!皆非然。」(世尊曰:)「诸比丘!彼等为行旷野而欲食子肉耶?」(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世尊曰:)「诸比丘!同此,我谓搏食不可不知。诸比丘!知搏食时,于五妙欲知贪。于五妙欲知贪时,成其结,为结所缚之圣弟子,再还来此界。」
(世尊曰:)「诸比丘!如何可知触食耶?诸比丘!譬如一无皮之牛,欲依住于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噉其牛。欲依住于树下,依树下之彼等生物噉其牛。欲依住于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噉其牛。欲依住于虚空,依虚空之生物,噉其牛。诸比丘!彼无皮之牛,依住之处,则为依止其处之生物所噉。诸比丘!同此,我谓触食不可不知。诸比丘!知触食时,知三受,知三受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放纵诸触)。」
(世尊曰:)「诸比丘!如何应知意思食耶?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
《四食与轮回的剖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