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水,水态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关节滑液、)尿,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水,水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水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為内之火界?内自身之火,火态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令热者,令老,令燃烧者,令食、饮、噉、味等物善消化者,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火,火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火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為内之风界耶?内自身之风,风态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迴圈风、入息、出息,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风,风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风界也。」
眾人所执著的身体只是二十八种色法的组合而已,包括了四大种的元素色、五净色(五根门)、四境色、二性根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食素(食色)的十八种完成色;以及十种不完成色,包括了限制色(空界)、二表色、三变化色及四相色,当知这一切是色蕴。并没有一个人。不能如实的瞭解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產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恶业,结果為业所驱使,困在六道裡轮回不能解脱。在《相应部S22:79》裡佛解释“色”:「诸比丘!為何说為色?因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為色。被什麼破坏?被冷、热、饥、渴、蝇、蚊、风、烈日、及爬虫所破坏。」色既然会被破坏,又怎麼会是常、我、或我的呢?
这色身如何维持而住在世间呢?在《嗏帝经》裡提到四食,也即是四种住世的因素∶「一曰摶食粗细(指食物);二曰更乐(指根门触境);三曰意念;四曰识也。此四食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习气是贪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
这四食即是:摶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触食(phassahara),意為对触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瞭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因这识在死亡时,最后一念或称死亡心又会去缘名色,结生心是名,羯罗兰(kilala受精卵)是色,新的一世又开始了。
色身从贪爱而生,由贪爱而有(存在於三界)。这色身靠食物而得以住世,以及其他的因素如衣服,住所,以医药,保安,父母师长亲友俯助等等。一世死后,又再跑去投胎。
佛又比喻说: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為变幻欺诈故。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语》, 《中部》卷一)「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小部.感兴语》)
在《杂阿含109经》裡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色蕴是依四种情况產生:即执取“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配合这十一种共有四十四种情况,应作如是观照;一切色无常,一切色是苦,一切色是空,一切色非我。对色不应爱乐,不应摄受,不应保持,如是观照,善系心住,不愚於法,再努力精进观照,远离懈怠,心得喜乐,身心得轻安,寂静舍住,具诸修道八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并非不得消煬,不得寂灭,寂灭而不再起,减损恶法而不增,断恶而不生,由於心不生,故不执取,不执著,自觉涅槃。我再生已尽,梵行已经建立,所应作的已作,自己知道再也不会来投胎而在三界裡出现 。
一个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生厌离,因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逐步证取四个圣果。
4.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法是指佛教的道理,次法是指修行的次第,向是指朝向涅槃。所以法次法向是指有次第的修行以朝向涅槃。
应该如何修呢
在《中阿含》的《惭愧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惭有愧→爱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
有惭有愧是自己的善根;爱恭敬乃是对法师善知识的敬爱态度;然后生信;听闻正法,思惟法;培养正念正智;护根门及守戒;心中无悔;生起欢悦;得定(喜→止→乐→定) ;修观得见诸法实相;再维持心于法,於世生厌;无欲;心解脱,慧解脱乃至涅槃。
在《中阿含.食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辗转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辗转具成。
因过去世的善根今生而為善人,得以亲近善知识,方能听闻正法,生信,于所闻法起正思惟,培育正念正智,因而护根门及学戒,以致有身妙行,口妙行及意妙行,修习四念处,随顺七觉支,乃至明解脱。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裡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槃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因此我们应慬慎於我们的一切身口意的行為与造作。在南传的课诵本裡,有关於业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业之主人,继承自已之业,由自己业而生,是己业的亲族,依己业而存活,不论我造何业,善的或是恶的,我都必将承担。」
若从三业来看,意业為重业,身业次之,语业犹次。若从身业来看,杀业最重,语业以妄语和恶口為重业。造业受报是随重业或随习气或随临终时忆念一生所為。因此修行人应常修习随念佛、随念法及随念僧。掌握自已命运的祸福和苦乐,积极地去断恶修善。这些恶业是不能靠念咒、宗教仪式、或洒水来洗净的。因此在《中阿含.多界经》裡佛言:「若见諦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见諦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向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懺悔的前行是惭愧心,佛陀说惭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关係,这明的生起引生诸善法。它们使人远离诸恶,好比一匹良马看到鞭就避开它。若成就惭愧二法,一个行者必定修到解脱。是故佛言:「善护於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杂阿含1229经》)又言:「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杂阿含1243经》)
在《长阿含.游行经》裡佛说:「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闕(羞耻於自己的过错) ;三者知愧,羞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朝向八正道) ,尽诸苦本(灭尽烦恼) 。」由此可知惭愧是七增长法的二法,极其重要。它们又与接下来的第五增长法——灭恶修善有直接的关係。
懺是知道以前所造的恶业,悔是发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各人随著各自所造的业而受报,唯有依靠修习梵行才能灭尽眾苦。在《中阿含.盐喻经》裡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凡夫的业就如以一两的盐置於一杯水中,水咸不可饮,唯有依靠修习梵行才能灭尽眾苦。
因此我们要常常懺悔以往所造的恶业,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来改良自己,就能在现世减少恶业的果报。因此佛在《中阿含.盐喻经》裡说∶「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虽作了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谓负债產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