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於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在南传的课诵本裡,有天天向三宝懺悔的文句:「从我的身口意,对於佛、法与僧,我所作诸恶业,请求佛、法与僧,容受并原谅我,所犯整个过失,将来对佛、法、僧,我会更加谨慎。」通过时时这麼的懺悔念诵,一个认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正念,它能协助增长善法。要有效地做好懺悔,还要靠对戒有深入的认识。一直坚持做好守戒的工作,因為一失去正念,就会导至犯戒,一犯戒就要马上懺悔,犯甚至轻微的戒有脸部发烧的感觉,心裡感到不安。要有强大的惭愧心,不要害怕承认错误,天天好好地做下去,以后犯戒就会少了。心也就会慢慢地清净起来。配合懺悔的工作,我们还要多积集善业的资粮,这些包括皈依,持戒,佈施供养,忍辱,慈悲心,爱护生命,精进修道,禪定(四色界及四无色界定) ,修慧,弘扬正法等等。这些就是《盐喻经》裡所谓的加入多水的比喻。就这修善而言,连佛陀他本身都行善不息。佛言:「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一)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二)於断(正断)未曾远离。於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杂阿含987经》)
成就初果的条件---四不坏净或法镜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我们应当如何成就入流或初果呢?
佛陀在柯堤卡难提村向阿难陀开示法镜法门 (Dhammadasa)时说 (时间是在涅槃前几个月):「何為法镜?阿难陀,圣弟子,深信佛宝,如是念佛功德:此实是如来,应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深信法宝,如是念法住;此法為佛善解,自觉,即时效应,可寻思,导引涅槃,智者自明;
深信僧宝,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实為善行,正行,慧行,此四双八辈圣人应受佈施,供养,恭敬,為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此人具福德,圣者喜爱,(戒)不破,不立(穿),无染,无垢,自在,智者讚叹,无欲望之染,趋向正定。」(《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十八经》。)
这个法门指示我们应对三宝作正确的信仰,佛弟子具足法镜的修持可以自己预知下一世。「恶道生已尽,不生畜生道,不堕地狱道,亦不生饿鬼,吾已证初果,不復会退转,趣向等正觉。」
1.於佛不坏净
在《南传课诵本》裡的译文:「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於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瞭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為。我最虔诚地礼敬世尊,於世尊,我俯首顶礼。」
在《南传佛随念课诵》裡的译文:「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眾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眾生。世尊透澈明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於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眾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眾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议,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在《增一阿含经 (卷1)十念品第二,一》记载:「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卷11) 三宝品第二十一,一》裡记载:「有三自归之德。云何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彼云何名為归佛之德?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47)礼三宝品第五十,一》:「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拜如来神寺者,当行十一法礼如来寺。云何為十一?兴勇猛意,有所堪故。意不错乱,恒一心故。当念专意,诸止观故。诸念永息,入三昧故。意及无量,由智慧故。意难观察,由其形故。意淡然静,由威仪故。意无流驰,以名称故。意无想像,由其色故。梵音难及,由柔软响故。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来寺,当具此十一法礼如来神寺,长夜之中,获德无量。」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三》:「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力,自知為无著,在大眾中能师子吼。转於无上梵轮而度眾生。所谓此色,此色习,此色尽,此色出要。观此痛,想,行,识;识习,识尽,识出要。因是有是,此生则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因此五阴之身,有此习法,此灭则灭,此无则无。无明尽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更乐尽,更乐尽痛尽,痛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死尽,死尽愁,忧,苦,恼皆悉除尽。
比丘当知,我法甚為广大,无崖之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捨精进之行,繫意不忌,修行苦法,甚為不易,乐閒居之处,静寂思惟,莫捨头陀之行。如今如来现在善修梵行,是故,比丘,若自观察时,思惟微妙之法,又当察二义,无放逸行,使成果实,至甘露灭尽之处。若当受他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唐其劳,亦使父母得其果报,承事诸佛,礼敬供养。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四》:「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十种力,得四无所畏,在大眾中能师子吼。云何為十力?於是,如来是处如实知之,非处如实知之。復次,如来处所,知他眾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復次,如来知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如实知之。復次,如来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如实知之。復次,如来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实知之。 復次,如来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实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无欲心知无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知无瞋恚心,有愚痴心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知无愚痴心,有爱心知有爱心,无爱心知无爱心,有受心知有受心,无受心知无受心,乱心知有乱心,无乱心知无乱心,散心知有散心,无散心知无散心,少心知有少心,无少心知无少心,广心知有广心,无广心知无广心,无量心知无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实知之。定心知有定心,无定心知无定心,解脱心知解脱心,无解脱心知无解脱心。復次,如来尽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亿百千生,无量生,成劫,败劫,无数成败劫中,我昔生彼处,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忆如是无数宿命之事。復次,如来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观眾生之类,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行所种,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见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為天眼清净,观眾生类所趣之行。 復次,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復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如来有此十力,名為无著,得四无所畏,在大眾中作师子吼,转於梵轮。
云何如来得四无所畏?欲言如来成等正觉,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则无此处。若復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不成等正觉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然我今日欲言已尽有漏,设復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有漏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復次,我所说法,贤圣得出要者,如实尽於苦际。设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苦际者,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復次,我所说内法者,堕恶趣者。设復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言非者,则无此处。是谓,比丘,如来有四无所畏。
设有外道异学言:彼沙门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无畏,自称无著最尊?汝等当持此十力往报之。设復外道异学重作是说,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当问曰:汝有何十力?是时,外道异学则不能报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终不见沙门,婆罗门自称言得四无所畏,除如来者。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十力,四无所畏。」
佛的十个名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教朝暮课诵---早课》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