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他有种预言的功能,为他心里生爱著、贪著,他对此有欲啊,所以这种魔境总是跟他不能舍离,以及其他等等,最早就是因为贪欲,令人生贪欲,因为贪欲就有得有失啊,有计量啊,他就心生忧愁,所以忧愁为第二,日日忧愁啊,心生饥渴,第三军,饥渴第三军,很饿啊很渴等等,让人生这样的觉受,这也是魔的干扰。可爱为第四,可爱就是讲内心境界,如同甘渴的人他是多么需要喝水啊,所以他内心被这种渴爱所束缚,这是第四魔军。前面欲是汝初军,它在显示什么?首先就是让人心生欲染,肯定这种魔事就是他就很想去做什么事,心生贪欲。下面讲等等等等的遍布都是魔的世界,看你能不能超越它。当一个人被可爱所纠缠的时候天天就想着这些事,他能坐禅能修行吗?比如说世间的男女被他所喜欢的对象深著其中的时候,他会想到修行打坐吗?他坐卧不安,躁乱不宁啊,对吧?所以可爱为第四。再看,睡眠为第五军,天天就是贪睡,想睡觉。这个睡眠在童蒙止观里已经作好了解释,睡就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眠就是睡着了,都属于昏沉之类,天天沉浸在昏沉中,这也是魔军啊,所以为第五军。怖畏为第六,天天处在担惊受怕中,心神不宁,总怕有什么,有的人站起来赶快关关窗户关关门,走下楼梯回头又想想我是不是没关啊,总觉得什么事情没做好,稍微一点动静都会感到惊吓,怖畏为第六,这也是被魔军所纠缠。第七疑悔,疑神疑鬼,天天心生后悔。嗔恚为第八,他这个人没有耐心,动不动就感觉要生气,见到什么人都不欢喜,总觉得别人亏欠他,怀着嗔恚之心,嗔恼这是粗浅的,恚就是发怒、愤怒,那就严重了,所以嗔恚为第八。利养须称第九,什么叫利养啊?贪名贪利啊。虚称就是什么?就是追求这种虚假的名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虚荣和小便宜,你看我们很多人很贪小便宜很爱虚荣,就是被这样的魔军所困扰着。好,自高慢人第十,自恃甚高,自己修行连人的境界都没有,他还感觉自己是不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啊。慢人,对人傲慢得不得了,他人的德行,他人对我们的关心,真是自己所不能比的,但是却如此轻慢它,对别人说的话无所谓,而且对待他人一点慈心都没有,所谓傲慢得不得了,这叫自高我慢,这样的人也是陷入魔军。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出家人从狭义上说就是持戒剃度这样的出家修行者,从广义上说,一切想修行得解脱的人就是想出家的人,所以说压没出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用什么力量来破?用禅定的智慧的力量,所以要常常修习止观,要去对治使烦恼止息,要开发智慧看破这些无明,所以禅智之力来破汝等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自度度人啊,用智慧道力就能度化他们,发大愿,这就是经籍上所说的意思和今天智者大师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五缠境界扰乱行人魔军扰乱行人,是一脉相承的,说的是一个意思,好,这是第三,魔扰。讲了三种境界的魔扰,一种可爱境,一种可怖境,一种是平常的境。好了,这里说到了魔事,大致上讲完了,从鬼神魔讲了三种,一者精魅,二者堆剔鬼,三者魔恼。
前面所说的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以及刚才所讲的鬼神魔这四种合并为魔事,既然觉知了魔事应该对治它,下面就讲如何对治。好,我们看看原文,“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好,先读到这里,这里面在说什么?既然觉知魔事,如何把它祛除呢?有两种,无非就是止观。首先修止,凡是遇到一切外诸恶魔境界都要知道这些境界要么由心而生,要么因缘而起,你比如后面的那些烦恼堆剔鬼什么的,都是有这样缘起才会有这样的事,都是虚诳不实的。虚诳不实的道理,所谓六根所面对六尘所生的六根尘事本来就是虚诳不实的,而以上所说种种魔事亦不出此范畴,故知虚诳,不忧不怖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不用去多想,只要把这颗心给息灭了自然就归入寂灭道场,其心若能寂然平静,这种境界自然就会灭掉了,这是所谓修止。观其虚幻,这是所谓的假观。天台三观,假观,中观,空观。这个修止就是假观,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心而得寂止,所说的体真止,也是类似于此,都是属于修止的范畴。二者修观却之,怎么修观呢?如果看到以上所说的种种魔境,修止不能祛除,就应该反过来返观能见之心。前面是从所见事物上去觉知它虚妄而止息内心,现在反过来能看见种种这样境界称为能见,那么能见之心它又是什么呢?就返观这个缘起之心,好了,这心也没有方所,所谓不见处所,找心找不着,那么外界的环境又有何所扰呢?所以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能掌握这样的要妙,用止观交修的方式一切魔境都能祛除。如果止观力量不强无力祛除,也就所谓若迟迟不去,这个怎么办呢?应当正心,“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什么叫正心?你不要认为说完了完了,这下完了,应该正念三宝。我今天就是来修道的,遇到这些东西很正常,我现在之所以不能完全破除它,是因为我的止观力量不够的缘故,所以我应该正心正意,心调正了,我现在正在修行当中,我不生恐惧之想,而且想起当时所发誓愿,我当不惜躯命,正念不动,你再怎么扰我也不能停止我修道的心,这个时候还要进一步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在这种坚定的心中这样观想。什么叫作知魔界如即佛界如?如就是如是如是的意思,其实所谓的魔界跟佛界唯心所现,你现在觉得这是个魔界,其实它就是佛界,你现在分别说这是佛界,其实魔界的体性与它并无差别,所谓魔界如佛界如,都是如此,都是这分如来之心在变现着。那么它体性是一非二,所以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若能这样观,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是了知,那么魔界自然就不会去,一定要说去除什么魔界,所谓佛界也没什么所求的,心既不求佛界亦不舍弃佛界,无取无舍寂然安住,若能趋入这样的禅定,那么佛法自当现前,所谓佛法自当现前就是证悟心性本体,那么魔境自然就消灭了,因为这种魔境缘由心之分别取舍而来,这里就是智慧胜观的境界了,行者应当细细去体会参想。
好,下面,“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下面的讲到什么?讲到对修行人这种忽忧忽喜的觉受该怎么认识对治?如果这种魔的境界久久不去的话你也不必生忧啊,也不要害怕担心。如果看见这个境界没了,你也不要生喜,所谓喜悲不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要这样想,其实这些魔境都是心的幻化,又不可能说真正地有魔化作实际的虎豹豺狼来吃人,所谓的吃人也都是你的心相里的幻化,就像做梦一样,啊,有人来吃你,你早上醒来时候不是什么都没有?你在打坐的时候你看到虎狼来吃你了,又不是真的有虎狼来吃你,把你的肉体撕烂掉,对不对?你还在房间里打坐,没有虎狼能跑得进来。又不是说真正的魔变作男女来跟你做夫妻,比如说做这种男女淫欲之事,都是在心里面的幻觉,没有真有其事,你关在屋子里,谁能走进来?所以愚痴的人不知道,以为这是真实的,所以心生惊怖,或者说心生贪著,因为这样心狂乱,回为失去禅定发狂,所以说自己导致这种过患,所谓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没有智慧而感受的这种过患,不是说真的魔来这么做。有吗?没有。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著魔的人,他都是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真的,我们在边上看有没有看见啊?他说豺狼来了豺狼来了,有豺狼来吗?没有。他说我看到这个美丽的女子在跟着我走,有吗?那是他自己看到的,这是一种幻化,他不知道是幻化,因为愚痴被其所扰,所以著魔不舍,这里说非魔所做非魔所为。再看一种情况,看原文,“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好,智者大师后面又说到,很慈悲啊,就是说如果说这种境界经年不去,很长时间都去不掉,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端心正念坚固,忆念自己往昔所发誓愿,不惜生命,不怕也不要怀忧惧,应该勤加诵习大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念咒,这里讲到佛咒的巨大功用,因为佛咒乃是由佛菩萨自心流出,所以诵这个咒与佛菩萨感应沟通,具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说持咒很重要。像禅宗中修持有些遭遇实在难以驱除魔境的时修,一般来说祖师们就会教他诵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心里对三宝念念不忘,若出禅定,这个时候打坐下来应当诵咒自防。时时地忏悔惭愧,诵读波罗提木叉,就是诵戒。这些行为都在对治,持咒、存念三宝、诵咒自防护、生起忏悔心、惭愧心诵戒等等,这都在调自己的心,以咒护心,以戒摄心,忏悔发愿,惭愧去除自己的恶心,这些都是修行。只有修行才能对治,若人能真正修行,则一切魔境都当自灭,所以这里讲邪不干正的缘故,久久自灭,邪不干正,一个人走正了邪自然就没了,所以你整天到晚说我遭遇魔境,也不修行也不努力精进去行持,有什么用?你到处找人念咒给你驱魔,你自己不修行有什么用呢?那都是暂时的,没有任何的利益。…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